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系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及与茎鞘物质运转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两系杂交稻产量形成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分别对3个早稻,3个晚稻共6个两系杂交组合和1个晚稻恢复系的灌浆特性及其与茎鞘物质运转和输导组织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高的灌浆速率应作为选择高产组合的依据之一,并且要将最大灌浆速率与平均灌浆速率结合考虑。2)两段灌浆时间差越小,越有利于提高籽粒结实率和充实度。3)高糖花比是促进籽粒灌浆的前提,抽穗前提高糖花比,同时在灌浆始期促进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库运转有利于激发库的活性、启动和促进更多的籽粒灌浆,减少空秕粒的产生,进而提高千粒重。4)输导组织对物质运转的作用,不同组合表现不同。早稻由于“流”的空间过小,对物质运转产生一定障碍;而晚稻“流”的大小足以承载碳水化合物的运转且表现空间过剩。生产中可通过壮秆来扩大“流”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9年杂交水稻汕优3号、四优2号和1985年威优64分期播种的有关数据,采用相关,非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杂交水稻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杂交水稻的弱势粒率较常规稻高,群体籽粒具有明显的二次灌浆高峰。汕优3号的两次高峰分别于开花后第12天和30天。2、杂交水稻自开花至完熟可分为5个时期。其中汕优3号开花后0~5天灌浆缓慢,需要足光和高温。在19~30℃内,灌浆速度与温度成正相关。6~15天以日均温27.28℃、每天日照6.5小时、相对湿度75%为最适。16天至完熟期以日均温22.32℃、相对湿度70~80%为最适。开花后6~10天或16~20天最高温>35℃,对灌浆不利,秕谷率高,减产。3、环境不适或后期叶片早衰,杂交水稻只有一次灌浆高峰,且结实率和粒重均低,减产。故后期田间管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4.
5.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籽粒干重变化呈"S"曲线,整个灌浆过程中,杂交小麦的干物质增幅都比常规小麦高,且达到快速增长的时间要早。杂交小麦的灌浆速率和籽粒水分含量均呈正态曲线,其灌浆速率比同期常规小麦高。最大灌浆速率Rmax,快增期(R2)和缓增期速率(R3),渐增期持续天数(T1)是影响粒重的重要参数。因此提高渐增期和快增期速率对提高小麦粒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籽粒灌浆动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受精子房体积膨大和粒重2个方面研究两系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两优培九的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1)开花日序与受精子房体积膨大速度,饱满粒的充实度,单粒平均粒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两优培九的受精子房体积膨大速度和粒重增加速率均比汕优63慢,单粒平均粒重和充实度也比汕优63优。(3)施用粒肥,剪叶或疏花主要通过改变弱势粒的子房膨大速度来影响粒重的增加速率,粒重和充实度,施用粒肥和蔬花后两优培九的单粒平均粒粒重和充实度明显提高,而剪叶处理后效果相反。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对大穗型二系杂交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大穗型二系杂交水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2个大穗型二系杂交水稻品种培杂67和培杂88为材料,研究3种不同施氮水平(LN:90kg/hm2;MN:180kg/hm2;HN:270kg/hm)2对大穗型二系杂交水稻强弱势粒充实度和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施氮量过高会降低弱势粒灌浆速率,延长灌浆时间,致使在叶片功能明显衰退后,弱势粒尚不能完成充实过程,造成弱势粒充实度下降;而施氮量过低则会降低弱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增大强、弱势粒之间平均灌浆速率的差异,从而造成弱势粒粒重和充实度下降。