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谈油茶间种     
油茶间种就是在油茶幼林、成林内间种粮食、油料、绿肥、饲料、药料、瓜菜等,是以间种代替抚育,促进油茶和间种作物共同生长发育,实现油茶和间种作物都能增产的方法。又是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的一个有效措施,对山区、半山区的劳动力、土地能够进行综合利用,也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山区经济的重要途径。油茶多种植在丘陵、山地,土壤质地多较贫瘠,而油茶是高产作物,需要肥料较多,如何广辟肥源,解决肥料问题是油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根据各油茶种植  相似文献   

2.
阳朔县兴坪镇大源村公所采取长效与短效一齐抓的林业生产综合措施,在造林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作物和杂木利用,引导山民在新垦林区大种红薯、木薯、花生、西瓜、玉米,间种油桐、油茶,并利用山区杂树泡木多的优势,培植香菇、木耳,年产  相似文献   

3.
培肥减流是南方丘陵红壤地区新垦油茶幼林地需要解决的两大任务,林下间种是解决这两大问题普遍采用的种植模式,它既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又能促进幼树生长。在油茶幼林地间种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科研成果,合理组装间种技术,以期达到最大化培肥减流的目的。为此,在湖南省衡南县油子岭低山丘陵区选取全垦成梯的红壤油茶幼林地为研究对象,设间种夏季、冬季绿肥、(牧草)+新技术应用(代号iswf+nt)、间种夏季冬季绿肥(牧草)(代号iswf)、间种冬季绿肥(代号iwf)、清耕(代号CK)等4个处理,采用田间小区实验,研究间种绿肥(牧草)的培肥减流效应。结果表明:1)间种3 a后,iswf+nt、iswf、iwf处理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为31.67、21.75、15.32 g/kg,比清耕(8.97 g/kg)提高22.7、12.78、6.35 g/kg,分别提高了253.1%、142.5%、70.8%,差异极显著。2)间种3 a后,iswf+nt、iswf、iwf处理比清耕减流109.9%、56.1%、20.6%,减少了136.9%、66.2%、29.2%;因而,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均值iswf+nt、iswf、iwf处理分别比CK处理减少0.12、0.05、0.02 g/cm^3,减少7.9%、3.1%、1.2%,其中,iswf+nt处理差异显著。3)间种3 a后,iswf+nt处理比清耕,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流失量分别减少80.9%、75.1%、82.7%、81.6%;0~20 cm土层,无论是有机质、全量养分还是速效养分都属"丰富级"(我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由试验前的"严重缺乏"连跨3级(缺乏级、轻度缺乏级、基本不缺级)。4)间种绿肥(牧草)是一个费省效宏的技术,iswf+nt处理改种一季绿肥(牧草)为种两季绿肥(牧草)、改种单一绿肥(牧草)品种为种绿肥(牧草)品种组合、改部分使用新技术为全面使用新技术,是该技术的3个创新点,也是这种新方法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正>江西省赣州市现有油茶面积243万亩,近年来新造林面积约达60万亩,但长期以来,油茶均是按传统的、单一的纯林栽培模式经营,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林地油茶综合效益不高,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正逢我国油茶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浪潮,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通过油茶立体经营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地力,挖掘潜力,使油茶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油茶立体经营栽培模式主要包括有套种、间种、养殖等方面。油茶林通过合理套种、间种、养殖  相似文献   

5.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间种模式(间种黄豆、西瓜、花生、松苗和不间种)油茶幼林的生长量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油茶新造林以间作花生和松苗较好,但是有间作植物的油茶林的成活率及生长量均低于未间作的油茶纯林。  相似文献   

6.
根据近几年来在我区各地调查和群众的经验,林粮间作的好处确实很多,但其中以间种豆类作物为最好。首先,造林当年就有直接的经济收益。例如凉城县三苏木人氏公社集一管理区1957年在面积约300亩黄土斜坡幼林地内间种农作物,当年就有价值250元的收入;1958年继续在800亩幼林地内间种农作物,又收入1,000元。现在林粮间作已成为当地农民对林业生产的习惯了。  相似文献   

7.
为寻求油茶幼林林下经济作物高效间作模式,对花生、大豆、黄菊这3种经济作物进行油茶幼林林下间种试验,并对油茶幼树树体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油茶幼林林下间种均能有效促进油茶幼树树体的生长,其影响顺序分别为间种花生间种黄菊间种大豆,建议推广油茶幼林间种花生模式。  相似文献   

8.
间种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黄豆、花生、红薯和烟叶4种农作物于油茶幼林内进行间作,研究不同间种模式对油茶幼树树体生长的影响,并对间种不同经济作物的油茶幼林林地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种可促进油茶幼林的生长,其中间种黄豆效果最好,树高增加了0.11 m,地径增加了0.04 cm,冠幅增加了0.21 m~2,花芽数增加了20个/枝。间种可增加油茶幼林的经济效益,其中间种烟叶效益最高,经济产出为48 960元/hm~2。综合来看,油茶幼林间种的经济作物宜选择较矮小、具根瘤固氮菌的花生、黄豆。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幼林间种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eck) Merr.]对油茶林生长指标的影响,并对间种金钱草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新造林地间种金钱草对油茶幼林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对油茶幼林间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9种间种模式油茶幼林成活率、地径和树高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9种间种植物均能不同程度提高油茶幼林的成活率,间种栀子的最高,达99.33%;但采用间种方式的油茶幼林的生长量均比对照低,间种秋枫的油茶幼林地径为对照的77.63%,间种红果仔和秋枫树高较对照分别下降45.00%和31.78%;经主成分分析,间种所在油茶生长状态从高到低为:野菊花对照罗汉松风铃木红车栀子红果仔宫粉洋紫荆小叶紫薇秋枫。  相似文献   

