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使用黄艾美耳球虫(Eimeria flavescens)活虫苗重复免疫2月龄新西兰品种无球虫兔,建立3种免疫程序:Ⅰ均等高剂量免疫;Ⅱ均等低剂量免疫;Ⅲ加倍递增剂量免疫。免疫过程中,对临床症状,增重,卵囊排出量,肠道粘膜的表面形态病变,特异性血清 IgG 效价进行了比较研究。综合分析表明加倍递增剂量免疫组(免疫5次,间隔5 d,起始卵囊量为200个·只~(-1)·次~(-1))效果最好,攻虫后卵囊排出量和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或差异显著(P<0.01,或0.01相似文献   

2.
家兔黄艾美耳球虫活虫苗免疫的血清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建立的ELISA成功地检测了家兔黄艾美耳球虫活虫苗免疫后的血清IgG抗体水平。结果表明,在首兔15d可检测到血清IgG抗体,首免25d左右血清IgG抗体达到高峰值,二免30 ̄35d左右又测到一个高峰值,攻虫后血清IgG抗体明显升高,重复免疫所诱发的血清抗体IgG水平,但是血清IgG水平与保护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杀球灵对家兔黄艾美耳球虫人工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1×10^-6的杀球灵拌料饲喂,预防家兔黄艾美耳虫3×10^4个孢子化卵囊的人工感染。结果表明增重显优于感染对照组,显抑制卵囊增殖,药物预防保护率达96.1%。攻虫后的肠道粘膜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感染对照组肠粘膜有严重的形态病变;药物预防组肠粘膜仅有轻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但结肠粘膜纵行皱折严重萎缩。作认为杀球灵邓有好,但初步建议连续用药时间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4.
黄艾美耳球虫小配子体发育及其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黄艾美耳球虫小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及小配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配子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小配子体生长阶段和小配子分化阶段。小配子体生长阶段发生与裂殖生殖相似的核分裂,内部产生裂痕,体积增大;小配子分化阶段,其核上方出现中心粒,同时限制膜连同核、线粒体向带虫空泡中突出,进而中心粒的中央微管消失转变成基粒,二根鞭毛从基粒长出,突入带虫泡;核的致密部进入小配子而成为小配子的核。小配子分  相似文献   

5.
家兔感染黄艾美耳球虫的病理学变化及卵囊形成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2000个孢子化的黄艾美耳球虫卵囊灌胃感染无球虫兔,240h手术后取肠道样品,制片,光镜观察,结果表明,黄艾美耳球虫为家兔的强致病种,感染后盲肠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最严重;盲肠基部是卵囊形成的主要部位.圆小囊,蚓突,结肠是卵囊形成的次要部位。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强效艾美耳牌鸡球虫苗对平养鸡群的免疫效果.实验Ⅰ比较了免疫鸡群和对照鸡群在接种后1,2,3,4,5,6周的肠道病变分。结果表明免疫鸡群较自然感染建立免疫的对照鸡群的免疫整齐度高,判断依据是免疫后2周盲肠细小、内容物亦少的眼观指标。实验Ⅱ比较了免疫鸡群、不免疫不用药鸡群、不免疫用药鸡群在攻虫后的三处肠道病变.结果表明免疫鸡群对大剂量卵囊攻击有很强的抵抗力,不免疫不用药组对相同剂量的卵囊攻击抵抗力表现不整齐,不免疫用药鸡群对攻虫没有抵抗力.实验Ⅲ比较了免疫鸡群、不免疫不用药鸡群、不免疫用药鸡群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免疫鸡群生长均匀(标准差小),但在接种后第7~14d 有个生长抑制期,第15~21d 有个生长代偿期,第21d 之后生长情况优于不免疫不用药组而不免疫用药组相当.三个实验的排卵囊曲线显示,免疫鸡群有两个排卵囊高峰,第一个在免疫后第5d,第二个在第12~13d.  相似文献   

7.
柯氏艾美耳球虫的内生发育包括2代无性繁殖和1代有性繁殖,第1代裂殖生殖阶段的时间为感染后至48h,第2代裂殖生殖阶段的时间为感染后48 ̄84h,配子生殖阶段始于感染后76h。感染后90 ̄138h在肠绒毛中发现成熟的配子体,感染后96h在回肠肠腺中发现卵囊,至138h仍可见。最短孢子化时间为9 ̄12h。柯氏艾美耳球虫的宿主特异性强,不感染虎皮鹦鹉、八哥、鹌鹑和雏鸡。  相似文献   

8.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的球虫病是危害现代化养鸡业的重大疫病。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是球虫病爆发中致病性最强的虫种之一,它由Tyzzer于1927年命名为Eimeria tenella的。它具有严格的寄生部位,主要在鸡的盲肠,通过裂殖体在盲肠上皮细胞中大量繁殖,破坏肠粘膜,引发肠管发炎和上皮细胞崩解,鸡表现为排血便,严重的导致死亡。年龄在10~40日龄左右的雏鸡最容易感染,受害严重,死亡率可达80%以  相似文献   

