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台湾竹枝词是中国竹枝词的一部分,其中的茶歌既有中国茶歌的普遍内容,又能反映地域特色。从中既可看出台湾竹枝词不问腔调、不计格律、雅俗共赏的创作特色,又可看出台湾茶事茶俗的方方面面,是观察和了解台湾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绝好素材。  相似文献   

2.
民俗中的茶俗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四川茶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茶俗文化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民间饮茶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可以窥见四川人幽默诙谐的饮茶审美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探寻川人饮茶习俗演变的轨迹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本文以茶的重要民俗事象,即茶的民间歌谣、竹枝词、茶馆文化来概述四川茶俗文化在民间的发展传承。  相似文献   

3.
本项目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民族山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重点研究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5.12大地震后十年建设情况,围绕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获批的五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进行剖析,调研其村寨建设、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增长、生态文明建设等,充分挖掘各村落特色及建设中的不足;结合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意见,及当下优秀乡村建设理论,提出适用于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创新性理念,促进当地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康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984-6986
四川酒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相关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市场开发价值高;发展酒文化旅游,有助于推动四川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对四川酒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四川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障碍因素,指出其缺乏整体规划,难以发挥规模效应,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不够,特色不鲜明,且营销力度不够,总体旅游形象不明确,在旅游开发中多头管理现象严重,使得整体发展进程受到制约。针对以上不足,笔者提出了以酒文化为核心的四川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认为应当转变思想观念,从战略高度统一规划四川酒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运用"点、线、面"一体的旅游开发思路,避免粗放式经营,充分利用四川当地民族风情特色,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加大旅游宣传和扩展力度,积极推进川酒文化产业集团化建设,提高其核心市场竞争力,建设高素质的四川酒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5.
对发展四川特色农业的浅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论述特色农业的内涵及四川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提出四川发展特色农业区划布局的建议 ,探讨发展四川特色农业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对四川人的饮食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玉米传入四川历史悠久,主要通过西北、西南、东南三条路径传播,经历了引进期、推广普及期、繁荣创新期三个阶段,成了四川重要的饮食原料。玉米在川人饮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救灾备荒的口粮,解决了清朝无数川人的生存问题;作为川菜原料,进一步丰富了川菜肴馔的制作;作为禽畜饲料,推动了四川禽畜肉类贸易;运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壮大了玉米食品工业。玉米丰富了四川饮食文化,对加快川菜产业发展和提高川人饮食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研究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5.12"大地震后10年建设情况,围绕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获批的5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进行剖析,调研其村寨建设、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增长、生态文明建设等,充分挖掘各村落特色及建设中的不足。结合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提出适用于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创新性理念,促进当地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朱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327-7328,7375
通过对河源旅游景区客家文化元素应用情况的调查,从客家饮食、客家民居、客家民俗3方面分析了客家文化元素与旅游景区融合的特点,提出河源旅游景区在建设与规划中应该从"以舞台浓缩客家民俗打造大型客家歌舞"、"整合客家民居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村"、"组合客家饮食文化元素形成景区特色客家盛宴"3方面加强客家文化元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高冬平  王佳佳  蔡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55-15757,15760
简述地域特色及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的概念,分析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形成因素和塑造原则,并从遵从地域自然环境和场地特征、传承地域文化体现场所精神、合理地选择材料和技术工艺3个方面,结合四川成都活水公园、浙江湖州下渚湖湿地公司、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及西溪湿地等相关实例,介绍了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塑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清雍正十一年四川首次出现了种植甘薯的记载,到了乾隆时期,甘薯在四川的种植开始较快地扩展,道光年间其种植已极为普遍.甘薯在四川的传播对四川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发挥救灾、充饥的重要作用,改善了民众的饮食生活;充分展示味甜、可塑性强的特点,丰富了四川饮食的品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还升级为工业化食品,方便了民众的饮食生活.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8月1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四川日"活动开幕。开幕式活动围绕"熊猫家园,美丽四川"主题,以展演结合形式,通过舞蹈、川剧、图片展、企业展等,向参加活动的国内外嘉宾推介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四川省还组织6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企业、非遗文化企业,开展"川货世园行"活动,展示川茶、川果、川药、川酒、川味调味品等四川特色产品。"四川日"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作为中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科技大省和资源  相似文献   

