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意味着更多的农村人口将跃过"农门",成为"城里人"。在一些网友看来,农民进城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但也有人担心,城镇化会不会上演新一轮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先后经历了政治型、经济型和新型城镇化三个历史阶段。经济型城镇化以经济高速发展为根本目标,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通过高速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德州的城镇化取得长足发展,也存在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土地利用粗放、生态环境恶化、"半城镇化"等成为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瓶颈。德州的城镇化实践表明经济型城镇化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及时转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新常态背景下,解决农民工半城镇化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目标。为了探寻农民工半城镇化现状、特征、问题,对荆州市300位农民工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发现,农民工年轻化趋势与"链式迁移"特征明显,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并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普遍低、组织化程度低、自主创业意愿低、家庭情感维系低等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热点话题,但一些建议更多从城镇经济发展、土地开发利用、人口转移安置等角度出发,缺少文化建设的视角。为城镇化而城镇化成为当下城镇化过程中的普遍弊病,那么当大量城市新区沦为"鬼城"时,如何实现具有文化特色的城镇化更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其实,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文  相似文献   

5.
近10年来,中国城镇化以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10年来,城镇化既增加了投资又推动了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城镇化依然是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最大的潜在内需。加快城镇化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但中国的城镇化究竟采取什么模式,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中"新"要体现在何处,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被称为"第三次土地革命"的土地流转已经开始,规模和形式的多样化在不断影响城镇人的生活,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农村人口也在不断向城镇大规模转移,两者相互作用使得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本文着重阐述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之间的密切联系,分析当下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深入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之间的紧密联系,对我国实现城乡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化建设从规模上讲将是亘古未见的,其总投资将超过200万亿元,从建设的时间跨度讲,将超越30年,历经几代人。我国城镇化建设所受关注超乎寻常,目前已经至最高决策层面。从多次的政策调整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必须承认,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确存在亟待解决的带有全局性的若干原则性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瓶颈。而要实现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这些瓶颈显然需要突破。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城镇化"和"房地产化"如何合理区隔,是这一轮城镇化规划编制的一大难点所在。"大拆大建"虽然难免,但也绝不应再重蹈"房地产化"覆辙。"城镇化"和"房地产化"如何合理区隔,正是这一轮城镇化规划编制的一大难点所在。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城镇化是"把10套房分给10个人","房地产化"是"把10套房分给1个人"。城镇化注重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强调房子的社会、民生属性;房地产化则以投机、暴利为诉求,片面追求房子的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信息化发展引领工业化,助推城镇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依托信息化,仰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依赖信息化,协助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协调互动的必然选择。惟有"四化"同步发展,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国城镇化发展状况和霍利斯·钱纳里"正常发展型式"城镇化国际经验,借助宏观统计数据分析和判断福建省城镇化水平的合适性。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目前福建省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正常发展型式"的国际经验相比较,目前福建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基本相协调,但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略滞后于非农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讲过:影响21世纪全球经济的两件大事是:一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二是美国的高科技。为什么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会影响全球经济呢?第一,如果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全人类将有可能快速和平地发展经济;第二,新型城镇化,是加快发展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建设大纲是"四化"加"两不",也就是说工业化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但不能牺牲粮食和环境。18亿亩耕地是中国粮食的高压红线,可发展工业的土地从哪里来呢?新型城镇化将是重要的出路之  相似文献   

12.
利用阿克苏地区2004~2012相关数据,构建和测算了该地区四种单一指标法对应的城镇化水平,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阿克苏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但不均衡;2农业人口比例过高是影响阿克苏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因素;3阿克苏地区人口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城镇化进程;4"对口支援"为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针"。分析不同指标测度得到的城镇化水平之间相关性和差异性,对区域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日,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纲要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编制完成,即将对外发布,而在该规划中指出,“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业界普遍认为,房地产与城镇化密不可分,城镇化或将引领中国地产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正>12月14日,2014新型城镇化建设暨全国城郊经济年会以及201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暨北京城郊经济研究会年会在京举办。会议主要议题是:新型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探索案例、农村"三块地一块产"改革理论与实践。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顾问尹成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作主旨发言。尹成杰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城镇化进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作为城镇化的主体,他们对城镇化的认知情况与期望必然影响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与目标实现。对济南市平阴县农村居民的调研显示,多数农民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基本准确,并深刻感受到城镇化对其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最担心的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房价"、"城镇化后的政策落实"、"公共服务""就业"等;制约城镇化进程的因素主要在于是否有产业的支撑、科学的规划和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因此,可以基本确定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工作重点也应放在对产业的扶持、就业的重视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市民素质提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颁布。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表示,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正处于重要关口,质量不高、粗放扩张的老路已经走不通,必须走出一条新路,"这是中央颁布实施的首份城镇化规划,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实际上,城镇化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  相似文献   

17.
<正>"记得住乡愁",作为一个文学词汇,已从歌坛、词坛和诗坛步人寻常百姓的家常言谈,更难得的是,已经成为官方语言并且作为战略架构出现在去年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作为一个系统的逻辑思维和根本的战略指向,其精神要义指导着城镇化建设和"三农"工作的战略筹措,推动着深化改  相似文献   

18.
<正>现阶段,我国经济进入了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意味着农场新建工业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并将持续发生诸多重大变化,转型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我们需要科学把握新常态下工业园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农场新建工业园转型升级关键要素,遵循规律,顺势而为,努力推进工业园与民生、城镇化、产业、企业及园区间的融合协调转型。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科学发展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和增进民生福利。新型城镇化可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与制度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深入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恪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给世界自由贸易注入了新的生机,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我国形成城乡"二元物流结构"格局,且该格局日趋明显,城乡"二元物流结构"和"二元经济结构"相互纠结,成为制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障碍。在以财政支出和进出口总额为外生变量的条件下,物流、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协整的,且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城乡收入差距与物流发展之间、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之间均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且2组变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而物流发展和城镇化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互不影响;物流业、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中的任意两者一起都是另一因素的Granger原因,因此,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物流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模型系统内各变量对物流、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的冲击在短期内是有效的,经过几个短周期的波动后,短周期消失,所有的响应都具有非常明显的长周期性,但从长期来说,所有冲击带来的波动都将趋于0。对物流业的贡献度主要在物流业自身,城乡收入差距也占有很大比重,而城镇化所占比重微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主要在于物流业,城乡收入差距自身次之,而城镇化的贡献度不大,但不容忽视;对城镇化的贡献度,三者差异不大,但与物流和城乡收入差距相比,城镇化自身的贡献度略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