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饮茶之风逐渐普及,尤其是宋代渗入普通家庭之后,茶叶的种植区域、加工技术、品种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品饮习惯的不同,饮茶方式的变化,茶叶的品种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唐代的蒸青饼茶为主,到宋代的龙凤团饼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是一个茶人们对茶叶认识的不断成熟、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名茶的数量及品质的变化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借助相关史料,对唐宋时期的茶品情况作了一番回顾。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茶艺的发展历程 茶文化是人类在生产食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人类食用茶叶的方式大体上经过吃、喝、饮和品四个阶段。“吃”是指将茶叶作为食物来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将茶叶作为药物熬汤来喝的,“饮”是指将茶叶煮成茶汤作为饮料来饮的,“品”是指将茶叶进行冲泡作为欣赏对象来品尝的(饮是为了解渴,可以大口饮下。品是品尝,需要细啜慢咽,再三玩味)。前三种方式发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会时期,后一种方式较晚,很可能晚到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3.
秋季天气变化异常,容易患感冒。下列“九饮”能增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晚上睡觉前饮用,可以有效地预防感冒的发生。1.葱白饮:大葱白100克,切碎煎汤,趁热饮。2.姜茶饮:生姜10片,茶叶7克,煎汤,趁热饮。3.菜根饮:大白菜鲜根200克,切片煎汤,趁热饮。4.姜枣饮:生姜5片,大枣10枚  相似文献   

4.
茶叶经过加工以后,有极大的吸附性,经保鲜储藏的茶叶,其色泽、滋味、香气尤其是新鲜度,可基本保持原有的品质,本文通过茶叶的不同贮存方法过程中水分、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的变化,探究茶叶保鲜的最佳贮存方法。  相似文献   

5.
茶叶在储存过程中,其色、香、味会不断地陈化而降低品质,这是由于茶叶受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等因素影响造成的。现将茶叶的5种储藏方法介绍如下:一、防潮湿,干燥储存水分是茶叶发生化学变化的介质,当茶叶含水量高时,其内含物氧化反应加  相似文献   

6.
明代是继两宋之后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品饮风习的变化,茶叶种植在宋元时期的基础上迅速向宜茶的南方各地普及,导致前代所没有的名茶新品的大量涌现。这一切,既为明清时期以清饮雅赏为主要特征的茶文化风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又可为当今各个茶叶产区充分发掘古代丰富的历史名茶资源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绿茶饼干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饮品,茶叶中含有多达600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包括生物碱、茶多酚、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茶叶的抗衰老、抗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已广为人知。目前冲饮是人们对茶叶的主要消费方式,但冲饮存在着不方便的缺点。因此开发方便的茶食品既能增进人民的身体健康,同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绿茶饼干就是一种家庭制作简便易行的茶食品。  相似文献   

8.
姚睿 《吉林农业》2010,(11):138-139
文章对绿茶储藏过程中品质劣变机理和条件进行了论述。针对几种不同保鲜方法在常温下进行了储藏条件研究和封存后的茶叶感观评价分析。认为采用干燥除氧剂的保鲜方法是最理想的常温保鲜方式,基本接近最先进的低温冷藏法,解决了常温下绿茶的易劣变不好保存的缺陷,使绿茶在超市大宗销售成为可能,并且成本低廉,极易推广。  相似文献   

9.
茶叶中构成色、香、味的化学成分物质多是热敏性物质,在茶叶加工和储藏过程中极易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品质下降。主要阐述了低温在茶叶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对保持茶叶品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从远古神农时代至今,中国茶叶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的利用由单纯药用发展到被普遍饮用,逐渐上升为有讲究的品饮,成了一门艺术。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是泡茶,“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自古…  相似文献   

