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基于江苏省草莓产业经济团队2019年对江苏12个县(市、区)的调研数据,利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研究种苗选择决策对种植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合作社参与等将提高种苗外购概率,而风险偏好、生产性资产状况、村庄草莓园个数等将降低种苗外购概率;种苗选择决策能够通过资源配置和专业分工这两种路径改善种植户收入,选择种苗外购可以使种植户收入平均提高8.73%;此外,种苗市场不健全会通过限制农业技术推广而抑制种植户收入的改善。因此,本文提出,要加强种苗市场的监管,推动种苗外包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近年来在地域生产集中度高的地区,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利用环渤海设施蔬菜主产区的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对设施蔬菜种植户收入的影响,探讨其增收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总体使用比例不高,其中农户使用劳务服务、农机服务和技术服务分别仅有53.79%、39.90%和37.12%。受教育程度越高、种植规模越大、服务信息渠道数量越多将会提升农户使用生产性服务的概率,年龄越大、风险厌恶、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则有抑制作用;种植规模越大、有本地蔬菜品牌的农户,使用劳务、农机或技术服务的增收效果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使用技术服务农户增收效应越明显,年龄越大不利于劳务服务使用农户的收入提高。研究表明,农户使用农机服务带来的收入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技术服务和劳务服务。因此,提出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体系、拓展农户生产性服务信息获取渠道和做大做强本地农产品品牌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5.
被征地农户的生计问题关系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大局,探讨征地对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国家统计局及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分别从征地时间和地区差异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征地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净效应。结果表明,在未考虑样本征地时间与地区差异的情况下,征地可以显著增加农户收入水平,且被征地农户家庭总收入均值明显提高3 151元,但简单均值对比分析明显高估了征地对农户增收影响效应。从样本的征地时间差异可知,征地对于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随时间推移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征地时间周期越长农户增收效应越明显,家庭总收入的净效应从2 632元逐渐提高到5 257元。从样本的地区差异可知,土地征收对于农户收入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征地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变化呈现差异性,而东部地区征地对农民的增收效应最为明显,而中西部地区征地并不能明显带来农户收入的增加。为切实提高中西部地区被征地农户收入水平,需要继续进一步完善农地的"三权分置"制度,鼓励闲置土地进行流转,结合农户特征与意愿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适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征地补偿标准,采取多元化的补偿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但是,玉溪市江川区大街街道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比较容易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影响。本文主要针对退耕还林工作执行过程中,玉溪市江川区大街街道农户土地利用及相关政策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与之相关的应对措施,对提升玉溪市江川区大街街道农户的基本权益保障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栅格面积成分数据模型,推导了土地用途转换动态度公式,为区域土地用途转换提供了表征方法与手段。在此基础上,以东北地区土地用途转换为案例,采用栅格面积成分数据模型与土地用途转换动态度公式,提炼了1988~2000年东北地区土地用途转换的特征。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土地用途转换导致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收缩与扩张,并体现为水田与旱地相互转换、退耕还林/还草等9种主要转移类型。  相似文献   

8.
尹珂  肖轶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7):228-233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结合部成为土地利用性质和生态系统变化最剧烈的地区,因此本研究建立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模型模拟评价其景观效应。研究方法在Bos 森林分区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主要包括:加入二次函数项体现土地单元的空间性;加入非对称权重系数矩阵突出相邻土地单元的用途兼容性;加入强制约束条件凸显土地单元的生态连续性。模拟结果表明:(1)“欧氏平方距离”可以令区域内含有不同保护意义的核心区;(2)“不可逆土地利用兼容性”可以聚合相似土地适宜性单元同时使边缘总长度最小化;(3)“连通性限制条件”可以降低景观破碎度并有利于兼容性土地用途的聚合。本研究是基于现有规划作出调整,只要有现存规划就能获得模型所需的大部分数据,所以不失为一种快捷且低成本的定量模型方法,既可以凸显土地利用格局的冲突,又能最大程度降低规划的主观性和不合理性,提高土地利用系统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现代农业人力支撑的关键力量,是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基于西南地区农业大省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的调查,运用内生转换模型(ESRM),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收入效应,探讨不同类型和不同农业区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收入效应差异性。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新型职业农民类型与区域差异情况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业收入平均值明显提高了2.71万元,农业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农户更有可能选择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年龄、文化程度、培训的经历和村级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均对农户选择培育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地点距离和家中有村干部则会抑制其选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明显正向收入效应,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农业区域培育收入效应存在一定差异。在类型方面,社会服务型的培育收入效应高于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区域方面,成都平原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收入效应高于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因此,建议进一步规范培育机制、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分类培育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差异化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0.
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研究是从微观层面深入探讨宏观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重要方面。相邻关系作为影响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重要因素,还有待深入研究。该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孟岔村为例,将村域尺度上的相邻关系划分为居住位置相邻和地块位置相邻2种,分别探讨二者与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居住位置相邻与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有微弱关系,不存在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相似性随距离衰减的情况。农户土地利用决策与不同农户所属地块相邻无关,而与相同农户拥有地块是否相邻有关。  相似文献   

