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皖麦32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皖麦32 号(2219)系以扬麦158 经离子注入(30 Kev,80 次)引变,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该品种春性,单产6 000kg/hm 2 左右,适于沿淮、沿江和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90cm ,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千粒重38g 左右,粗蛋白质含量13.89% ,抗三锈和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熟期转色好,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10 月中下旬至11 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180 万/hm 2 左右。 相似文献
3.
皖麦53系宿州市农科所以豫麦29为母本,皖麦19为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的高产小麦新品种,先后参加了安徽省小麦联合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表现突出,通过国家级审定。详细阐述了其特征特征和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5.
6.
7.
8.
皖麦27号(皖91808)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半冬偏春性,单产5250~6000kg/hm2,适于沿淮、沿江和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5~90cm,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40g左右,粗蛋白质含量14.95%;高抗三锈和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抗穗发芽。落黄性好,不早衰。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基本苗可掌握在15~18万 相似文献
9.
小麦新品种皖麦18号系杂交选育而成,集高产优质于一体,本文介绍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和品质性状,提出适宜推广地区及配套关键栽培技术,即精心整地,适时精量播种,肥水调控和病虫草害防治。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皖麦50的特征特性,并从整地、消灭地下害虫、配方施肥、做好发芽试验、适期精播、开沟防渍、加强田管、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总结了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皖麦 39是涡阳县农科所用西矮 8号为母本 ,皖麦 1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早熟、多穗型小麦新品种。具有株高适中、茎秆粗壮、抗倒伏、品质较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 ,属中筋小麦 ,适用于制作面条、饺子、馒头等食品。适宜淮北和沿淮地区中高肥力水平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12.
从农艺性状、产量表现、品质表现和适种地区4个方面介绍了皖麦52号的品种特性,并阐述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大田准备,种子处理,播种时期和方法,苗期、分蘖期、返育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的管理,以及采收时期等。 相似文献
13.
皖麦19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播期、密度、氮肥、磷肥进行4 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分析出影响皖麦19 产量的主导因素。利用微机进行模拟寻优,找出单产高于8 250kg/hm 2 的最佳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正交旋转回归分析研究了氮、磷、钾、种植密度和行距对中筋小麦皖麦52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皖麦52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依次是行距、施钾量、施磷量和密度;施氮量对湿面筋含量的影响最大,依次是行距、密度、施钾量和施磷量。蛋白质含量≥15%为目标的栽培技术模式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分别为:施氮量283.14~296.04 kg/hm2,施磷量85.08~87.96kg/hm2,施钾量96.83~105.26kg/hm2,基本苗密度2.3268×106~2.4732×106株/hm2,行距17.6~18.3cm。湿面筋含量≥37%为目标的栽培技术模式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分别为:施氮量285.96~293.7kg/hm2,施磷量87.9~92.1Kg/hm2,施钾量107.81~112.19 kg/hm2,基本苗密度2.3526×106~2.4474×106株/hm2,行距17.7~18.2cm。 相似文献
16.
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小麦生产在十堰市农业中占重要位置,实现小麦高产栽培是保证十堰市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该研究从小麦品种选择、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皖麦23号(8704)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春性,亩产350~400kg,适合于沿淮、沿江和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5~90cm,长芒、白壳、红粒,千粒重359左右,粗蛋白质含量为13.21%,高抗三锈和白粉病,特别是对赤霉病抗耐性强,耐湿性好,熟期转包好,不早衰。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15~20万之间。 相似文献
18.
19.
离子束介导玉米DNA后受体小麦当代群体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份玉米品种的全基因组DNA为供体,以4份普通小麦品种为受体,借助于低能离子束介导技术完成异源遗传物质的转移,对其介导试验的当代群体的特异性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经过离子束注入处理后试验材料的成苗率明显地降低,这是低能离子所导致的生物学效应之一。在所有的试验材料的生育前期和中期,在每一个处理的群体内主要农艺性状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在生育后期,被处理材料的大部分农艺性状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仅仅在4个性状,即植株的生长势、穗型、主茎分蘖状态和单穗变异上,被处理材料表现出一定的变异特征。尽管离子束注入处理和直接浸泡外源DNA的处理也会导致其当代群体内出现突变株,但其群体内的突变株数量比较少,突变率比较低。经过离子束介导处理所导致的生物学效应最明显,其群体内的突变株数量比较多,突变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