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水分早籼稻,在出库前利用仓房固有轴流风机进行增湿调质通风。结果表明:粮温低于气温条件下,出库前调质通风操作简便,安全,效果良好。试验仓早籼稻水分增加0.7个百分点,稻谷加工品质有所改善,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包装玉米长期安全储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华南地区高温高湿环境下,在尚不具备机械通风设备的楼房仓内进行玉米包装大堆保管。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熏蒸方法,保持粮堆内较长时间的PH3有效浓度,抑制了玉米的呼吸强度和微生物、害虫的生长繁殖,确保了玉米长期安全储藏,保持了较好的储粮品质。  相似文献   

3.
4.
根据中央储备粮昆明直属库的气候、仓房等条件,综合运用机械通风、隔热保温等技术,进行稻谷控温储藏试验.试验表明仓房周边种植青藤能较好的起到遮阳作用,对降低周边粮温具有积极作用.利用当地气候特点,夜间低温时段及雨后低温时机进行排积热和均衡粮温通风,降低表层粮温和最高粮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早籼稻在储藏期间因通风降温,导致水分散失,水分过低不仅影响籼稻加工品质工艺,同时造成保管损耗加大。在轮换出库前对储藏早籼稻进行通风增湿调质,经过适当的调质处理,既可提高早籼稻的加工工艺品质,又可降低保管损耗,减少存储企业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粳稻谷耐储性较差,品质变化快,不耐高温,不易度夏。试验表明,在重庆地区采用控温储藏技术,重点控制粮温这个关键因子,能够实现粳稻谷的安全储存。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在大豆仓内安装空调制冷设备,在夏季高温季节间断开启,向仓内空间补充冷空气,确保仓内空间温度不高于28℃,粮堆表层温度不高于25℃,进而抑制储粮害虫的发生、发展,延缓大豆品质的劣变,确保中央储备粮安全。  相似文献   

9.
利用自然通风降水、倒仓均衡水分、PH3缓释熏蒸等方法,使小麦水分从14.8%~17.99/5降至12.59/6~13.0%,粮食品质正常,有利于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赵娟  朱红彩  周勤治  王蕊 《种子科技》2011,29(10):24-24
本文以2006年生产的新单23号、高农901为试验材料,连续4年进行了发芽率检测。结果表明,生产的玉米种子在低温条件下储藏一二年,发芽率下降幅度不太,常温条件下储藏,从第2年下半年开始发芽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王惠民  曲海 《粮食储藏》1993,22(4):13-17
我省是国家商品粮基地,每年收购大量高水分玉米,烘后粮已占总量的70%以上.由于粮食经烘干后其生活力极低,应用钢板仓储存极易发热霉变,因而用钢板仓储藏烘后玉米安全度夏是我省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已通过省级鉴定的“钢板仓通风储藏玉米”[《粮食储藏》1991(6)]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烘后玉米钢板仓通风储藏试验.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隔热材料,不同隔热方式五面密闭粮堆,进行籼稻谷保冷试验。通过对储粮温度、品质等数据的检测和分析,了解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储粮温度变化规律及其对储粮品质陈化速度的影响,提出性价比较高的低温储粮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我库所处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但在夏季高温季节,表层粮温较高,各种储粮害虫孳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改善储藏条件、降低成本、延缓品质劣变为目标,开展了膜下环流均温通风试验。试验证明,在度夏中,粮堆长期处于密闭、低温状态,有效抑制了粮食本身的新陈代谢,较好地保持了粮食品质;同时,减少了外界条件对粮堆的影响,有效抑制了储粮害虫的感染。膜下环流控温技术使储粮的熏蒸用药量和次数也有所减少,符合绿色储粮的要求,是一项简单、经济、有效的储粮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包装大米缓释熏蒸密闭储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18.
19.
在我国第七储粮生态区,浅圆仓作为新一轮增储扩容主要建设的仓型正在被广泛使用。广东省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东莞直属库于2010年开始探索浅圆仓安全储存早籼稻试验,通过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富氮气调等多种储藏技术的综合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储存安全,品质良好,实践应用表明在第七储粮生态区利用浅圆仓储存早籼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厦门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年平均气温为21.5℃,夏季最高气温达37℃,年平均湿度77%。不利于粮食的安全储藏。大豆容易吸湿变质,受热易走油、赤变,对储藏环境条件要求比较高,在厦门这种高温高湿地区要安全保管好大豆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地下洞库恒温和密闭性高的特点,同时通过加强管理,积极采取措施综合防治害虫,能达到安全储藏大豆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