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菜显性核不育三系法制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油菜显性核不育三系法制种,是用纯合两型系(基因型:不育株MsMsrfrf,育株MsMsRfrf)、临保系(基因型msmsrfrf)、恢复系(基因型__RfRf)三系配套制种的新技术。其做法是,先用纯合两型系与临保系按核不育油菜二系制种法生产全不育系(基因型Msmsrfrf);再用全不育与恢复系配制杂交种。纯合两型系育性分离比例稳定在1:1,繁殖时每公顷产两型系种子580.5千克;临保系的保持率(全  相似文献   

2.
在合肥自然条件下,连续6年(1987~1992)观察了7001S育性和主要特征特性,研究了繁殖制种等配套技术。结果表明:(1)7001S属早熟晚粳型,播始历期122(单季制种)~80(双季繁殖)天。(2)不育期不育性稳定〔花粉败率率(SP)99.05%~99.94%,自交结实率(SS)0.00%~0.13%〕,不育期30天以上,主要集中在8月;育性转换明显,转换期在9月5±2日;可育期可育度高(SP75.618%~22.122%,SS6.25%~44.00%)。(3)配组优势显著,已选育出两个通过省级区域试验待审定的粳杂组合;繁殖制种产量高,配套技术易于操作。讨论了7001S的实用性和适宜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我国7个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受2个独立遗传的恢复基因控制。笔者建议把它们定名为Rf1和Rf2;Rf1为完全显性,Rf2为部分显性;Rf1的恢复效应大于Rf2。不育株的基因型为S(rf1rf1rf2rf2)和S(rf1rf1Rf2rf2),可育株的基因型为S(Rf1-Rf2-)、S(Rf1-rf2rf2)和S(rf1rf1Rf2Rf2)。经育性基因的等位性测验,可将7个不育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湘远4-A、中12A和显无A,在2个育性恢复基因位点上与引自美国的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ES-HAMS277的2个育性恢复基因Rf1和Rf2等位且性质相同;第二类是104-7A、NM-1A、NM-2A和NM-3A不育系,在rf1位点上有一个复等位基因rfm1,杂合等位基因rf1rfm1的不育效应大于纯合态rf1rf1或rfm1rfm1的效应,即rf1rfm1对Rf2-起隐性上位作用,从而使等位性测验群体中的不育株比例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4.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开花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W6154S、N12S、N15S、N21S、N30S5个不育系为材料,于8月下旬及10月上旬进行了开花习性的观察,结果表明:1.穗开花所需时间一般5~7d,可育比不育短。一穗的盛花期可育时都分布在前期,不育时则因不育系不同差异较大。2.不育系的日开花动态受育性和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开花的高峰时段、峰值、花时集散及日开花朵数等方面。3.不育系的开颖角度和柱头外露率有的受育性和环境影响明显,有的不明显,有的只受育性影响。4.各不育系的开颖时间受环境影响差异很大,在同一环境里不育系都表现不育比可育开颖时间长。  相似文献   

5.
豫南稻区两系法杂交水稻繁制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系法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累计逾千万亩,优势明显,发展迅猛。信阳市仅1997年就扩大种植到12万亩,亩产平均比汕优63增加50kg。信阳市农科所于1996年引进通用型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等材料,结合观察其在信阳的育性转换特性,进行繁殖及其系列组合制种的试验研究,经过数年探索取得一定进展,繁种亩产平均达355kg,制种亩产平均过100kg大关,最高达200kg,达到全国先进水平。1 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技术据我们观察,一般低温敏型核不育系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幼穗分化Ⅳ期,育性转换期在Ⅳ、Ⅴ、Ⅵ三期,…  相似文献   

6.
2558S、2877S、8902S和W6154S都是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转育而来的籼型不育系,试验得出2558S是可育临界温度低的温敏系,2877S和对照农垦58S是临界温度较低的光敏系,8902S是临界温度较高的光敏系,W61545是临界温度高的温敏系。这四个籼型不育系与四个常规品种杂交F_1育性都正常,同一组合正反交F1育性没有显著差异。在四川雅安夏季长光照但气温偏低的生态条件下,2558S和2877S与四个常规品种杂交F2和BF1育性基本上表现二对基因的遗传分离,而8902S和W6154S与四常规品种杂交F2和BF1育性分离表现不一致,有的组合表现二对基因的遗传分离有的组合则表现不育株显著偏少。由此认为这四个不育系的不育性由细胞核内二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基因控制,但遗传背景和环境光、温条件对育性分离表现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育的核三系艋保系新材料绵7MB-1,可以将油菜绵7AB类型、S45AB类型等臆性核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株率从50%提高到90%以上。针对该材料在自交繁殖过程中,发生部分育性回复的现象,采用临保系植株茎段体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实现了绵7MB-1的批量繁殖,将繁殖的临保系苗用于网室亲本不育系繁制,可使不育系亲本不育株率达到91.7%-93.5%。每繁制公顷不育系亲本,可供7500—15000hm^2杂交F1的制种生产使用。用高不育率不育系代替原核不育两系进行制种,大大减少了用工,同时使制种产量显著提高,制种质量也更有保证,形成了完善的繁殖与制种体系。  相似文献   

8.
水温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可育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农垦58S、5047S、W6154S和KS-9,在广州可育期间的育性恢复是不完全的。其花粉可育性和自然结实率均低于正常品种。营养生长期适当的低温对其可育性的恢复是必要的。这些不育系,在华南双季稻区春季繁殖产量高,秋季制种风险小。  相似文献   

