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隔纸式蜂窝容器培育马尾松苗,可在采种后的11月中、下旬育苗,次年4月份造林,造林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比塑料薄膜袋育苗操作简单,工效提高,便于运输,故近年来推广较为普遍。根据昭平县近年应用隔纸式蜂窝容器培育马尾松苗的经验,要获得优质苗木和提高成苗率,应加强如下技术管理措施:”1.苗圃地选择。苗圃地应选择在造林地或附近,并靠近水源,坡度在10度以下的山坡地或冲边地,以便于育苗的淋水和日后的运输。苗床要铲平,圃地步道要直,要利于排水,严防步道有积水现象。2土壤的选择。土壤应选择松林内或松林采伐迹地内的25cm…  相似文献   

2.
吸水剂在樟子松造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樟子松人工植苗造林成活的关键在于苗木根系的水分保护。所以,对樟子松幼苗的根系用吸水剂进行适当的保水处理,无疑是会提高造林成活率的。  相似文献   

3.
樟子松容器苗人工造林是一种适合鄂尔多斯地区的造林生产技术,对固定沙地较为适宜。文章介绍了利用大棚对樟子松进行容器育苗,出圃后再进行人工造林,旨在提高樟子松人工造林成活率,并在当地推广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沙地樟子松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横山县位于毛乌素沙地南沿,总土地面积4333km2,总人口33万。地貌以无定河、芦河为界,分为北部风沙草滩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草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90mm左右,且多集中在秋季,森林覆盖率32.3%。近几年来风沙区樟子松造林成绩喜人,累计人工造林面积达1万hm2,2009年春樟子松人工造林0.33万hm2,成活率达85%以上。几年来,横山县沙地樟子松造林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沙地先搭设沙障,然后通过整地换土—壮苗深栽—浇水覆膜—套笼—生物防虫等技术措施,达到提高樟子松树坑肥力、蓄水保墒和防鼠兔啃食等效果,从而改善樟子松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2002年至2008年,和林格尔县在全县7个乡镇的广大黄土丘陵和平原沙地推广了樟子松容器育苗、容器苗造林和樟子松大苗造林技术。几年中累计培育樟子松容器苗4000多万株,樟子松人工造林12.85万亩,其中樟子松容器苗造林12万亩,樟子松大苗造林0.85万亩,占到了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5%。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6.
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人工造林成活率受若干因素制约,苗木质量、苗木假植以及造林时间和技术措施都直接影响造林的成活率;文章分析了目前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樟子松容器育苗的关键技术环节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20世纪70年代在榆林引种成功,现已成为榆林市造林的主要常绿树种。樟子松大面积造林用的主要是三年生容器苗,因此苗木的培育直接影响造林的成功。樟子松容器育苗是一项投入大、工序多、技术性很强的育苗技术,要大规模稳定生产樟子松容器苗必须要熟练把握种子的质量、苗圃地选择、营养土配置、苗床整理、催芽、播种、苗期管理等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8.
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试验戴继先(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围场068466)樟子松适应性强,但造林地立地条件一般都较差。苗木从水、肥充足的苗圃移到干旱、瘠薄的造林地后,由于不适应急剧变劣的生存环境而死亡。1994年,我们用造林地假植驯化苗木的方法解决了这...  相似文献   

9.
保水剂不同施用量的盆栽梯度试验与不同拌种比例的直播造林试验的结果表明:随着保水剂施用量的增加,植苗造林维持苗木成活生长时间逐渐延长,其中维持新植苗木持续成活生长15天左右的施用量分别为:小黑杨(2根1干)10~12 g,丁香(2年实生苗)8~10 g,樟子松(2年实生苗)6~8 g;直播拌种造林则随着加拌保水剂比例增大,胡枝子出苗量逐渐提高,1∶10、1∶15及1∶20比例与对照差异显著,当年苗高同时逐渐提高,1∶10比例与对照差异显著。通过与人工浇水比较,在保证造林成活率的前提下,植苗造林施用保水剂可分别节约造林抚育成本:小黑杨1142.5元/hm2、丁香1110元/hm2、樟子松1353.34元/hm2。  相似文献   

10.
地处科尔沁沙地中段的哲里木盟,近年来积极发展樟子松造林,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效益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多年实践和观测,对如何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出一些探讨性意见,供同行们参考。一、苗木实践证明,樟子松造林成活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问题出在苗木上。只有选用质量好的健壮苗造林,才能谈得上保成活。这包括两个方面: 1.苗木要有发达的根系(特别是比较多的须  相似文献   