施氮量对强势粒充实度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氮肥的合理施用以及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单茎水平上探讨了25个水稻两系杂种(含亚种间)抽穗结实期叶、茎鞘、穗以及单茎植株干物质积累、分配动态;考察了干物质积累、分配与籽粒产量的关系,并通过杂种与其相应父本的差异比较,分析了干物质积累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杂种干物质变化存在因组合不同而异的特点,总体上开花期叶片和茎鞘部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穗部和单茎植株干物质积累在籽粒灌浆末期达到最大值.叶和茎鞘干物质所占比例从抽穗之日起呈下降趋势,穗部所占比例则一直上升;抽穗后第1~7d,茎鞘为干物质的主要贮存器官,至抽穗后第14d,穗部转变为干物质的主要贮存器官.单茎籽粒产量与抽穗后叶干物质积累呈正相关关系,且以抽穗后第1~7d相关系数较大;抽穗后第1d茎鞘干物质积累与单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自第7d始转为负相关关系;籽粒产量与抽穗后穗部和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关系;籽粒产量与单茎干物质积累在各器官中分配的相关趋势和籽粒产量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相关趋势基本一致.多数组合抽穗后叶、茎鞘、单茎植株干物质积累表现出负向父本优势,单茎穗干物质则表现出正向父本优势的组合数多,单茎籽粒产量和结实率的父本优势表现出因组合不同而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两系法杂交稻制种属国家“863计划”高科技攻关的重大成果。随着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湖南、天津和云南等地已初步制定了两系法制种技术操作规程。我省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研究工作进行了多年,尚未一套完善的操作规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省两系杂交稻制种产业的发展,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福建省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操作规程,供相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水分胁迫对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2个两系杂交稻为材料,设充分灌溉、适度水分胁迫和重度水分胁迫3种水分处理,研究大田和盆栽条件下抽穗后9 d至成熟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籽粒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下降速度,适度水分胁迫和重度水分胁迫处理比充分灌溉处理更快,表明水分亏缺可加速植株衰老。水分胁迫处理与充分灌溉处理相比,储藏性碳和14C固定的碳从茎秆向籽粒运转分别增加15%~20%和55%~67%;水分胁迫处理灌浆期缩短5~17 d,籽粒灌浆速率增加0.09~0.27 mg·(d·粒)-1。盆栽和大田试验的适度水分胁迫处理籽粒增产8.2%~10%,盆栽试验中重度水分胁迫处理导致籽粒减产。 相似文献
12.
两系杂交稻籽粒灌浆的物质积累与生理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不同类型二系杂交稻,研究籽粒灌浆期间强、弱势粒胚乳中干物质、淀粉的积累动态、可溶性糖含量变化,Q酶、ATP酶活性动态。结果表明,强热粒剪期灌浆生理活性高,胚乳中Q酶和ATP酶活性强,可溶性糖含量低,淀粉积累快,弱势粒生理活性低,剪期灌浆处停滞状态,在强热粒完成灌浆后,弱势粒能否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形成较强的灌浆势,是影响组合间结实率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选取2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穗粒优质籼型水稻品种八桂香(大粒型)和桂华占(小粒型),通过早、晚稻品种比较试验,研究了优质稻花后叶、茎鞘内干物质流转动态特性及籽粒实时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优质稻花后茎、叶干质量逐渐减少,供籽粒灌浆的绿叶流转量早稻大于晚稻,茎鞘流转量晚稻大于早稻;地上总干质量呈上升趋势,增长关键期为3~12 d;早稻干物质积累和启动时期要早于晚稻,晚稻茎鞘物质储存多,转运率高,后期光合功能丧失较快,积累干物质少;不同穗粒型优质稻籽粒干物质灌浆积累和动态存在较大差异,小粒型灌浆启动时间早于大粒型,延迟时间晚于大粒型,大粒型最大灌浆速率大于小粒型. 相似文献
14.
