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花卉盆景》曾陆续发表过不少黄彪远制作的盆景作品,手法十分简洁自然。在拍成摄影作品时,加上光与色的运用,使盆景又展现出另外一些特有的内涵——本文题名赏黄彪远的摄影作品而非赏其盆景作品用意就在于此也——笔者手头正好有张黄先生拍摄的题名《静夜》的作品,看着这张照片,一股清  相似文献   

2.
中国盆景界大都认为作品题名是门很主要的学问,对作品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说“直接关系到作品艺术价值”。有的说可“画龙点睛”、“点铁成金”。有的认为“修养胜于技法”。还有的认为“从每个盆景作品的题名不但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文学素质,还可以看出创作者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3.
去年某刊物上发表的《盆景四味》一文中谈到:作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都是由景、盆、几座、题名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盆景艺术的“四味”。还说称得上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四味”俱全。我认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不能局限于“四味”,它还有五味、六味甚至更多的味。因为盆景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您好!现就贵刊2004年第12期盆景世界栏目《能否说是新款盆景》一文,发表一些笔者看法.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从作品的照片上看,作者在造型上是想有所突破。但我觉得作者把盆景艺术看得太简单了。要知道任何一种艺术的创新都应建立在雄厚的传统的基础上,抛开传统,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作品也将无生命力可言。现  相似文献   

5.
观赏贵刊90年第五期庄文其同志制作的山水盆景《名山何必去、此处有群峰》,就其盆景本身而论,尚不失为一盆好作品。但是题名欠佳,无形中使作品降了格。题名的前部分“名山何必去”是切题的、成功的,点出了作品的用意:此处即是名山,何必再去他方游山玩水  相似文献   

6.
“昭彰盆景形神,提领观众入胜”。作为中国盆景的闪光一点,题名的重要意义已为人所共识。潘仲连先生的《刘松年笔意》,贺淦兹先生的《风在吼》,赵庆泉先生的《小桥流水人家》,许介文先生的《欸乃一声山水绿》等等,不但作品形神光彩照人,题名亦炉火纯青,堪称一代风范。但是,我们的另一种现状是:相当一部份作品的题名(包括艺术创作水准)还在低起点上徘徊。这是中国盆景提高环节中不应忽视的一环。下面,让我们剖析几个作品(均见《中国花卉盆  相似文献   

7.
中国盆景的题名,在世界盆景界可谓独树一帜。为原创性中国盆景特有之艺术语言,源于其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为各传统艺术门类铭刻了鲜明的民族性印痕。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及欣赏习惯等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根基。在不同艺术门类作品的题名上,有着大致相同的艺术形式,例如:中国古典园林景观都有“题署”,包括楹联、匾额;中国书法、绘画作品有题、跋、落款;诗歌、戏剧、文学等更是有名称、题目。共同的艺术效果追求,往往是借助表  相似文献   

8.
雷柏阳先生在贵刊1996年第6期《关于盆景的“意境”和鉴赏标准》一文中,几乎把盆景艺术在创作过程与欣赏活动中的意境全否认了;把近几年国内各名家所创作的具有意境美的作品,简单化地看成是以题名取胜而已。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盆景的题名,是中国盆景的特色和组成部份。题名的深入浅出、意蕴含蓄,体现出创作者的文化艺术修养。作者借助题名来传达作品的内容,概括景观特色,深化意境,使欣赏者顾名思义,顺藤摸瓜,如揭帘幕,见题名而省悟到寓托在景物中的内在意象。如《骄杨颂》,创作者心有成竹,借物寓情,立意塑造了一株轻扬向上、绿染重霄九的珍珠黄杨的英姿飒爽  相似文献   

9.
关于丝雕、舍利、神枝这一雕刻技艺,众说不一,也是对这一类盆景作品技艺的认识、理解各有看法。作为一个从事植物栽培工作多年的盆景爱好者,近两年来,所接触到的一些盆景作品图片和到临近省市走访,以及从市场上看到的一些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第4期彩页上,欣赏到方攸注制作的《翘首》和张虎、长颜制作的《不怕风吹浪打》。觉得两件作品在布局和题名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现提出一管之见,供作者参考。一、《翘首》的题名和主峰表明,它是一件高远式山水盆景。制作此种盆景,必须用特写方式突出表现高昂向上的主峰,整体景观须相应集中,水平视野要适当缩小,这样才能较好地反映出盆景的主题意境。可是该盆景的构思布局却恰恰相反,选用了特长的盆皿,次峰、配峰、配石,摆件稀稀拉拉近乎一  相似文献   

