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群体构建因素与寒地水稻产量的关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分蘖力不同的‘空育131'和‘龙粳31'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株距、穴数、穴苗数中以穴数和株距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穴苗数,穴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空育131'为0.895**、‘龙粳31'为0.823**);株距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空育131'为-0.794**、‘龙粳31'为-0.780**);穴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空育131'为-0.572、‘龙粳31'为-0.709**);行距与产量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空育131'为-0.428,‘龙粳31'为-0.035);相同基本苗不同田间分布,两品种均表现为株距6 cm、穴数69.4穴/m~2、穴苗数2苗/穴时产量最高,且秧苗分布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插秧基本苗数的影响;两品种的CV均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空育131'为0.892**、‘龙粳31'为0.958**,即群体构建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穗数而影响产量。寒地水稻在现有株行配置下通过"缩株距、增穴数、减穴苗",能够实现大幅度增产,对分蘖能力差的品种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置在相同插秧规格不同基本苗数,对6个品种试验对比,来确定每个品种的插秧时的基本苗数,空育131为每穴3-5株,龙粳26为每穴7-9株、龙粳31为每穴7-9株、龙粳39为每穴3-5株、龙粳43为每穴3-5株、垦稻23为每穴3-5株。  相似文献   

3.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移栽基本苗对水稻新品种花粳22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粳22适宜移栽基本苗为90万株/hm2,可获得产量11.22 t/hm2,比基本苗45万株/hm2(10.35 t/hm2)、135万株/hm2(10.51 t/hm2)处理分别增产了8.41%、6.76%。水稻适宜基本苗数,对协调有效穗数、穗粒数、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合理组合、促进有效分蘖、高产群体的建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开展水稻分期播种及低温试验,结果表明:龙粳31、龙粳29、莲稻1号以4月18日前后播种为宜;龙粳40可以适当进行早播,大约提前5 d,在4月13日前后播种。龙粳31、龙粳29、莲稻1号以5月18日前后移栽为宜,龙粳40在5月13日前后移栽。水稻在减数分裂期遇低温对其产量的影响非常巨大。  相似文献   

5.
试验表明11叶品种中龙粳29、龙粳45、龙粳52、龙粳31、三江16号、龙粳46,12叶品种中垦稻32、垦鉴稻6号、垦稻30、垦稻23、龙粳21,在产量性状和抗逆性等面表现较好,适宜在八五四分公司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正以粳型水稻品种龙粳21、龙粳25、龙粳31、龙粳35、龙粳36和绥粳8为试材,采用不同的株距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龙粳36和龙粳21都是株距在10cm时着粒密度较大,龙粳25、龙粳31、龙粳35和绥粳8是株距在14cm时每穗粒数较多,着粒密度较大;龙粳36、龙粳25、龙粳31和绥粳8株距在14cm时理论产量较大,龙粳21株距在10cm时,理论产量较大,龙粳35则是株距在12 cm时,理论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小区对比法,比较10个品种在水稻"三化"栽培模式下的生育特性和产量性状,主要筛选出较适合本地区的优良水稻品种有。通过试验分析,无论从苗期、生育期、抗逆性及产量结果来看,表现较好的有龙粳26、龙粳29、龙粳31和三江一号。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个水稻品种特征特性、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11片叶品种龙粳31、龙粳29、龙粳26、龙粳25,12片叶品种垦鉴稻6号、龙粳21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在栽培中注意各品种的自身特点,加强田间管理,可以作为空育131的搭配品种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9.
涝灾后不同补种时间及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机插稻淹水7 d以内,只要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仍能获得较多的有效穗数和9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机插稻、直播稻在较移栽适期分别推迟15~25、25~29 d栽插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基本苗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减少产量损失;早熟晚粳类型7月10日前移栽、迟熟中粳7月15日前移栽仍能安全齐穗,迟熟中粳品种7月5日前直播、中熟中粳类型7月10日前直播能够安全齐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龙粳系列、垦稻系列等17个品种(系)的主要性状、适应性、抗逆性、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产量和抗逆性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有龙粳26、产量为575.9kg/亩;龙粳25、产量563.1kg/亩;龙粳21、产量555.9kg/亩。在栽培中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注意各品种的自身特点,加强田间管理,可以搭配空育131种植。  相似文献   

