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武军 《农业考古》2005,24(5):166-169
农耕文化中的性崇拜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逐渐消失,成为一种固态化的民俗文化.日本爱知县的田县神社与大县神社却保存了人类文化的这一遗存,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根据2603a有史记载以来黄河河道变迁和春秋以来东平湖演变历史,本文提出我国中央山系东段碰撞和松弛导致的地势上升和下降是影响黄河河道变迁和东平湖演变的重要因素。山系碰撞上升造成黄河河道向北西迁移,东平湖湿地北漫;山系松弛下降导致黄河河道向东南迁移,东平湖南泛。  相似文献   

3.
青稞三圃田即青稞品种的穗行圃、穗系圃、原种圃。笔者根据多年的青稞三圃田种植经验和相关良种繁育技术操作规程,对青稞三圃田种植技术要点作了简要归纳和分析,以供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银川市历史上有“七十二连湖”之称,自秦、汉以来,兴修了秦渠、汉渠、唐渠等水利工程,富庶的引黄灌溉区孕育了“塞上江南”的自然环境。文章简介了银川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分析了银川湿地变迁原因及发展现状,提出了银川湿地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农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向安强 《农业考古》1991,(1):121-135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在陕南汉水上游的考古工作中已露端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又在洞庭湖西北区再露头角,从而成为在追寻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征途上露出的新曙光。自八十年代初以来,长江中游地区追寻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努力,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绩;该地区陆续发现了一批早于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更为重要的是,洞庭湖西北地区已成熟地勾勒出了距今9——6千年内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基本序列。这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它们的发现与发掘,为探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面貌及仰韶文化、大溪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极为  相似文献   

6.
小麦"圃田"建设是提高小麦种子质量,发挥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作用的主要方法和措施之一,通过"圃田"建设,可有效提高小麦品种纯度,对防止品种种性退化及生物学混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互助县小麦"圃田"主要操作技术作如下介绍,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相似文献   

8.
舟山白泉镇独特的海岛自然环境,孕育出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调查白泉镇地方文献,实地走访白泉人文景观,详细梳理了白泉镇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分析了当地文化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关于白泉镇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小麦"三圃田"是指小麦穗行圃、穗系圃、原种圃。目前普遍采用三年三圃制,供应小麦大田生产。通过小麦"三圃田"建设,保持现有小麦品种的优良性状,加快小麦良种推广,从而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本人根据小麦良种繁育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和"三圃田"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种子是重要的农资。是粮食增产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通过小麦良种繁育“三圃田”建设,保持和提高现有品种良好的品质及增产能力,从而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根据小麦良种繁育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和“三圃田”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总结多年来“三圃田”生产实践,现将和田地区小麦三圃一田种植技术要求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孔利宁 《农业考古》2019,(4):254-259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中农业考古遗存的展示来看,均在整体架构、辅助展品构成、内容拓展以及展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考古遗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阐释与展示体系,加强对农业考古遗存的二次阐释,推进农业公共考古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改进农业考古遗存展示状况,推动农业考古学发展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诸侯王刘庆,由于该墓葬所处位置的地下水位较高,对埋葬的各种有机物质形成了良好的保存环境,其中包括随葬的植物遗存。通过采样和鉴定,从双墩一号汉墓出土了14种植物遗存,其中包括谷类作物的水稻、粟、黍、薏苡和菰(茭白),豆类作物的大豆,经济作物的大麻,瓜果蔬菜的甜瓜、皱皮木瓜、梅、枣、板栗、油菜和冬葵。这些出土植物遗存为复原和认识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正翻开尘封的史册,查看历朝历代演变中甘肃大地的人物变迁,会使我们感慨万千。自秦汉以来,甘肃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移民、屯田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几乎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时期,大将军霍去病曾两次带兵远征,千里迢迢的从陕西出兵甘肃河西和内蒙古的西部,经过武力征讨,迫使匈奴浑邪王投降,西汉王朝正式将河西走廊并入大汉的版图。但是,大漠深处的匈奴右部势力,并没有遭受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梳理了农一师六团建制沿革,简介了其早期屯垦概况,并根据当前屯垦文化遗存状况提出了一些保护与利用兵团屯垦文化遗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文化资源在人类历史文化遗存诸多实体当中具有独特功能,按照现代资产价值,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甚至进行扬弃和升华,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衡水湖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合理有效开发这些资源,对推动衡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衡水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意义。1衡水湖的地理位置与发展历史衡水湖,俗称"千顷洼",又叫"千顷洼水库",湖面75km2(在冀州境内57km2,桃城区境内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小麦"三圃田"建设,保持和提高了优质品种的优良种性,挖掘良种增产潜力,延长良种使用年限,对防止品种性状退化及生物学混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完成高寒地区小麦三圃田34030.3 m~2,共收获种子8750kg,选择标准穗5.25万个,穗系种子400份。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二年冬,湖南省岳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发掘了华容县车轱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文化内涵十分接近“大溪——屈家岭——龙山”文化系统的三个不同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即车轱山早、中、晚三期文化遗存。一九八三年冬,湖南省博物馆对车轱山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收获较第一次发掘更大。车轱山史前文化遗存,从陶器看,早期文化遗存以红陶系为主,代表性器物有彩陶釜、白陶盘、罐形甑、凹腰器座、彩陶簋、罐形鼎等,纹饰多刻划纹、印纹、篦点纹。中期文化遗存以泥质黑陶系、灰陶系为主,代表性器物有釜形小鼎、朱绘碗、鼓腹簋、细颈壶、蛋壳彩陶杯、双腹豆、高领罐等,纹饰以弦纹为主。晚期文化遗存以夹砂红陶系为主,代表性器物有长颈袋足鬶、盆形鼎、长颈壶、肥圈足盘。“麻面”鼎足等,纹饰最有特色的是方格纹。值得注意的是,与早期遗存共存的羼稻谷壳的烧  相似文献   

18.
马家浜文化的社会生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1975年《考古》第5期上发表T(从钱山漾等原始文化遗址看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卜文中,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并认为太湖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的年代序列为马家浜文化一一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由于该文主要是分析阐述良渚文化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但是,它的私有制等的产生问题,是有它的根源。因此,对马家洪文化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作了简要的说明。在20多年后的今天,考古资料的积累,认识上的提高,有必要对马家at文化的遗存作一定的分析阐述,也是对在嘉兴市召开的"纪念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四十周年座谈会"的一份小礼品。…  相似文献   

19.
位于浙江宁波的东钱湖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由受该湖湖水灌溉之益的民户结成了一个稳定的水利集团和社会.该集团从成立之初就面临来自集团内外部的各种挑战.幸运的是虽几经波折,但该集团最终承受了考验,在历史变迁中保存下来.在此过程中,决定东钱湖及东钱湖水利集团命运的第三方力量——政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保护了东钱湖.至今,该湖仍风光无限.  相似文献   

20.
九华山金地佛茶与文化安徽农业大学王镇恒青阳县农技中心李槐松中国是茶叶的发祥地,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茶的历史上溯至四千多年以前,唐代时始成文化体系。佛教自西汉传人中国以来其博大精深的教义逐步植根于中国社会之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极大地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