11.
盆景的发展离不开盆景艺术鉴赏评论家的赏评。从近几年刊物发表的文章来看,盆景赏评的现状不容乐观!愚以为:中国的盆景艺术评论大多是唱赞歌亦或说是吹捧,少有挑毛病找不足者。难道这就说明被赏评之作都已至佳境、不可挑剔了吗?这是不可能的!若作者看了赏评文章而自我满足,昏昏然不思进取的话,这将害人不浅。  相似文献   

12.
盆景艺术家赵庆泉近年来的作品,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从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自然界中吸取营养,在继承中创新,作品题材广,布局巧,画面美,意境深。创作师法自然,顺乎自然之理,巧夺自然之功,在平凡中蕴藏奇美。一、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融为一体:纵观近年来赵庆泉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作品照图,构成了妙造自然,生气远出的画面。过目即给人以绘画般的艺术美感,品味起来具有诗歌般深远的意境。诗情与画意集于一身。更为可贵的是使盆景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满足了时代  相似文献   

13.
这是盆景老艺人朱宝祥的盆景精品之一,题名为《高山流水》。朱老出身于南通盆景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一生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盆景评比中获奖。这盆树桩盆景脱胎于南通地区的两弯半造型。结构流畅,静中有动,自然天成。长长的飘片,气势洒脱、灵动,有着淙淙清泉从山涧悄然而下的意态。右侧向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盆景在命名方面,存在着太直、太露、无回味余地的通病。象“一介匹夫”这样的题名,实在太少了。盆景的题名,不可和文学作品的题目相提并论。比如“我的母亲”、“秋夕”等,似乎平淡无味,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尽可从文字所表  相似文献   

15.
一点感受     
读了沈定山君《<一介匹夫>的题名》一文(见《花木盆景》今年2期),联想到其他一些同仁对拙作的嘉勉,觉得有必要也补充几句。首先,我非常欣赏“沈文”在结尾中运用x×0=0这一普遍适用的定义来论证题名与作品的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花卉盆景》今年第8期,发表了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医院周永友同志的一组盆景作品。周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盆景创作的。综观这六盆姿态各异、苍古雄劲、生机蓬勃的雀梅和榆树盆景,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业余爱好者之手。初看一遍几乎是无懈可击!这里,我想如同针对专业盆景作品那样以挑剔的眼光,对周同志的作品提一些粗浅的看法,供他参考,并与广大读者商榷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贵刊1994年第一期《盆景世界》发表徐岚先生《百岁从容》榕树盆景的造型创作经验,读后觉得作品的意境是好的,思想内涵也丰富。但从随文发表的盆景照片上看,未达到创作所要求的目的。我们从造型技艺上提出几点意见,供徐岚先生参考。一、整个盆景画面的杂枝、杂根太多,主次不突出,层次不分明,显得杂乱。可以想象,长出叶子后,会看不见枝托、主干和桩  相似文献   

18.
2、常熟派盆景的造型形式关于“常熟派盆景”,在以往的盆景书刊、报纸中没有专门提出过。1994年夏天我在常熟进行教学考察中发现,这一地方流派的盆景在历史上早已存在,而且其代表作品在常熟的园林部门仍然保存完好,常熟派盆景的传人至今仍在从事盆景创作(见发表于94年《中国花卉报》11月29日第三版上的拙作《苏派传统盆景探源》一文)。常熟派盆景长期被埋没是有各种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盆景界一些理论工作者,在编书写文章时没有深入发源地调查研究造成的。常熟传统盆景历史悠久,人材辈出,作品  相似文献   

19.
随便打开一本盆景刊物或书籍,映入眼帘的盆景作品大多是相似的形态,从枝法造型到谋篇布局,有太多的相仿,一幅幅看过去,雷同的感觉一直占据主导,直到把最初的一点新鲜感受转换成单调。做得好的是一株自然古树,不好的是层层叠叠貌似大树的规整植物。也有"研究者"指出,这些作品有了如何如何突  相似文献   

20.
题名为《古道西风》的盆景可以说是富有意境的成功之作。成功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在盆景作品中只用红叶、果实等来表明秋天的作法。作者大胆地采用了枯树来表现落叶后的深秋,并成功地把落叶这一自然景象用到盆景创作中去,勾出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秋郊夕照的立体画面。作品是有新意的,它开阔了人们欣赏盆景的视野。其实落叶不等于死亡,是树木在休眠,树木在休眠中正蕴育着一片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