11.
松树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琴 《中国林业》2012,(3):53-53
近年来,随着封山育林、工程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的不断推进,苗木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传统的育苗技术在造林时间上有严格的限制及造林成活率低,因此各地采取了容器育苗技术。容器育苗是在特定的容器中培育苗木,在起苗、包装、运输时不易伤根,贮藏时不易丧失生命力,造林后没有缓苗期,适应性强,造林成活率高,初期生长快;受季节限制少;育苗时易控制环境,节约用种,提高圃地利用率。现将松树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介绍如下。一、容器育苗技术1.苗圃地的选择及整理。苗圃地选择在造林地附近或其中  相似文献   

12.
樟子松不同药剂浸根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尿素、食盐、保水剂(聚丙烯酸钠)3种药剂浸根造林试验,证明食盐对樟子松造林的作用是显著的,能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和当年高生长量,还能显著提高樟子松苗木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是沙地造林的理想树种之一,然而要想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就必须有优质壮苗做基础.为此,必须加强樟子松育苗工作.下面是我们培育樟子松苗的一点实践经验,供同行们参考.增加投入,提高地力.圃地的肥力是会不断消耗的,在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14.
白柠条是“三北”地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优良灌木树种。它不仅抗逆性强,而且有较好的利用价值。赤峰市北部地区培育的一年半生白柠条苗,适应性强、成活率高,优于一年或二年生的苗木造林,白柠条从直播造林到植苗造林,由使用一年生苗木(春季育苗,5月上旬播种)到使用一年半生苗木(夏季育苗,8月上中旬播种),不仅苗齐苗壮,且造林成活率明显提高,效果显著。1.苗圃地的选择、整地、作床苗圃地的选择:白柠条育苗应选择地势平坦、有灌溉条件、通透性好的土壤。整地:春季或初夏整地,深翻20cm左右或播前整地,并进行耙压。作床:有喷灌条件的,应该作床…  相似文献   

15.
樟子松是北方干旱地区造林先锋树种,适应范围广,在荒山荒地造林中得到普遍应用。樟子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高,要想保证其造林的成活率,提高其生长量和林分质量,必须选择合适的育苗技术,进行科学培育与种植。文章介绍了樟子松播种育苗和容器育苗技术,阐述了苗期管理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生物制剂对沙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及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t菌剂、ABT生根粉、HRC吸水剂、丰产素等生物制剂处理2年生樟子松苗木,在内蒙古加格达齐进行了田问造林试验。并对樟子松造林成活及地下根系生长效应进行了研究,观测苗木成活率、根系生长等因子。结果表明:Pt菌剂3号ABT生根粉制剂显著地提高了樟子松成活率,它分别比对照高29.3%和23.6%,也促进了根系的生长,特别是细根的增加。回归分析表明苗木细根长度与苗木成活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生物制剂提高成活率是通过增加细根量来实现的。表3参10。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为松科松属常绿乔木,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速生用材、防护和“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之一。樟子松耐寒、抗旱性强,耐瘠薄、强阳性喜光树种。经引种育苗造林试验,樟子松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海拨600~2000m的阳向、半阳向斜坡中厚层褐土、薄层栗钙土均能正常生长。一、樟子松育苗技术1.苗圃地选择樟子松育苗地应选在光照充足、地势平缓(坡度小于10℃以下)、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靠近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段。2.整地、施肥、作床新建圃地应提前一年伏天整地,深翻30cm。施肥、土壤消毒结合整地进行,施肥时用腐制过的羊粪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樟子松在辽西干旱地区人工造林的效果,选择了多种药剂进行蘸根处理,结果表明,α-萘乙酸200 mg·kg~(-1)、高效催根素20~40倍液、高锰酸钾10倍液等处理可明显提高樟子松根系的再生能力、增加苗木栽植的成活率、促进高和地径的生长。建议在辽西地区进行樟子松造林时,造林前可先用药剂进行蘸根处理,以提高林分整体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辽西干旱地区的樟子松造林质量,开展了樟子松容器大苗荒山造林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樟子松2年生的裸根苗植入容器杯后在苗圃地培育2—3a的容器苗造林,保存率提高30%左右,林相整齐完整,提前进入高生长速生期,从而缩短了育林周期。  相似文献   

20.
樟子松沙地造林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子松幼树不耐风吹沙打,不能在流动和半流动沙丘或小豆茬、花生茬等撂荒地直接造林。樟子松苗木根系细弱,容易风干,保持苗木根系湿润,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措施。樟子松按照苗木类型,分为裸根苗造林,容器苗造林和幼树移植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