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8~11月,对印度尼西亚阿拉弗拉海域丝鳍鲳和似乌鲳的群体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丝鳍鲳体长范围为13.2~26.1 cm,优势体长组为20.0~24.0 cm,占总数的95.69%。体长小于20.0 cm和体长大于24.0 cm的丝鳍鲳分别占总数的3.31%和0.88%;体重范围为0.525~0.095 kg。丝鳍鲳体长分布比较集中在一个较小范围内且基本上是中型群体。丝鳍鲳中小型群体和大型群体可能具有不同的栖息地。似乌鲳体长范围为16.1~45.2 cm,优势体长组为24.0~32.0 cm和36.0~42.0 cm,分别占总数的43.59%和35.94%。体长小于24.0 cm和体长大于42.0 cm的似乌鲳分别占总数的10.50%和3.56%;体重范围为0.145~1.925 kg。似乌鲳体长组成分布比较均匀且大中小型群体可能出现混栖现象。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黄鳝性别与体长及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对洞庭湖周边水域不同季节1 183尾野生黄鳝进行体重、体长测量及性腺观察鉴定.统计分析结果:黄鳝体长29 cm左右为I龄组,42 cm左右为Ⅱ龄组,49 cm左右为Ⅲ龄组,56 cm左右为Ⅳ龄组;雄性频率最高了,出现在5月(20.0%),其次为8月(16.7%),再次为4月05.4%)和3月15.3%);雌性平均体长为(28.4±5.9)cm,间性平均体长为(35.6±6.3)cm,雄性平均体长为(39.8±8.1)cm;体长25~30 cm的雌性与间性比为l:0.034,初步认为体长30 cm左右为性逆转的起点;体长30~50 cm是雌雄间体出现的高峰,50~60 cm是雄鳝出现的高峰;体长40 cm以下雌性占多数,50 cm以上雄性占多数,体重15 g以下几乎全为雌性(占99.2%),但有极个别的雌雄间体和雄性出现,体重15~25 g的雌性与间性比为l:O.067,初步认为体重25 g左右为性逆转的起点;体重25~55 g是雌雄间体出现的高峰,体重150 g以上仍有部分雌性个体;黄鳝人工繁殖选择野生黄鳝体重65 g以下,体长40 cm以下,可基本保证雌鳝占大部分;黄鳝体重65 g以上,体长50 cm以上,可基本保证雄鳝占大部分.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0年10月—12月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采集的冰岛南部海域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生物学样品,对该鱼种的群体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鳍金枪鱼叉长为154~230 cm,平均叉长为188 cm,优势叉长组为176~190 cm,占总数的67%;叉长(LF)与体质量(W)的关系可表达为W雌性=3×10-4L2F.4907(R2=0.7698),W雄性=2×10-4L2F.5204(R2=0.8335),W雌、雄混合样品=6×10-5L2F.779(R2=0.8452);雌性性成熟个体约占雌性个体总数的86%,雄性性成熟个体占雄性个体总数的51.3%;蓝鳍金枪鱼摄食等级较低,0~1级内的个体约占样本总数的72.2%,摄食等级与性腺成熟度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0年10月-12月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采集的冰岛南部海域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生物学样品,对该鱼种的群体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鳍金枪鱼叉长为154~ 230 cm,平均叉长为188 cm,优势叉长组为176~190 cm,占总数的67%;叉长(LF)与体质量(W)的关系可表达为W雌性=3×10-4 L2.4907F(R2=0.7698),W雌性=2×10-4L2.5204F(R2 =0.8335),W雌、雄混合样品=6×10-5L2.779F(R2=0.8452);雌性性成熟个体约占雌性个体总数的86%,雄性性成熟个体占雄性个体总数的51.3%;蓝鳍金枪鱼摄食等级较低,0~1级内的个体约占样本总数的72.2%,摄食等级与性腺成熟度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海测定的168尾巴西真鲳(Stromateus brasiliensis)生物学数据,对南半球夏季巴西真鲳的群体组成特征,尤其是全长(LT)和叉长(LF)组成、全长和体重(WB)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及性腺指数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巴西真鲳全长范围为23.6~34.2 cm,优势全长组为24.0~28.0 cm;叉长范围为21.6~30.3 cm,优势叉长为22.0~26.0 cm;全长与叉长关系为LT=1.1411LF-6.7702(R2=0.962 6)。(2)巴西真鲳全长与体重关系为WB=3×10-5LT2.8789R2=0.924 4)。(3)巴西真鲳平均雌雄性比为1∶0.3。(4)12月至1月,西南大西洋巴西真鲳性成熟度均〖WTBZ〗为Ⅱ或Ⅲ级;各全长组巴西真鲳性成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04.86,P<0.05)。(5)性腺指数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呈升高的趋势,性腺指数的范围为1.05~8.33。  相似文献   

6.