9.
对斯氏艾美耳球虫的孢子形成过程和内生发育进行了观察。发现斯氏艾美耳球虫的孢子形成过程可分为卵囊质迁移期,孢子囊母体形成期,孢子囊形成期和子孢子发育成熟期四个阶段。当子孢子清晰可见及折光球出现时,即意谓着孢子形成的结束。孢子形成时间在27℃为72小时。内生发育阶段有两代无性生殖,第一代成熟裂殖体出现于感染的第6~7天;第二代出现于第9~10天。两代裂殖体各分A、B两型,其潜隐期为14天。  相似文献   

10.
11.
肠艾美耳球虫(Eimeria intestinalis)内生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肠艾美耳球虫内生阶段的多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寄生于家兔小肠内的肠艾美耳球虫内生阶段体内的多糖进行了定性和定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肠艾美耳球虫的各代裂殖体和大配子内都含有多糖,滋养体和小配子体内也发现了多糖。不同种属的球虫多糖在虫体内分布的位置不同,多糖出现的时期也有所不同,并且再次证明各期虫体内多糖的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13.
孙秀梅  田培荣  方素芳  顾小龙  崔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151-10152,10177
[目的]为肠艾美耳球虫的早熟选育及兔球虫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6个不同地区肠艾美耳球虫的孢子化卵囊经口接种45日龄无球虫兔,接种剂量为1×104个卵囊/只,并对6株肠艾美耳球虫的繁殖力进行比较。[结果]衡水株排卵量最多,张家口株次之,胶南株排卵量最少。睢宁株的排卵量接近胶南株,如皋株、通江株相近,在感染后第8.5~9天均有排卵,各虫株的排卵高峰期相似,第13天排卵量达到峰值,第21天接近0。[结论]不同地理株肠艾美耳球虫的排卵量不同,但排卵高峰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结合光镜和电镜、切片和涂片技术,对斯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stiedai)小配子发育期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配子发育分2个阶段——生长与核分裂阶段及小配子的形成与分化阶段。早期小配子体单核,核仁小;随着核的分裂变为双核、四核和多核小配子体,后者因核极多,浅层分叶形成小配子体胚以利于核周边排列。各小配子体胚周边的核与嵌于核前方的线粒体向前突出并生长,最后分化形成小配子落入带虫空泡。成熟的小配子有2根鞭毛、1个大线粒体和1个强嗜锇性核、被单层膜。结果表明斯氏艾美耳球虫小配子发育遵循艾美耳属球虫小配子发育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黄艾美耳球虫小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及小配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配子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小配子体生长阶段和小配子分化阶段。小配子体生长阶段发生与裂殖生殖相似的核分裂,内部产生裂痕,体积增大;小配子分化阶段,其核上方出现中心粒,同时限制膜连同核、线粒体向带虫空泡中突出,进而中心粒的中央微管消失转变成基粒,二根鞭毛从基粒长出,突入带虫泡;核的致密部进入小配子而成为小配子的核。小配子分化过程中鞭毛的形成先于体部。成熟的小配子香蕉形,外被一层单位膜.鞭毛两根,附加微管4+1+1。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禽类艾美耳球虫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减少其对养禽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方法]从禽类球虫的生活史、遗传学、生物化学、种类鉴定和诊断、免疫生物学、球虫病的控制及未来发展方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结果]禽类的艾美耳球虫的生活史包括有性生殖阶段和无性生殖阶段;球虫的生物学发育也比较清楚;在外界环境中进行孢子生殖;目前其种类主要为7类;在球虫感染的免疫学方面研究有很大进展;在了解以上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后,提出了防治措施。[结论]该研究为防治养禽业球虫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一种有效鉴定兔球虫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分离纯化黄艾美耳球虫.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艾美耳属球虫18S rDNA和5.8S r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PCR方法并针对黄艾美耳球虫第一内转录间隔区进行扩增,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分离出黄艾美耳球虫,并扩增出包含黄艾美耳球虫第一内转录间隔...  相似文献   

18.
张祝明  曾明华  李培英  韩玲  姚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73-5273,5275
用琼脂滴稀释法,对4株柔嫩艾美耳球虫进行单卵囊分离,每株各感染5日龄罗曼公雏5只,结果感染成功率分别为60%,40%,20%,20%,总的成功率为35%,能基本满足后续试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探讨顶质体序列在顶复门寄生虫遗传进化研究中的意义,应用PCR技术扩增了兔维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vejdovskyi)和无残艾美耳球虫(E.irresidua)顶质体rpoB和TufA基因序列,并利用生物学软件与GenBank中收录的顶复门寄生虫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的两种兔艾美耳球虫rpoB和TufA基因片段的大小均相同,分别为469 bp和481 bp,两种球虫rpoB和TufA基因种间的差异分别为6.8%和0.2%,rpoB基因差异相对较大,而TufA基因差异较小。因此,rpoB基因序列可以作为兔艾美耳球虫种间的遗传标记,用得到的rpoB基因序列为参考与其他顶复门寄生虫进行进化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该结论,实验首次报道兔艾美耳球虫顶质体rpoB和TufA基因的部分序列,为兔艾美耳球虫的鉴定和进化分析提供参考依据,也为顶复门顶质体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