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2号预告尊敬的女士、先生!为了弘扬普洱茶乡文化,振兴边疆经济,提高普洱茶研究水平,加强古茶树遗产保护,促进中外茶文化学术交流,拟定于1993年4月在云南边城思茅举办“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的同时,举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恳切希望您能参加,和世界各国学者共同努力,促进普洱茶学术研究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深化。欲参加上述两会议或其中一个会议并提供论文者,请填写附上之表格,尽快于1993年1月底前(以邮戳为  相似文献   

2.
“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于1993年4月4——11日在云南省思茅县举行。参加这两个会议的有来自中、美、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业、印度尼西业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专家近200人。共收到学术论文76篇,涉及普洱茶史、普洱茶分类学、普洱茶区土壤、普洱茶区茶树资源、普洱茶文化与云南社会经济、普洱茶的防癌抗癌功能、普洱茶的保健作用、普洱茶的多种微量元素、普洱茶的产销、普洱茶马商道、普洱茶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普洱茶在海外的传播、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研究、思  相似文献   

3.
普洱茶研究的新成果——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云南省思茅地区文物管理所黄桂枢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举行的同时,于1997年2月26日至28日在云南思茅地区澜沧县举行。来自加拿大、日本、中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5...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乡云南省思茅地区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 ,于 2 0 0 1年 4月 8日至 11日 ,举行了第二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思茅分会场、中国昆明首届全国春茶交易会思茅分会场暨第五届中国普洱茶叶节、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两节一会”在中共思茅地委、思茅地区行署领导下与思茅市一起 ,地市合办 ,以“文化旅游搭台 ,经贸唱戏”和“以茶会友 ,共谋发展”为宗旨 ,遵循“隆重节俭、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 ,以树立思茅的普洱茶生产和集散地形象 ,把思茅建成西南乃至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 ,挖掘整理普洱茶文化内涵 ,举全区之力 ,举…  相似文献   

5.
苏南茶区引进普洱古茶树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平原地区农业十分发达,土壤肥沃,适宜耕作。笔者对苏南茶区引进普洱古茶树和栽培管理做出了分析,对引进普洱古茶树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以期为苏南茶区的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6.
黄桂枢 《农业考古》2005,(2):333-333
普茶天下扬,思茅有奇观。北回归线穿过全市,思普区是“世界茶乡”。有幸避过第四纪之冰川袭击,有缘保存第三纪之宽叶木兰。茶树祖先化石出土于景谷盆地,距今三千五百四十万年始称冠。野生型千年大茶树,生长在镇沅千家寨哀牢山;过渡型千年大茶树,活化石活在澜沧县邦崴山;栽培型千年古茶林,万亩连片在澜沧县景迈山。三种茶树类型最为齐全,垂直演化系统在为祖国争光。实乃全球茶树发展之天然博物馆,更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举世无双。邦崴大茶树已成国家邮票,茶树文物传遍四海受赞扬。“世界茶源”在思茅市,有物为证续谱新章。  相似文献   

7.
野生古茶树茶与茶园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手段,对野生古茶树茶和茶园茶的外形、颜色、滋味、香气等进行审评、测定和比较。两者都为条索,在颜色方面,野生古茶树茶的干品偏向红黄,汤色黄红,茶园茶的干品呈绿黑,茶汤绿黄色;滋味方面,野生古茶树茶苦涩味较淡,醇和,回甘,茶园茶苦涩味比之更盛,味微短,入口略甜。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两者基本一样,分别是28.9%左右和7%左右,测定的5种儿茶素,茶园茶是野生古茶树茶的两倍多,咖啡碱茶园茶是野生古茶树茶的约两倍,游离氨基酸野生古茶树茶比茶园茶高,可溶性糖野生古茶树茶(3.82%)比茶园茶(4.60%)低;在香气化合物方面,野生古茶树茶测出定名的香气化合物有58个,茶园茶有74个,两者相同的香气化合物有12个。野生古茶树茶泡饮比茶园茶优越很多,儿茶素类、香气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因盲目发展,普洱茶曾面临灭顶之灾。建合作社保护普洱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云南省芒景布朗族村成立了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于2008年2月正式注册。经过几年的努力,合作社终于有了成效,自然资源优势、生态效益得到体现,2009年每户茶农增收达300元。  相似文献   