卵形鲳鲹鱼种大型网箱阶梯式中间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新型卵形鲳鲹鱼种中间培育模式,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各级培育主要技术参数。该模式共分3个培育阶段,初始放养鱼种规格为2.9 cm≤体长≤3.2 cm。一级、二级和三级培育密度分别为280~300 ind·m-3水体、150~180 ind·m-3水体和120~150 ind·m-3水体;培育网衣网目分别为2a=1.2,2.0和3.0 cm。各级培育具体苗种筛分细则为:一级培育中,当体长≥4.4 cm鱼种数量占总数的(40±2)%时进行分筛,体长≥4.4 cm的鱼种进入二级培育;二级培育中,当体长≥5.8 cm的鱼种数量占总数的(90±2)%时进行分筛,体长≥5.8 cm的鱼种进入三级培育;三级培育中,当体长≥7.2 cm的鱼种数量占总数的(90±2)%时进行分筛,体长≥7.2 cm的鱼种进入成鱼养殖。通过该模式,鱼种培育成活率及7.2 cm≤体长≤8.2 cm鱼种的集中度超过85%。与传统培育模式相比,成活率可提高10%以上,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可大幅提升商品鱼品质,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
长江干流重庆木洞江段长鳍吻的渔获物中1~3龄个体占绝大多数.新年轮形成时间在3-6月.体长与鳞径成直线相关,体长与体重成指数相关,体长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慢;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3.29,拐点年龄前体重随年龄增加而增速增长,拐点年龄后则减速增长;1~4龄为长鳍吻鮈快速生长期.秋季丰满度和脂肪系数均高于冬季.繁殖群体主要为1~4龄,绝对繁殖力随体长和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相对繁殖力随体长、体重的增加而减少.生态策略趋向于r-选择,长江干流的长鳍吻鮈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量2008—2009和2018—2019年在北部湾海域沿岸北海和东方渔港采集的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品,所得的生物学数据,利用FiSAT Ⅱ软件体长频率分析(ELEFAN)技术,分析斑鳍白姑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和开发率等的变化,以评估2个时段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的开发利用状况。结果显示:2008—2009和2018—2019年2个时段北部湾斑鳍白姑鱼优势体长分别为11~17 cm和10~15 cm,平均体长由14.83 cm减小到12.59 cm;优势体质量分别为30~100 g和10~80 g,平均体质量由85.88 g降低至52.91 g;2018—2019年的平均体长、平均体质量分别下降了15.1%和38.4%。2个时段异速生长因子b分别为2.84和3.00,表明斑鳍白姑鱼趋向匀速生长。估算的渐进体长由24.15 cm下降为22.05 cm,下降了8.7%,开捕体长由12.56 cm下降至10.29 cm,下降了18.1%。生长参数K分别为0.39和0.32;总死亡系数分别为1.39和1.17,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98和0.90,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0.41和0.28;估算的开发率分别为0.29和0.24。综上,北部湾斑鳍白姑鱼趋于小型化,目前该资源呈轻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9.