11.
为了总结油茶栽培生产经验,提高油茶经营管理水平,从新造林面积、经营形式、成活率或保存率、生长等级等方面,对常宁全市2008年冬至2012年春新造的所有油茶林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不同经营形式、整地方式、施放基肥、间种作物和抚育管理对新造油茶林质量的影响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常宁全市这4年新造油茶林的面积为5 404.7 hm2,造林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新造油茶林的主要经营方式为公司经营和大户经营,且公司和大户经营的油茶新造林的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1年生、2年生辽育1号杨树幼林内间种玉米、大豆、西瓜、向日葵4种作物,研究了这些作物对杨树幼林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种不同作物对辽育1号杨树幼林生长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间种西瓜、大豆等矮棵作物优势更为明显,间种玉米、向日葵等高棵作物效果不如间种西瓜、大豆等矮棵作物。建议在辽西地区杨树人工林内多选择对水分需求较多的作物间种,以解决杨树生产中对水分的需求,为其丰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油茶林套种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浙杭 《浙江林业科技》1995,15(2):36-37,49
油茶林地经过合理套种和间种后,可明显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油茶林生长环境,实现以耕代抚,促进油茶生产良性循环,使油茶达到高产稳产,同时,提高了油茶林地单位面积产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4.
遵照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教导,从1969年起,我们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强了对全大队970亩油茶林的培育管理,通过垦复、间种作物等措施,既培育了油茶、增产了茶油,又增加了粮食生产。茶油产量由1969年的8,900多斤提高到1972年的17,000多斤。增加了集体收入,巩固了集体经济,对国家的贡献也不断增多。贫下中农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15.
在果园间种适宜的农作物,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但在间种时,应忌种五种农作物:一是忌间种深根农作物。深根农作物会大量吸收果园里深层土壤中的水、肥,影响果树生长,延迟果树的投产期。二是忌间种招引果树害虫的农作物。如有的瓜、菜不可间种在果园中,因有的瓜、菜类很容易招引来蝉、金龟子等为害果树的害虫。三是忌间种高秆农作物。尤其是在果树定植初期,间种玉米、高梁等高秆农作物,会因高秆农作物生长迅速,出现以大欺小的现象,妨碍果树的正常生长。四是忌间种吸收水肥量大的农作物。如小麦、大麦、甘薯等农作物,吸收水肥量都很大,如间种在果园中,对果树生长极为不利。五是忌间种重茬农作物。在果园里间种重茬农作物,会使土壤营养成分不足,造成果树营养失衡,生长不良。最好是间种换茬轮作类作物,如豆类、豆科绿肥和油菜等,以培肥土壤,促进果品丰收。果园间种“五忌”@程军  相似文献   

16.
科技信息     
绿肥改土增产技术作物王常生长发育并获得高产.必须要有足够的能量供应,外界补充能量是必不可少的。种植利用绿肥.正是有效地固定自然界的光、温、热能,并使之转变为土壤能量的重要途径。1、绿肥的种植方法。(1)纯种绿肥。凡是有一定时空的耕地,都可以实播绿肥,一般冬闲田可实播红花草(紫云英)、豌豆、蚕豆、黄花草等各绿肥;夏休田种植绿豆、油菜等速生夏绿肥。(2)套种绿肥。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及时播种绿肥(根据季节,播种冬绿肥或夏绿肥),以延长绿肥生长的时间,提高鲜革产量。(3)间种绿肥。绿肥与诈物相间种植,待绿…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林农间作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影响情况,从而确定病虫生态调控模式,在油茶幼林中分别间种金银花、大豆、花生3种作物,就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差异及回归分析。调查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烟煤病以及油茶尺蠖、油茶毒蛾等油茶主要病虫害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炭疽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显著,其中,间作金银花处理的效果最好,防效达27.80%;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软腐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烟煤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也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间种花生、大豆的油茶林与其纯林的虫咬率间差异显著,防效分别为21.97%、20.33%。文中由此得出,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主要病虫害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大豆是3种间作模式中最适用于调控油茶病虫害发生的间作模式,采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促进油茶幼林的生态调控,还可提高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覆草间种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及生长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覆草和间种的油茶幼林林地土壤及生长量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将10个指标(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数量、新梢长度和树高净生长量)简化为2个主成分,2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9.818%。结果表明:覆草和间种均能改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提高幼林生长量,稻草覆盖试验D处理(覆草7 500 kg/hm2)为最佳油茶林地覆盖方式;间种试验表明,间种红薯为最佳油茶林地间种方式;间种红薯与D处理相比较,间种红薯为最佳油茶林地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19.
油茶多种植在丘陵山地,一般多属红壤,比较瘠薄,尤其是有效磷奇缺。据资料介绍:每生产100斤油茶,需要消耗氮素18斤,磷酸盐3.7斤,氯化钾13.9斤。这些养分相当于硫酸铵89斤,过磷酸钙20斤。而当前进行油茶大面积施肥困难很大,是不可能的。近年通过生产实践证明,在油茶林内进行间种是改土增肥,促进油茶稳产、高产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林下种养对油茶林地土壤磷素形态及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种养模式对油茶林地土壤磷素含量的影响,对油茶林下养鸡、林下种草、间种花生和间种大豆4种林下种养模式下林地土壤磷素形态变化和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油茶林地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显著提高0~20 cm土层中有效磷含量,其中间种大豆的效果最显著;林下养鸡和林下种草显著提高油茶林地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全磷含量,间种花生和间种大豆对其影响不显著;不同模式下Al-P和Fe-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O-P和Ca-P,其中林下种草能显著提高根际Ca-P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