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应用去壁低渗法对2个酸枣类型的染色体数目,核型等研究的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酸枣属于小梁色体植物,两者核型类型均属1B型,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酸枣的核型资料,并且首次发现酸枣的核型中存在高等植物少见的1B核型。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对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Sect.Moutan)9个野生种15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研究发现,野生牡丹组的染色体数目均为10。除前人发现的2n=2x=10=6m+2sm+2st、2n=2x=10=8m+2st和2n=2x=10=8m+2sm三类核型公式外,还观察到了核型公式2n=2x=10=4m+4sm+2st及2n=2x=10=4m+6st;核型类别除“2A”型外,还有“2B”“3A”类型。在紫斑牡丹临洮居群中观测到了罗伯逊易位,在紫牡丹安南居群中观察到31.25%的细胞具染色体断片,在第一至第五对染色体上均观察到了程度不同的变异及杂合性,表现在长度及臂比值上。 相似文献
8.
9.
对宽叶返魂草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宽叶返魂草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核型公式为2n=2X=38=28m 10s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38=8L 6M2 20M1 4S。 相似文献
10.
11.
以6年生紫叶杜仲和对照绿叶杜仲扦插苗为试材,测定了杜仲叶片中花色素苷、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可溶性糖等叶色相关物质含量及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pH值在叶色表达期随时间(8-10月)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叶色变异与叶片叶绿素、花色素苷、可溶性糖、PAL活性、pH值的相关性,同时对紫色杜仲叶进行遮光处理并探讨光对叶色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叶杜仲叶片内花色素苷含量、PAL活性均高于绿叶杜仲的,而紫叶杜仲叶绿素含量和pH值却低于绿叶杜仲;在8-10月,其叶绿素含量、pH值呈下降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AL活性表现出升高趋势;通过紫叶与绿叶杜仲的对比可以看出,紫叶杜仲叶片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其花色素苷含量和M值显著高于绿叶杜仲;影响花色素苷和叶绿素含量的主要因子有PAL活性、温度、pH值、光照等,而可溶性糖含量与花色素苷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2.
13.
14.
杜仲种子发芽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仲为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和名贵中药,其皮为重要的中药材。采用传统的种子育苗法其发芽率一般不超过50%。将杜仲种子剥去果皮或剥去果皮并弃去胚根端部分胚乳,接种于Ms+0.8%琼脂的培养基上进行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分别为50%和94%。将种子分别置于10℃、15℃、20℃、25℃、30℃的温度下培养发现,杜仲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0℃。 相似文献
15.
为给杜仲SSR分子标记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利用MISA软件对杜仲转录组序列进行了微卫星查找,共获得重复单元长度为1~6碱基的29 067个微卫星序列。分析这些微卫星序列后发现,在杜仲转录组中,长度为二核苷酸的微卫星重复单元最为丰富,占43.7%;在单碱基重复和二碱基重复这两种类型中,最主要的优势重复单元分别是A/T和AG/CT;在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重复类型中,(AAN)n、(ANAT)n、(AANAN)n分别为其对应的优势重复单元。杜仲转录组中,微卫星的频率随着微卫星总长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生产需要,对杜仲进行大面积剥皮试验。结果可看出,随气温升高,杜仲剥皮后再生效果明显增加;从单株看,阴面的再生皮愈合较好,残留尚未愈合的多系是午后受阳光直射的部位;剥充后,如遇连续2天下雨,则将影响再生皮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杜仲人工林中的邻体干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四川地区杜仲(Eucommia ulmoides)人工林,杜仲个体生长速度与邻体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杜仲个体为基株,3m为半径圆内的个体均被定久为邻体,采用张大勇改进的干扰指九模型和杜种的生长速度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杜仲生长速度与邻体干扰指数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杜仲林内,杜仲个体之间表现为强烈的种内竞争,个体生长的动力来自杜仲各个体对资源竞争所引起的自疏作用,邻体干扰效应的存在是确定杜仲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杜仲多倍体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彩霞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1):104-106
实验采用改良琼脂涂抹法(0.2%浓度的秋水仙碱与0.1%的琼脂混合成半固体)和直接滴渗法处理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幼苗顶芽进行多倍体诱变,并比较不同方法和不同处理时间的变异率,以期获得最有效的多倍体诱变方法。结果表明:用改良琼脂涂抹法处理2d效果最好,变异率达57.1%。所以,改良琼脂涂抹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多倍体诱变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