利用我国大型拖网渔船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南极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4个单元的平均体长范围为46.9~55.0 mm,其中最小体长为26.8 mm,最大体长为62.2 mm,各单元间体长分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纬度方向,各单元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经度方向,大部分单元(71.4%)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一半以上(60.3%)的样本分布于40~80 m水层。6个水层间(0~120 m,20 m为间隔),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各水层南极磷虾平均体长较接近(52.5~53.6 mm)。12月,南极磷虾体长范围为26.8~62.4 mm,平均体长为53.1 mm;1月,体长范围为39.1~62.0 mm,平均体长为52.4 mm。12月中旬明显存在一定数量的小个体南极磷虾,优势体长为32~35 mm,约占总数的10%。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4月印度洋中南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所捕获的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数据,对该鱼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叉长为74~120 cm,优势叉长为105~110cm,约占总数的47.8%,平均叉长为(107.2±4.99)cm。2)长鳍金枪鱼叉长(LF,cm)与加工后重(WD,kg)的关系可表达为WD=1.7146×10-5LF3.0197(总体),WDM=7×10-5L2F.M7229(雄性),WDF=2×10-6L3F.F5354(雌性)。3)调查期间,长鳍金枪鱼性腺成熟度以Ⅳ级为主,约占总数的43.1%。4)当长鳍金枪鱼叉长小于100 cm时,摄食等级以0级和2级为主;当叉长为100~120 cm时,空胃率达39%以上,且随叉长的增长而递增。当叉长为91~110 cm时,摄食饱满指数随叉长增长而上升;当叉长为111~120 cm时,饱满指数随叉长递增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8年8月-11月印尼阿拉弗拉海单船探捕调查的浅色黄姑鱼生物学数据,对浅色黄姑鱼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为:性成熟度为Ⅱ~Ⅲ期的占79.83%;摄食等级主要为0级和1级,占66.56%;雌雄性比接近1.4∶1;体长范围为11.5~52.0 cm,优势体长组为17.5~21.5 cm和25.5~33.5 cm,在经纬度上体长分布差异明显;在优势体长组中,15.5~17.5 cm、25.5~32.5 cm优势体长组内的雄性个体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雌性,而在其他体长组内,雌性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8年8月-11月印尼阿拉弗拉海单船探捕调查的浅色黄姑鱼生物学数据,对浅色黄姑鱼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为:性成熟度为Ⅱ~Ⅲ期的占79.83%;摄食等级主要为0级和1级,占66.56%;雌雄性比接近1.4∶1;体长范围为11.5~52.0 cm,优势体长组为17.5~21.5 cm和25.5~33.5 cm,在经纬度上体长分布差异明显;在优势体长组中,15.5~17.5 cm、25.5~32.5 cm优势体长组内的雄性个体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雌性,而在其他体长组内,雌性占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不同体长草鱼幼鱼鱼体化学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1月于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采集草鱼幼鱼40尾,体质量范围16.2~277.7g,体长范围9.4~25.1cm,分为4个体长组,分别测定鱼体化学组成,估算其能量密度,用于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幼鱼鱼体化学组成随生长过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草鱼幼鱼水分质量分数、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灰分质量分数占鱼体鲜质量的百分比范围分别为73.31%~77.21%,13.42%~16.81%,2.21~6.13%,3.27%~4.30%,能量密度范围为4.22~6.10kJ/g.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能量密度随体长增加呈增加趋势,而灰分质量分数变化无明显规律.统计分析表明体长与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能量密度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水分质量分数与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能量密度均呈显著的负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草鱼幼鱼的体长和水分质量分数估算其蛋白质质量分数、脂肪质量分数和能量密度是可行的;草鱼幼鱼身体脂肪质量分数及其随生长增加的速率较低,可能与其草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长江干流长鳍吻鮈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干流重庆木洞江段长鳍吻鮈渔获物中1~3龄个体占绝大多数。新年轮形成时间在3-6月。体长与鳞径成直线相关,体长与体重成指数相关,体长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慢;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3.29,拐点年龄前体重随年龄增加而增速增长,拐点年龄后则减速增长;1~4龄为长鳍吻鮈快速生长期。秋季丰满度和脂肪系数均高于冬季。繁殖群体主要为1~4龄,绝对繁殖力随体长和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相对繁殖力随体长、体重的增加而减少。生态策略趋向于r-选择,长江干流的长鳍吻鮈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9年马鞍列岛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岩礁生境褐菖鲉体长体重组成、体长与体重关系、性比、繁殖习性和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褐菖鲉的体长范围为24~166 mm,优势体长组为60~100 mm,占68.79%;体重范围为0.4~132.8 g,优势体重组为0.1~30 g,占75.99%;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1.983×10-5L3.077(R2=0.961,P<0.01,n=1 144);褐菖鲉属于等速生长;雌雄性比为1.42∶1,繁殖高峰期为1~4月和11~12月;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73.33%。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2014年3—5月大型拖网渔船"龙腾"轮、"开利"轮于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采集的南极磷虾渔业数据,对其产量与CPUE、南极大磷虾体长与体质量关系、群体组成、性腺发育和摄食情况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南极大磷虾体长分布范围在18.12~58.71 mm之间,优势体长组为37.00~45.99 mm,占测定总数的78.79%;体质量分布范围在0.1~1.5 g之间,优势体质量组为0.4~0.6 g,占测定总数的76.75%;2014年3—5月,体长分布范围20.59~57.73 mm,优势体长组为38.00~47.99 mm,占测定总数的77.21%;体质量分布范围0.1~1.6 g,优势体质量组为0.4~0.7 g,占测定总数的77.47%;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龙腾"轮和"开利"轮调查期间南极大磷虾体长、体质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性成熟度方面成体占总数的99.87%,鲜有未成体和抱卵雌体;2013年12月、2014年1月摄食个体比例较高,空胃率分别为8.36%、5.25%,2014年3月急剧上升至71.05%,2014年4、5月接近100%。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作业渔场分布于62°10'~62°40'S、61°00'~62°10'W和60°10'~62°10'S、56°00'~57°50'W海域,2014年3—5月作业渔场分布于62°50'~63°20'S、58°10'~59°20'W海域,2014年3—5月CPUE(t/h)平均值远大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从日均产量来看,渔汛出现在4—5月。  相似文献   

17.