11.
储藏陈化过程中,六堡茶中的生化成分在湿热及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及口感。为研究六堡茶储藏时间与品质的关系,以2012、2009和2006年生产的六堡茶为材料,对其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进行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经过一定时间的储藏,六堡茶的品质及口感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理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六堡茶随存放时间的延长,水分、茶多酚和灰分含量呈减少趋势;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成上升趋势。因此,可以通过这两种途径对六堡茶贮存时间进行初步判定,为科学评判六堡茶的价值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甜高梁秸秆在不同储藏方式中形状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品种甜高粱茎秆进行露天储藏,并研究两品种在不同储藏过程中糖分含量、重量、霉变和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为加工生产中原料的安全存贮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储藏过程中茎秆糖分变化和重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随着重量的减少锤度上升。两个品种重量变化的趋势较为一致,立放堆放失重比平放堆放快。XT-4不同储藏方式失重减幅度和锤度累计都比XT-2相应的储藏方式大,XT-4茎秆内部空腔程度也比较严重。两个品种的病变情况一致,带叶平放堆放霉变比其他储藏方式快。两品种带叶平放堆放最合理的储藏时间为1个月,去叶平放堆放、去叶立放堆放和带叶立放堆放储存时间可以延长为5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3.
茶叶的储藏     
《福建农业科技》2009,(5):88-88
茶叶储藏的目的是要保持茶叶固有的色香味形。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设法充分保持干燥,尽量减少外界温度、湿度的影响,避免与带有异味的物品接触,还要使茶叶不受挤压和撞击,以保持其原形、本色、真味。家居饮用的茶叶可放在双层盖的铁皮罐中保存,置于于燥的地方,不要与有异味的物品相混杂。如需长期保存,可采取热水瓶储藏法,即将茶叶装入热水瓶内,用白蜡封口,并裹以胶布。也可以装入有双层盖的铁罐中.尽量装足.不留空隙.  相似文献   

14.
饮茶,差不多已成为全巴基斯坦人民生活方式的—部分。红茶冲奶是主要饮用形式,红茶的消费占95%以上。而社会上层爱饮中国绿茶(主要是花茶),中、低档绿茶在城乡亦有一定的市场。有迹象表明,过去习惯于嗜酸奶的平民在迷惑的茶叶商品影响下’也开始喜欢饮用起来。国内茶叶市场十分繁荣,地方茶销售额由1986年的13.87亿卢比上升到1987年的15.49亿卢比,增长11.68%。据报导,巴基斯坦每人平均消费茶叶约1公斤,高于印度、孟加拉等茶叶生产国,随着人民生活的继续改善,茶叶需求将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15.
刘金芳  万斌 《农业考古》2004,(2):156-157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兴于唐。”作为享有国饮之称的茶,不仅可消渴解乏,满足人体生理健康之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于是,自古而今,就有了以茶为礼、以茶待客、茶宴茶食茶话会等茶礼茶俗,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其中,评茶与品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茶叶饮用方式,茶之评与品,虽皆为饮茶,然而各自内涵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种甜高粱秸秆在不同储藏方式中形状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不同品种甜高粱茎秆进行露天储藏,并研究两品种在不同储藏过程中糖分含量、重量、霉变和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为加工生产中原料的安全存贮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储藏过程中茎秆糖分变化和重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随着重量的减少锤度上升.两个品种重量变化的趋势较为一致,立放堆放失重比平放堆放快.XT-4不同储藏方式失重减幅度和锤度累计都比XT-2相应的储藏方式大,XT-4茎秆内部空腔程度也比较严重.两个品种的病变情况一致,带叶平放堆放霉变比其他储藏方式快.两品种带叶平放堆放最合理的储藏时间为1个月,去叶平放堆放、去叶立放堆放和带叶立放堆放储存时间可以延长为5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乌龙茶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及营销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福  叶民强 《现代农业科技》2007,(16):221-221,223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茶叶消费者消费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借助霍华德—谢思购买行为方式,分析当前中国乌龙茶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8.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新鲜的生活方式,对于茶叶行业来说为了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需求,必须向多样化、健康化和无公害的方向发展。对此本文对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供业内人士学习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缓解和抑制大米在储藏过程中陈化、霉变、虫害等的发生,延长其储藏期。通过文献检索,对大米在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包括水分、脂肪酸、总酸和食用品质等,并对大米储藏保鲜技术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即大米储藏保鲜应向管理系统化、消费群体操作简单化和放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史料为据回顾了茶的早期利用方式及衍变过程:神农时代发现了茶可作药用;先秦以前,茶的利用方式是晒干收藏,煮作羹饮;秦汉之际,茶由药用衍变为饮料;汉晋时期形成了茶叶生产的雏形。西汉蒙山植茶与吴理真无关,有可能是道人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