11.
移栽基本苗对水稻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稻品种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方法,探讨了移栽基本苗对水稻群体性状、产量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成熟期收获穗数与移栽基本苗数呈正相关;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剑叶的净光合速率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百分比与移栽基本苗数呈负相关;单位面积颖花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与移栽基本苗数呈多元相关.滨海盐碱稻区盐丰47的适宜移栽基本苗为80.81×104/hm2,可获得9.05 t/hm2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0个品种的特征特性、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等与对照空育131进行综合比较,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有,11片叶的龙粳43、龙粳26、龙粳27,龙粳45和龙粳31这几个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抗逆性及品质良好,为本试验推荐品种。  相似文献   

13.
选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的4个主栽粳稻品种,垦鉴稻6、龙粳26、龙粳31和垦稻12,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灌浆结实期高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对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不大,各供试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降低,糙米率、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米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晚熟品种垦稻12和垦鉴稻6的产量性状的变化趋势小于早熟品种龙粳26和龙粳31。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龙粳21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每穴不同插秧株数,来研究适合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1-3]。试验结果表明:龙粳21公顷产量随公顷施纯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龙粳21氮肥用量120kg/hm~2,平方米基本苗240~250株时,产量最高,为8385.0kg/h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实现水稻高产所需要的移栽基本苗数及相应的施肥量.[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移栽基本苗数条件下配方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相同施肥水平下,适宜的移栽基本苗数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在相同基本苗数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结论]试验结果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以龙粳14、龙粳18、龙粳20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18、20穴/m2)下氮肥用量(150、165、180、195kg/hm2)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增加N肥用量可提高3个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2种密度下,龙粳20的有效穗数最多,龙粳14和龙粳18的有效穗数差异不大;20走/m2种植密度下,各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均高于18穴/m2密度下相应施肥处理;氮肥用量为165ks/hm2时龙粳14和龙粳18的产量最高,氮肥用量为180ks/hm。时龙粳20的产量最高;龙粳14和龙粳18的出米率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而龙粳20的出米率随施氮量的增加略有升高。[结论]施氮量为165~180k吕/hm2时,3个品种的最佳移栽密度为20穴/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龙粳系列、垦稻系列等21个品种(系)的主要性状、适应性、抗逆性、产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产量和抗逆性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有龙粳29、产量为538.2kg/亩;龙粳26、产量519.2kg/亩。在栽培中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注意各品种的自身特点,加强田间管理,可以搭配空育131种植。  相似文献   

18.
水稻新品种盐粳228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播量、行距、施氮量对水稻新品种盐粳228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中、小播量,小、大行距条件下,所对应各处理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收获穗数与施氮量均呈正相关,成穗率与施氮量均呈负相关。在低氮量条件下,缩小行距,通过适宜增加基本苗数,有利于促进水稻增产;在中氮量条件下,通过扩大行距,提高秧苗素质,移栽适宜的基本苗数,可促进水稻增产;在高氮量条件下,只有通过扩大行距,提高秧苗素质,移栽适宜的基本苗数,才能促进水稻高产与稳产。在本试验条件下,水稻新品种盐粳228可获得700.9 kg/667m2的高产。  相似文献   

19.
设6个每穴不同基本苗机插处理,分别为A(每穴2苗)、B(每穴3苗)、C(每穴4苗)、D(每穴5苗)、E(每穴6苗)、F(每穴7苗),研究不同基本苗机插对连粳1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处理条件下,连粳11号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最高;连粳11号不同基本苗机插12天后(7月10日)初始分蘖,至8月5日,处理C、D、E、F分蘖达高峰期,处理A、B分蘖高峰期晚6d。相同机插时间下,适龄移栽的连粳11号D、E、F处理在移栽至拔节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均高于A和B处理。拔节至抽穗阶段的E和F处理群体生长下降速率均高于D处理。另外,D处理的成穗数最高,达到360.9万穗/hm2,成穗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D>E>F>C>B>A。以此,连粳11号机插最适每穴基本苗数为5苗。  相似文献   

20.
在寒地水稻种植过程中,优质品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水稻高产、稳产。庆丰分公司2015年为筛选出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水稻品种,对当地主栽11叶品种10个龙粳26、龙粳29、龙粳31、龙粳39、龙粳40、龙粳43、龙粳45、龙粳46、垦稻26、垦稻27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生育时期、分蘖能力、抗病能力、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庆丰分公司龙粳39、龙粳31、龙粳29产量及综合性状表现稳定,建议继续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