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6年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群  高汉亮  张晋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8):1004-1006
利用中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2006年采自广西桂南、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4个不同稻作区28个县(市)的139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共鉴定出7群27个生理小种,其中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高达67.62%,ZB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25.18%,其次为ZB9小种,出现频率为19.42%,其他小种出现的频率较低。对不同稻作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有明显差异,而同一稻作区内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则较丰富。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发生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2003年在吉林省各地田间采集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82个有效单孢菌株,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19个中国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1,其次是ZD1和ZF1;用吉林鉴别品种鉴定出53个吉林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J46.7,其次是J56.7和J2.0。同去年相比吉林小种的优势小种无变化,但侵染频率下降,中国小种的优势种群由ZD群变成ZE群,两者的频率差距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发生动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1-1994年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发生和分布情况的研究表明,ZB是广东的优势种群,ZC群次之;优势小种主要是B13,B5,B1和C13。但不同稻作区之间发生动态有差异,优势种群ZB群是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出现频率逐渐上升,优势小种的致病性也是随着纬度上升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和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相似文献   

5.
用7个全国统一的鉴别寄主,对宁夏采集的稻瘟病标样分离到的52个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小种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宁夏有7群19个生理小种,其中A、B群的生理小种在宁夏均有分布,且A1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15.4%,为我区优势小种,其次为B1小种,出现频率为11.4%.本试验结果为指导宁夏水稻抗病育种及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证明籼、粳稻上分离的菌株致病性不同,稻瘟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1973~1975年筛选出12个鉴别品种,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进行了初测。1975~1985年应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760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作7群49个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为优势小种。小种研究的结果,已在品种抗性丧失预测、指导品种合理布局、抗源筛选和加速抗病育种等方面开始应用。文中还对稻瘟病菌变异和小种研究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稻瘟病是闽北山区水稻的主要病害,12年来对生理小种消长规律的监测,明确它有相对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变异,并明确它与当家品种的推广年限和种植面积密切相关,这些结果对抗源筛选,抗病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布局,更新轮换,稻瘟病测报和防治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生理小种鉴别对指导抗瘟品种合理布局,科学有效地选育抗稻瘟病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综述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发展、生理小种变化特点和鉴别方法以及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情况,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行传统的生理小种鉴别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并建立完善一整套包含全部已知抗病基因的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体系。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稻瘟病(pyrlcularia oryzae)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其病原菌存在着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水稻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是由于新小种的出现和变化所致。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动态变化的研究,对抗病育种及抗性遗传的研究、生产上品种的合理布局、避免和减轻稻瘟病大流行都有重要作用。材料与方法 1.菌种来源:1986年从病样每个病斑上挑取3个单孢后,又从每个单孢培养的菌落中分挑9个单孢,1987年通过鉴别品种区分7群18个小种,选出10个不同单孢小种,ZA_(17)、ZB_(17)、ZC_(15)、ZC_1、ZD_1、ZD_3、ZE_1、ZE_3、ZF_11、ZG_1。1988年采用振荡法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历来是湖北省各稻区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已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稻瘟病致病性分化,提高湖北省抗病育种的效率,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并延长其寿命,笔者连续几年用中国鉴别品种对从全省各稻区采集来的标本上分离的稻瘟病菌单孢进行了鉴定。1材料与  相似文献   