12.
正2020年4月2日,以"安逸走四川·春游到仪陇"为主题的四川省第十一届(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在仪陇县朱德故里景区开幕。这是新冠肺炎疫情逐步缓解后,四川举办的第一项省级文化旅游活动。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分会场同步开展157项文化旅游活动。开幕式上,"看山看水看天府""秀山秀水秀果城""游山游水游德乡"3个篇章的特色民俗演出展现了以天府文化、川北文化、客家文化为主的乡村特色、地域特点和天府风貌,让当地市民和游客感受到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作为饮食文化史上著名的烹饪艺术家、美食家,其饮食观在明代王如锡编纂的《东坡养生集》中有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东坡养生集》中饮食观的系统梳理与研究,可以看出,其中记录的饮食生活、饮食理论、饮食原料、烹饪技法及饮食意境等方面均体现出浓厚的道家文化色彩,这对于研究道家饮食文化、宋代文人饮食及苏东坡的饮食思想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竹枝词,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不失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其体广泛流传于川东、鄂西一带,有“巴”之遗韵流泽,有很悠久的历史。至迟在中唐,竹枝作为民歌,已在今三峡地区广为传唱。从唐代诗人的记载看,《竹枝歌》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有独唱、对唱、联唱、齐唱等方式,甚至产生了专唱竹枝的职业歌手——“巴娘”。竹枝词反映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入,令人叹为观止,是备受人民喜爱的民间文学瑰宝。竹枝针夜时弊,折射风俗民情的绚丽多姿,积淀了极为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堪称千余年来的时代画卷。最早把竹枝这种民歌升华为文人诗歌…  相似文献   

15.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人口众多,除汉族之外,还有彝、藏、羌、苗、土家等,民俗现象纷繁复杂。“天府之国”核心的四川盆地,又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是我国栽培茶树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人在其农耕劳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日常交往的社会活动中,产生、流行了为人们沿习和传承的民俗茶俗。四川民俗茶俗现象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四川民间文学中的古蜀神话、各种传说、故事以及民间歌谣、谚语、《竹枝词》、方言、歇后语的洋洋大观,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世代流传的语言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16.
建设农业特色小镇是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武汉应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借鉴浙江和四川等省建设特色小镇的先进经验,建设一批具有武汉特色的农业特色小镇。加强规划引领、搞好顶层设计,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用文化提升特色小镇的品位;以发展农业经济、提高民众收入、改善居民生活为关键,建立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运行管护和经营管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理念的引导下,体育旅游成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体育特色小镇作为新兴的体育旅游项目,以其健康、绿色等发展优势受到广泛关注。四川西昌以其优良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群众体育基础等先要条件,西昌开发体育旅游特色小镇有较大可行性。以四川西昌彝族体育旅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西昌的实地考察,统计分析所得资料、数据对其开发特色小镇进行SWOT分析,为西昌开发彝族体育旅游特色小镇提出合理的建议和策略,旨在为保护和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国内体育特色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乡村文化产业化开发的作用和意义,明确了乡村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铸魂作用,梳理了可产业化开发的乡村文化资源类型,包括乡村田园景观资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古建筑资源、历史传说和故事典故资源、乡村传统手工艺资源、乡村特色饮食资源、乡村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乡村传统习俗和节庆资源,探讨了乡村文化产业开发的路径,为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民俗是一种民间文化,涵盖内容广,且极具地域性,本文对东北民风民俗中形成的酱文化做了系统考察和研究。文献和田野调研结果表明,酱文化主要表现在岁时、饮食、语言、服饰、宗教等民俗要素中。结论认为,东北酱文化作为文化使者,将我国酱文化传播至东北亚地区,系我国酱文化传播线路之一。在近代农业商品经济和"移民潮"的影响下,酱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由"产生,传播,发展"三个要素相互联结、共同构成的东北酱文化,属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其加以深入具体研究,兼具史学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92)清·谢奉扬《玉堂场竹枝词》天漏时多柳发桠,山间市上总喧哗。尝将米价高低问,好摘青城谷雨茶。按:谢奉扬,字崧南,灌县(治今四川都江堰市)人,贡生,有《松岚家塾诗稿》。作者家乡所在的青城山,既是名茶的产地,也是道家的名山。以采摘的谷雨茶,在山市易米。(93)清·马莲舫《灌口竹枝词》子规声应采茶歌,南浦怀人怅若何。多少行商未归去,泊船应在鲤鱼沱。──《灌志文征》卷13按:马莲舫,灌县(治今四川都江堰市)人,诸生。这首诗明显带着模仿白居易《琵琶行》的痕迹,但却远无白诗的意韵。(94)清·王昌南《老人村竹枝百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