9.
二系不育系D1S的选育及育性转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安农S/南丛育成D1S。经初步观察,D1S是籼稻温敏型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低,属低温敏不育系,在广州地区可早,晚造制种。D1S配合力强,杂种结实率高,充实度好,D1S在自然条件下繁种较困难,目前主要依赖禾头繁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宁杂1号“三系”亲本和显性单基因控制的白花标记性状油菜为材料,研究了不育系宁A6在父母本不同行比种植下的结实率和自然异交率差异。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在1∶1~1∶6范围内,母本宁A6的结角率差异不大,但结籽数随母本行比扩大显著下降,将父母本制种行比由目前的1∶2调整到2~4∶6,不仅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而且便于亲本的栽培和管理。试验结果还表明,宁A6的自然异交率是同核异质保持系宁B6的433倍,在制种过程中不育亲本比可育亲本更易受外来花粉的污染,“三系”杂种的制种隔离距离应是常规油菜繁殖隔离距离的5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
水稻雄性不育性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及光温敏雄性不育性的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质核互作雄育性由细胞质不育(S)和两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为孢子体不育的典败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长日高温雄性不育,短日低温雄性可育,其不育性受两对隐怀基因控制,与细胞质无关,为孢子体不育的典败类型。pm1位于第7染色体,上与分子标记RG477的遗传距离3.5cM,下与RG511和RZ272相距15.0cM;pm2display  相似文献   

12.
在省内3个不同生态地区,对7个两用核不育系的分期播种的育性观察试验表明,核不育系不育期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随海拔增高由长变短。可育期内繁种结实性是随海拔增高由低到高,因此,可采取低海拔地区制种、高海拔地区繁种的方法利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同时,提出了参试不育系在贵州省的适用范围和繁制种措施。  相似文献   

13.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4种不同种质的7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在可育期内相互杂交,将其杂交组合的F1、F2代在广州长日高温条件下种植,观察其育性表现,并进行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N12S与N18S的不育基因完全等位,W7415S与5460S之间,安农S-1与W7415S、N12S(N18S)之间光温敏不育基因部分等位,即它们两两之间存在1对位点相同的不育基因。W6154S与所有其他6个不育系,衡农-1S与所有其他6个不育系,5460S与W7415S之外的其他5个不育系,不育基因均完全不等位。文章还对不育基因等位性划分标准,以及光温敏不育系的转育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两用核不育系"香125S"和"安农810S"两年的分期播种试验,对它们的育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为今后制种、繁殖及选育新的两用核不育系提供技术指导及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粳稻新质源温敏核不育系—滇农S—2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滇农S-2是以云南地方品种毫干与优良的籼稻品种V20杂交,再用黎明复交,按系统选育程度育成的新质源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在较低温度下雄性能而较高温下雄性恢复可育的特点,在昆明,不会出现可育性的转变,不育期长达90天以上,育性稳定,对光照长度不敏感,容易找到可靠的繁殖与制种地点,在一定的条件下其有育性受一对或二对急性核基因控制,容易育成新的温敏两系杂交水稻强度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6.
M901s是我所从复交组合农垦58s×(SMR×8798),F4后代中选育而成的水稻广亲和光敏不育系,据华中农大张自国等对M901s的育性研究和西南农大人工气候箱进行长日低温处理的结果。表明其不育下限温度为24℃以下,从多年繁殖加代看,没有遗传漂移现象。利用M901s作为光敏不育基因供体,已成功转育了明光34s,明光87s,F151s及Hs-1等籼型光敏不育系。  相似文献   

17.
以农垦58S为基因供体转育的W6154S,Ks-9,N12S,N15S,N18S5个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1991~1993年在广州自然条件下观察了它们的育性变化,对温度诱导其有性转换规律进行了相关,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的不育系,其温敏性越强不育系温敏期越长,同一不育系,日最低温温敏期最长,日均温其次,日最高温最短,2.不同不育系各温度因素对花粉育性的影响不同,有的以日最低温影响最  相似文献   

18.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95076S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N95076S是以N5088S为母本,以7001S为父本在可育阶段杂交,经多代选择育成的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生育期比N5088S短5-7d,易繁殖,制种,配组优势强,米质达部颁一级米标准,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许多性状明显优于N5088S。  相似文献   

19.
大麦生态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态雄性不育大麦A1,A2具有明显的育性转换特性,温度是其育性转换的主要诱导因子.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是抽穗前19~32d,即药隔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7℃以下低温诱导不育,10℃以上温度为正常可育,7~10℃为育性转换温度,在此范围内,花粉育性和结实率存在一系列连续变化,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该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类型有典败,圆败和染败,也有无花粉型.大麦幼穗发育进程的穗间或小穗间的差异和温度的波动性变化是导致该不育系育性漂移的主要原因.光周期对育性转换的影响必须在可育温度范围才能得到表现.对提高生态雄性不育系制种产量和保证杂种纯度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同它的等基因可育系5460,原始亲丁IR54以及4个具研究标记性状的品种杂交,全部组合的正反交杂种F1都表现可育,证明5460S温敏不育是一隐性性状,5460S同5460杂交的F2,B1F1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率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5460S是5460的单隐性育性基因空变系;该突变基因符号暂定“tms(t)”,在5460S同金早6号的组合,温敏核不育也表现1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