9.
吕国利  陈珲 《农业考古》2001,(2):295-301,327
一、“茶树原产地”之争告诉了我们什么 ?18世纪初 ,几名英国军人以在印缅交界的阿萨姆 (Assam )及其周围地区发现了野生古茶树为由 ,否认茶树原产地在中国 ,宣称印度是茶树原产地。英国军人是在缺少对该地区地理历史和民族文化背景全面认识的情况下 ,武断地做出判断的。他们的观点 ,主要建立在植物学角度上 ,而没有想到判断“茶树原产地”这个复杂的问题必须涉及到古地理、地质演变及文化人类学等更多的方面。“印度是茶树原产地”这个观点并未在英国得到一致肯定 ,争议首先从英国展开 ,然后波及到全世界。事实上 ,英国军人所说的“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交流等方式,从古茶树分布及保护现状、古茶树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古茶树保护对策和建议等3个方面对毕节市古茶树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今后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普洱茶饮及茶艺云南省思茅地区外贸局何仕华中国普洱茶的故乡──云南四季如春,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茶树原产中国,自“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后更进一步为世界所公认。因为中国是世界最早利用...  相似文献   

12.
雅安国际茶研会访谈普洱茶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2004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于9月19日至23日在四川省雅安市举行,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欧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茶产业代表人士,有千余人参加了这次隆重盛会,云南省应邀去了13人,思茅市只我一人应邀出席.此行往返10天,参加了大会,接受了访谈,参观了展点,感慨良多,现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与切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唯一具有古茶树的国度,云南素有古茶树王国之称。永平县所拥有的古茶树大多在寺院周围和较边远的高海拔山区,属人工栽培,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对永平县现存的古茶树调查研究,初步探讨永平县古茶树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勐海县古茶树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省勐海县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介绍,总结其保护利用措施,以为该县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走访调查,对永德县古茶树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应编制永德县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总体规划,成立古茶树资源保护管理专家组,挖掘古茶树民族文化,提升茶叶产品的附价值等措施,以期对永德县古茶树资源进行科学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6.
云霄县古茶树保护与利用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霄县古茶树是不可多得的茶树资源宝库,对其实施保护与利用,将对茶树育种工作的开展、推进茶树品种优质化和良种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对云霄县古茶树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方案,并对部分古茶树进行特征特性介绍。  相似文献   

17.
凤凰山古茶树群是我国独有的栽培型古茶树群落,被中外学者称为中国国宝。潮州凤凰名优古茶树保护技术是对凤凰单丛茶等名优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对凤凰名优古茶树良种育苗技术进行研究,建立凤凰高香型单丛茶等名优古茶树的良种资源圃和茶苗圃基地,丛而使名优古茶树资源得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随着人们对古树茶的喜爱与收藏,古树茶茶叶价格迅速飙升,茶商茶农圈地围树,对古茶树进行掠夺式的采摘,古茶树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而施肥、打农药、不规范的种植管理方式加速了古茶树的衰落。本文通过从古茶树茶园的土壤、植株、环境三方面阐述了古树茶园的管理技术措施,为今后保护古树茶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技服务》2015,(4):210-211
兴义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特点和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及湿润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古茶树资源。但是,当地对其保护意识较淡薄,造成古茶树数量日趋减少,为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以达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贵州省黔陶乡古茶树品种及相同栽培条件的福鼎大白茶品种成年茶树(12年生)秋茶为实验材料,制作绿茶样,测定并分析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主要品质成分,结合感官审评方法分析其品质特征。结果显示:古茶树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分别为茶多酚占31.45±0.77%、氨基酸占2.98±0.05%、咖啡碱占3.40±0.05%、水浸出物占45.34±0.06%,均高于成年茶树茶。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古茶树茶综合评分高于成年茶树茶。综合结果表明:古茶树茶主要品质成分和感官审评得分均高于成年茶树茶,表现出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