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紫砂壶是江苏宜兴出产的著名茶具之一。在简约、时尚的生活茶艺中,如何选择一把紫砂壶用于泡茶,是初学茶艺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文章从生活茶艺的角度提出选壶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不同于作为艺术品的紫砂壶判断方法。希望爱茶者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把紫砂壶,品茗习茶,乐在茶艺,过上有滋有味又有趣的茶生活。  相似文献   

2.
茶缘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千百年来,安溪铁观音犹如天赐的神物,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茶缘故事. 初识铁观音是在30年前.当时在云贵高原当兵的我,与一福建籍记者相识.一次邀我到他府上喝茶,喝的就是铁观音.那天,主人用一把紫砂壶装了茶叶,再以滚烫的水,沏出了两杯金黄淡绿的茶汤,我刚呷了一口,直觉馨香沁人心肺,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3.
<正>5月5日"立夏"的这一天,雨水洁净着美丽的宝泉大街,雨中随处可见"热烈欢迎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回访故乡"的电子屏和条幅。"李老师,家乡人民欢迎您!"当笔者把一捧鲜花递到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的手里时,李琰腼腆地笑了:"这是我的家,在家乡人面前怎么能称我老师呢,还是叫我教练吧。"身着杏红色索契冬奥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消费入手,探讨紫砂壶在晚明出现的社会意义。据对明代墓葬出土的紫砂壶和它们的拥有者分析,紫砂壶的消费者身份呈现出多元化。但紫砂壶对于不同身份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意义。对这一意义的考察需置于紫砂壶的使用脉络之下。因文本史料的局限性,对紫砂壶意义的考察更多地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行为实践及视角。借助于文本史料,我们可以发现紫砂壶在晚明的使用大多与茶组合在一起。由于茶在采摘时间、制作方式、形态及冲泡方式不同于其他品种的茶叶,其"特殊性"被用来表达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5.
茶的絮语     
茶的絮语江苏省茶叶学会李荣林之一饮茶断想碧茗──给T日子是一杯冷水把茶沏成相思相思的滋味漫漫泡浓──老人紫砂壶又一次仰起夕阳倏然滑落逸出黄昏浓酽的滋味老君眉越陈越醇──子夜轻轻唤醒我的茶杯泡一盏子夜灯光然后品味正十二分春色的山里新芽之二沏饮旧茶紫砂茶...  相似文献   

6.
平生最痴茶     
我平生无其他嗜好,惟痴茶。茶是得天地山水之浸孕的瑞草,是天人合一的精灵。焚一柱香,沏一壶茶,捧一卷书是我家居生活追求的极致,它使我健康,给了我一份好心情。我的少儿时代是在极度贫穷中度过的,以白开水解渴,全然不知茶滋味。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去皖南青弋江畔一个山村插队,  相似文献   

7.
我终于圆了梦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陶德臣喝茶少了紫砂壶,显得雅趣顿减。每每看到人家手捧紫砂壶,那古朴雅致的造型,引人幽思的色调,不知引发出几多羡慕。从此,虽不懂紫砂壶,却在一种奇妙心思的驱动下较多地注意起这个新朋友来。向往归向往,但没有“条件”则不合适...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初,我应广东东莞文化讲坛的邀请进行一次"壶茶共赏、风雅紫砂"文化周末活动.汪寅仙、史俊棠等紫砂工艺名人携带明清及现代名家的紫砂壶160余件,进行为期15天的展示,以推动城市文明的建设和进一步弘扬茶与紫砂文化.  相似文献   

9.
平生最爱茶     
我平生无其他嗜好,惟痴茶。茶是得天地山水之浸孕的瑞草,是天人合一的精灵。焚一柱香,沏一壶茶,捧一卷书是我家居生活追求的极致,它使我健康,给了我一份好心情。  相似文献   

10.
古玟 《农业考古》2001,(4):98-100
“茗注莫妙於砂 ,壶之精者又莫过於阳羡”。明代李渔这般评价紫砂壶 ,对于紫砂壶迷来说 ,小小一把紫砂壶又岂是一个精字了得 ?“新买来的一把壶 ,初时是被它的外型吸引 ,待用它泡茶后 ,壶的味道就慢慢渗出 ,此时再看这把‘养过’的壶 ,是不舍得送人的。”紫砂迷这般说。他们口中“养过”的壶 ,亦即是以茶浇壶 ,紫砂壶的色泽慢慢产生变化。一把好壶在有心人“养过”后 ,会用之愈久 ,光亮愈新 ,色泽愈沉。亦有的壶痴是“不见则已 ,一见爱不释手 ;不集也罢 ,一集终生不休 !”集有逾千把壶的林志宏 ,想必是这“终生不休”的壶痴之一。在林志宏的…  相似文献   

11.
一茶 ,多么熟悉的名字 ,就象黄河、长江。斗转星移 ,岁月悠悠 ,茶陪伴人类走过了 50 0 0年历程。云南的“孔明树” ,记载了茶的沧桑 ;法门寺唐代茶器 ,昭示了茶的辉煌。紫砂壶里、玻璃杯中 ,茶演绎着温馨的品位 ;黄山之颠、印度河畔 ,茶播撒着绿色、活力与希望。啊 ,茶秉山河之灵气 ,集日月之精华 ,默默地和中医、武术、京剧一起 ,成为中国对世界的四大贡献 ,与四大发明相得益彰 ;碧螺春天然本色、传承文明 ,铁观音潇洒“喉韵”、缔造时尚 ;茶叶特色平台上 ,赫然写着 6个大字 :愉悦、和谐、健康。今天 ,经过顽强拼搏 ,《中国茶叶大辞典》饱…  相似文献   