11.
以 OPG、 OPH、 OPK等 3个系列 6 0个引物对福建稻瘟菌进行了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 (RAPD)分析 .6 0个引物中有 2 1个扩增出多态性条带 ,表明福建省稻瘟菌群体有丰富的 RAPD多态性 ,可为该菌的遗传分析提供大量的遗传标记 .对 RAPD条带多样性分析发现龙岩江山病圃稻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较简单 ,有明显优势种群 ,可能影响其抗瘟评定的代表性 ,说明多点进行品种抗性鉴定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稻瘟菌的育性及其交配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标准菌株 2 539W(MAT1- 1)和 6 0 2 3(MAT1- 2 )对福建省长期保存的 118个稻瘟菌株进行了育性和交配型的测定 .结果表明 ,经长期保存的菌株仍具有性生殖能力 ,其可育菌株率为32 .2 % ,可育菌株的交配型均为 MAT1- 1.研究结果还表明稻瘟菌育性与其致病稳定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与命名,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变异原因和基因研究概况;指出在稻瘟病菌鉴别品种、侵染机理和无毒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国际统一使用的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加强稻瘟病菌对水稻地上部组织外的其他侵染途径以及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等策略,以深化对稻瘟病的研究,使稻瘟病的系统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福建不同稻作类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应用我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92年采集分离的早、中、晚稻不同稻作类型共226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34个生理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15为优势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早、中、晚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存在着差异,早稻ZB15为优势小种,中稻ZB1为优势小种,晚稻ZC15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5.
福建早稻主栽品种(组合)抗瘟性鉴定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省 2 2个早稻主栽品种进行了 2 a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抗谱分析和对叶瘟和穗颈瘟的鉴定 .综合评定为抗病的品种有福优 77、南保早、闽岩糯和中抗组合汕优 82 ,占鉴定主栽品种的 18.18% ;中感以上品种18个 ,占鉴定主栽品种的 81.82 % ,其栽培面积占 1997年福建省早稻面积的 57.2 4 % ,为稻瘟病大流行提供了最主要的基本条件 .对影响病圃准确鉴定品种抗瘟性的气象和栽培因素作了分析 ,提出了福建省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抗病育种途径 .  相似文献   

16.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介入使稻瘟病菌遗传规律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人们已经建立了稻瘟病菌的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其遗传图谱并克隆了数种与致病性有关的基因,同时利用重复DNA序列从分子水平上对病菌的群体遗传学进行了研究.稻瘟病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将有利于揭示病菌的致病机理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稻瘟菌生理小种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鉴别了1987~2003年广东省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标样3 865份,分离出有效单孢菌株2 621个,共鉴定出8群65个生理小种.结果表明,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年份间稻瘟菌生理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存在较大的变动.其中ZC群为优势菌群,出现频率平均达45.71%,ZB和ZG为次优势菌群,平均出现频率分别为20.87%和19.11%.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出现频率达23.47%,其次ZG1、ZC15、ZF1和ZB13小种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分别为18.11%、12.18%、8.91%和7.37%.  相似文献   

18.
在鉴定圃采用自然诱发方法对23个早稻区试品种进行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稻叶瘟发病重而穗颈瘟发病轻。叶瘟表现中抗(MR)的品种有6个,占26.1%;中感(MS)的品种有13个,占56.5%;感病(S)的品种有4个,占17.4%。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三江平原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分布,2011年采用全国统一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进行生理小种检测,共检测出7群19个中国小种,分别是:ZA1、ZA49、ZA53、ZA57、ZA61、ZB1、ZB5、ZB17、ZB21、ZC1、ZC2、ZC5、ZD1、ZD5、ZD7、ZE1、ZF1、ZF2、ZG1。各菌群出现频率以ZD群最高,其次是ZB群、ZA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9.9%、19.3%、15.6%,为目前三江平原的主要菌群。其中ZD5、ZB1、ZD1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8.2%、11.6%、10.7%,是生产上的优势小种。部分生理小种对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空育131、垦稻12、龙粳25、龙粳26、龙粳24、龙粳27、垦鉴稻6号致病性强,尤其空育131、垦稻12、龙粳26和龙粳27几乎对所有鉴定小种都感病;生理小种对龙粳21、绥粳12、绥粳7号、松粳9号、松粳8号、松粳6号致病性较弱;龙粳20、龙粳29、绥粳9号、松粳12、北稻3号抗病力强,对多数小种抗病。  相似文献   

20.
引致天优998抗性丧失的稻瘟病菌小种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采自雷州严重感染稻瘟病的杂交稻天优998穗颈瘟标样进行了病菌单孢分离,获得11个来自不同地点的分离物,并利用中国稻瘟病菌小种鉴别品种对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1个单孢分离菌株均属于ZB3小种。选取TY1、TY4、TY21等3个菌株对广东部分品种(组合)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在测试的44个品种(组合)中,对测试菌表现高感的有天优998、博优998、博优903等11个品种组合;表现中感的有Ⅱ优3550、汕优3550、K优451、金优253、两优326、特籼占13、野丝占等7个品种组合;对测试病菌表现抗性反应的有优优122、龙优665、汕优46、粤杂763、粳籼89、粤香占、丰丝占、白香占等26个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