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鱼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的鱼类资源情况,为丹江口水库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及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2013年10月—2014年8月对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鱼类62种,分别隶属于5目11科49属。其中,鲤形目鱼类占71.0%,鲇形目和鲈形目分别占11.3%。喜流水型鱼类有15种,占丹江口水库鱼类总数的24.2%;喜静水型鱼类共40种,占64.5%;静水生活、流水繁殖型鱼类有7种,占11.3%。对2013年10月份采集的42种渔获物进行分析发现,共采集渔获物8 253尾,总质量为74.30 kg,其中鲤形目最多,占65.36%,其次是鲇形目和鲑形目,分别占13.19%和12.10%,鲈形目占9.35%。从体长组成来看,体长13 cm以下的占95.94%,而体长超过30 cm的鱼类仅占0.19%。可见,丹江口水库鱼类规格偏小,大中型鱼类数量少。  相似文献   

18.
红尾副鳅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雅安市青衣江段红尾副鳅的可量性状、年龄组成、繁殖特性等生物学进行初步研究。红尾副鳅的体长范围为6.98~15.41 cm,体重范围为2.10~21.00 g;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0.0184L2.5112,r=0.933。年龄可分为5个龄组,以3龄和4龄个体占绝大多数。红尾副鳅雄鱼的体长范围为6.95~15.41 cm,雌鱼体长范围为6.98~13.68 cm,体重范围为2.10~17.30 g,平均绝对怀卵量为340粒/尾。产卵前期Ⅲ期和Ⅳ期卵巢卵粒半径平均值分别为0.686和1.052 mm。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全面了解云龙水库鱼类的分布特征与评估鱼类资源的生物量。【方法】2019年10月采用分裂波束鱼探仪EY60(120 kHz,250 W)对云龙水库库区鱼类资源进行声学调查,并结合渔获物统计对鱼类时空分布进行分析,评估鱼类资源量。【结果】云龙水库库区分布有鱼类16种,隶属3目7科16属,优势种为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Hemiculter leucisculus)、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数量占比为76.27﹪;声学评估表明,云龙水库鱼类平均密度为(0.0496±0.0945)ind/m~3,鱼类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是水城河、老木河及石板河入湖河道汇入区,鱼类主要分布在5~15 m的中层水域,占总数的88.14%;水深5 m的表层水域鱼类较少,占总数的4.95%,底层鱼类(水深15 m)占比约为6.91%。鱼类声学目标强度分布在-60~-28 dB,对应体长约为2~140 cm;鱼类资源生物量约为1.58×10~7尾,体长小于15 cm的鱼类约占总数的95%以上。【结论】采用水声学方法能科学、快速的计测天然水域的鱼类资源量,云龙水库库区鱼类以小型鱼类为主,鱼类资源量状况反映库区水环境生态情况,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千岛湖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的种群状况,于2008年7月-2009年4月在千岛湖采集了707尾实验样本,以其鳞片为材料进行年龄鉴定,对大眼华鳊种群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大眼华鳊样本年龄由雌性0+~5+(1~6龄)6个年龄组和雄性0+~4+(1~5龄)5个年龄组组成,雌雄的优势年龄组均为1+~2+龄(2~3龄),占总数的71.4%;体长范围为9.2~20.4 cm,体重范围为18~195 g;体长和体重生长关系式为W=0.0248L2.8985(r=0.9482);拟合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24.04[1-e-0.1477(t+2.8540)],Wt=249.38[1-e-0.1477(t+2.8540])2.8985;生长拐点年龄为4.35龄时,拐点体长、体重为15.74 cm、73.13 g;雌、雄性比为1.27∶1,绝对繁殖力为1 870~18 665粒,平均6 279粒,个体体长相对繁殖力平均为(408±214.22)粒/cm,范围为134~989粒;个体体重相对繁殖力平均为(98±40.49)粒/g,范围为38~2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