12.
舒曼 《农业考古》2004,(4):10-19
参加完雅安的"一会一节"已有二个月,可眼下每每捧上一杯蒙顶甘露,独自啜饮着那一份幽幽的清香,思绪便不由自主地掠过杯中之茶,飘到雾雨之中的雅安,飘到"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蒙顶山仙茶园.  相似文献   

13.
父亲与茶     
整整一年了——这把紫砂壶失去它的主人! 壶是父亲的,中等大小,样子很平常:扁圆的壶身,壶嘴、壶把和盖纽做成竹节形状,盖面上还贴着几片竹叶装饰;壶身上刻着一行字“何可一日无此君”,是套用文人写茶常用的话。父亲确是不可一日无茶的,但是平日工作繁忙,上班或晚上读书看稿,往往只在杯中泡茶。用这把壶,得在星期天的闲暇时光。每到星期天下午,父亲就把壶洗净,泡上一壶绿茶,在录音机里放上一盘我从南方带给他的评弹磁带,背对阳台坐在旧藤椅上,边品茶,边听曲,边看书。幽幽的茶香,绵绵的吴侬软音,  相似文献   

14.
谈茶     
<正>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茶。"我总是怀疑,这"茶"指的应该是水,白开水,而并非茶叶的"茶"。茶水,茶水,南方人茶水不分,无论饮水或喝茶,都叫"吃茶"。不像北方人,饮水是饮水,喝茶是喝茶,饮水和喝茶不是一回事。茶可以不喝,水是一定要饮的。我一直把"吃茶"当作"饮水"解,活了六十多岁,真正爱上喝茶〔茶叶的"茶"〕,还是近十来年的事。小时候,我家境贫穷,家境贫穷的主要原因是兄弟  相似文献   

15.
西汉王褒《僮约》中“烹荼尽具”一词,是关于我国文字中最早的茶具记载。到了唐代,在唐诗中随处可见。茶与壶称为一对孪生兄弟,品茗者必有壶,国人都讲紫砂壶,一来是为了保证茶叶冲泡出的效果,二来为了提高饮茶的档次,三来也是一种爱好和收藏的需要,有的爱茶人珍藏紫砂壶成癖……那么,一把茶壶的制作流程,  相似文献   

16.
紫砂壶杂谭     
在中国茶文化中,对饮具也十分讲究,而为众人熟知的茶壶,则为必备之物。茶壶种类甚多,当推宜兴紫砂壶为上品,朱郁华先生撰写了“典雅的紫砂壶”一文,对宜兴紫砂壶的方方面面作了简述、谈来颇多雅兴,故摘之。 宜兴紫砂茶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如今不少内外有识之士对宜兴紫砂壶进行了研究,古老的紫砂壶工艺的勃兴,导致沉寂已久的中国茶具文化的复苏。 据考证,紫砂壶制作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如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录》载:宜兴(古称“阳羡”)陶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茶色澄洁,茶味清醇,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  相似文献   

17.
我的生活离不开茶,而一切都源于茶…… 正是2000年春茶飘香的时节,我收到了中华茶人联谊会寄来的绿色会员证书,一时的喜悦伴随着激动,良久之后,我仍然手捧一杯香茗,细细品味,如烟的茶事历历在目,一下唤起了我在追求茶文化进程中的许多断想…… 一 常言说:水有源,树有根。我对茶的最初印象就在我的故乡。且流传有一首生活歌谣为证:就近新茶出紫阳,村人品罢不知香。一升黑豆焙干煮,自是滋阴降火汤。 而位于关中西部的扶风北源、乔山脚下的周原大地,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值得我自豪的是,这里不光以佛教圣地法门寺享誉于海内…  相似文献   

18.
茶缘     
我与茶结缘,是从玩茶具开始的。我对茶具感兴趣,是从编书起步的。工作的头一年,接了一个选题《宜兴紫砂》,当时我对紫砂器、对茶具的知识,几乎如一张白纸,只得临时抱佛脚,钻到图书馆里,把《阳羡名陶录》之类古籍,整段整段抄在笔记本上,先从文字上认识了供春、时大彬、陈鸣远,记住一些专业词汇,使得到江苏随摄影师拍摄文物,不至于空着脑子。工作后第一次出差,一去就是两个月,我在苏南苏北几乎跑了个遍,这一带主要博物馆、文物商店、紫砂厂的紫砂藏品,也几乎叫我看了个遍,摸了个遍。一把精致而古朴的小紫砂壶被捧出囊匣,壶身上珠粒隐隐的银砂闪点和壶把下刻着的“大彬”名款,足以让人激动不已了。这把真“时大彬”,陪着无锡华老太师的孙子,在太湖边的地底下喝了三  相似文献   

19.
所谓的"亿兆丰"号老茶,还是先后出现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香港等地的拍卖、展览和品赏会上;进行着拙劣的"吹"、"托"、"捧"、"炒"、"拍"……如此弥天大谎,如此炒作欺诈,如此茶界乱象似乎还在继续,茶界乱象必须整改!  相似文献   

20.
寇丹 《农业考古》2006,(5):74-75
作为一个常常说到茶字的人,往往会被问及:“你认为什么茶最好呀?”“你爱喝什么茶呀?”我往往回答:“草帽茶”。看着对方一脸惊愕或狐疑,我说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走进一位老汉的家。主人见客不速而至连忙让坐倒茶。可是一看,茶罐里空空如也,又来不及去镇街上买,情急中,抬头看见房柱上挂着一顶草帽,就摘下来用剪刀剪下一块,揉碎了沏了一壶,说声‘请用茶’恭敬地捧给了客人,这就是草帽茶。”听者以为我在玩笑,其实并非如此。编草帽的草不是茶,没有茶味;此草也不会是毒草,但可以入口,其味是茶外之茶。中国各民族不约而同都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