结实期水分胁迫对两系杂交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6个两系杂交水稻为材料,研究结实期水分胁迫处理(-50kPa)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处理都显著低于对照(浅水层)。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灌浆初期处理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灌浆中后期明显比对照下降快.且籼型两系杂交稻比粳型两系杂交稻下降更快;根系活力在灌浆初期处理高于对照,灌浆中后期下降趋势与叶绿素和光合速率一致。干物质积累量处理低于对照.而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都高于对照.成熟期茎、鞘中可用性糖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说明水分胁迫处理加快了植株衰老,减少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但促进了茎鞘储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输出。水分胁迫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表现为对出糙率、长宽比、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因品种而异,垩白米率、垩白度和胶稠度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播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单958和京单58为试验材料,设置春播(5月14日播种)和夏播(6月13日播种)2个播期处理,研究播期对玉米干物质转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两品种的粒重、茎鞘、叶片干物质转运率及产量均高于夏播。京单58茎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能力、粒重及产量均高于郑单958;其中,郑单958和京单58的百粒重分别较夏播高17.2%和15.1%;京单58(42.4 g)比郑单958(35.0 g)高20.9%;夏播条件下郑单958和京单58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较春播分别缩短了5.4 d和3.2 d。京单58的灌浆持续期(P)略短,但灌浆起始势(R0)和最大灌浆速率(Gmax)高于郑单958;粒重与灌浆期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与Gmax和R0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93**)。由此说明,播期主要是通过温度条件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籽粒灌浆特性;茎秆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速率快、灌浆速率高是京单58在春夏播条件下粒重和产量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两系杂交稻栽培生理生态特性——Ⅳ.灌浆特征及其生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Logistic 生长方程 W=A/(I+Be~(-k■)拟合若干两系杂交稻不同枝梗颖花单位库容的灌浆过程,结合抽穗后的群体物质生产分析,研究组合间的灌浆差异及其生理原因.结果表明:(1)供试组合Ⅰ次和Ⅱ次枝梗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强弱势灌浆差别,两者灌浆线性期重叠时间长达8-11d,粒位间的营养竞争是普遍存在的.(2)大库容组合可以提高结实期群体叶片的净同化率,发挥叶片的光合潜能.但光合面积较小,库源比仍明显偏大,这是其总体灌浆速率较低、枝梗间差异更大的主要生理原因.(3)不同组合Ⅰ次枝梗前期都具有较强灌浆势和较快启动灌浆的能力,表现营养竞争上的绝对优势.因此组合间其最后库充实率差异之大,可能与颖花机能性障碍的比例多少有关,此外还涉及后期物质转运功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超高产玉米灌浆速率与干物质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吴春胜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4)
以2个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为试材,以长城799和通吉100普通玉米品种为对照,测定不同生育时期灌浆速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产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速率高值持续期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和最终积累量都表现出先玉335高于郑单958高于长城799和通吉100;超高产玉米品种的苞叶和茎鞘中干物质向籽粒运转率较高,茎鞘中积累的干物质对玉米籽粒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转运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明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选育高产品种、制定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2个20世纪不同年代代表性小麦品种于2007-2009年进行大田试验,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生产与积累转运特性的演进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随着品种改良进程,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逐步提高,而20世纪60年代品种生物产量显著降低随后保持稳定;开花期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旗叶光合速率逐步提高,为花后物质积累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品种改良显著提高了小麦拔节前和开花后物质积累量及群体生长速率,但降低了拔节至开花期积累量和生长速率;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但降低了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小麦籽粒产量与拔节前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生长速率及花前干物质贡献率显著正相关,与拔节开花阶段物质积累量和生长速率及花后干物质贡献率显著负相关。【结论】品种改良提高了小麦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物质积累,平衡了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因此,提高拔节前营养生长、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花前物质转运是小麦产量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水分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及淀粉合成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索不同水稻抗旱品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籽粒灌浆特性及有关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抗旱性不同的3个杂交水稻品种,分别在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水稻茎鞘物质运转、籽粒灌浆和淀粉合成有关酶活性。【结果】水分胁迫下,抽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干物重以及抽穗后茎鞘物质输出量、输出率、转化率均下降;籽粒生长潜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降低,籽粒生长活跃期缩短,各品种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提前;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Q酶和ADPG焦磷酸化酶3种酶活性都不同程度的被抑制。各性状抗旱性强的品种均比抗旱性弱的品种减少的幅度小。抽穗期茎鞘干物重、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输出量、输出率和转化率均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水分胁迫下抗旱性强的品种具有较高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籽粒灌浆速率及淀粉合成有关酶活性,是产量降低较少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内源激素与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灌浆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为探明内源激素与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灌浆的关系,以不同籽粒充实度的亚种间杂交稻为材料,研究了其籽粒灌浆特征参数以及发育过程中IAA,GA3,Z和ABA4种主要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籽粒充实度低的亚种间杂交稻“两段灌浆”表现明显,经相关统计分析表明,孕穗期至开花期IAA和Z含量与起始灌浆势(Ro)、平均灌浆速率(Fmean)和籽粒充实率(GF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开花期至花后15d这一期间IAA,Z和ABA含量与Ro,Fmean和GFP呈显著正相关。在孕穗期至花后10d期间,IAA与Z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IAA与GA3呈正相关。由此可见,“两段灌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籽粒内源IAA和Z的含量及其相互作用有关,且作用时期主要是孕穗期至开花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