11.
邓祥征  战金艳  史娜娜  赵永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73-2475,2490
通过遥感反模型、综合估算模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3个模型探讨了土地用途转换效应评价模型与方法。结果表明,遥感反演模型以植被第一生产力模型为代表,能够在较大尺度上监测与土地用途转换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综合估算模型以农业生产力估算系统(ESAP)为代表,适用于评价土地用途转换导致的农业生产力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以CENTURY为代表,一般服务于模拟生态系统内部C、N、P与S营养元素的变化规律;土地用途转换效应评价模型为评价土地用途转换效应,深入分析土地用途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工具,利用土地用途转换效应评价模型测算出的区域尺度土地用途转换效应对于合理制定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顾顺业 《乡村科技》2023,(17):114-117
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气象数据、生态指标、社会经济和其他多源监测数据,全方位地剖析江西省南昌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南昌市土地利用类型整体呈现出向建设用地转移的趋势,且主要来源是耕地;影响耕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年均温、夜间灯光;影响林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年均温、人口密度;影响草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人口密度;影响建设用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年均温、夜间灯光;影响水域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年均温、夜间灯光;影响未利用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高程、年降水、夜间灯光、人口密度。  相似文献   

13.
14.
农业生产规模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发展方向,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既能克服耕地细碎化,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江汉平原潜江市为研究区,在详细分析176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Eviews 10、C-D生产函数和农户收入最大化模型,定量测算农户适度经营规模范围。结果表明,C-D生产函数模拟模型的线性回归系数为0.96,拟合系数为0.93,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劳动力产出弹性(α)、固定资本产出弹性(β_1)、流动资本产出弹性(β_2)和土地产出弹性(γ)的估计值分别为0.6198、0.1335、0.2699、0.8342;再结合统计数据借助农户收入最大化模型测算得到2016年潜江市户均和劳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分别为3.79~4.43、1.77~2.06 hm~2;对比验证表明测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提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模式、科学把握规模经营度,发挥农地规模效率和优势等加强潜江市农地流转、提高农地经营效益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对有序推进农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助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迟彬  胡守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06-16207,16221
采用加权方法建立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期的耕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土地在不断下降,而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则处于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经营的主体出现了分化,农户内部出现了兼业化、非粮化、非农化的现象,并且这种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而不断加深。基于家庭收入最大化的目的,农户不断对其家庭拥有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投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最终导致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农地生产投入、耕地可持续性投入和土地流转等发生变化。农户兼业行为的出现会引起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会引起粮食产量的变化,进而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从微观视角研究安徽省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为政府制定相应的农业支持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阜康市近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成效,是否处于可持续利用的状态。【方法】采取比重法、变异系数法、TOPSIS绩效分析模型相结合【结果】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总体情况正逐步向集约利用型方向发展,土地资源绩效水平介于低级和中级之间,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绩效、生态绩效、综合绩效水平均处于平稳上升的进程;由通过分析评价得到的绩效水平变化趋势,发掘研究区在发展过程中在土地资源利用上的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建议,为改善阜康市土地资源利用绩效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结论】研究期间,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情况逐年优化,为保证土地资源利用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必须统筹协调依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2002、2008、2014年龙海市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据和Logistic回归模型生成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概率适宜性图集为基础,借助IDRISI软件平台,运用CA-Markov模块对龙海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粗放发展情景下,龙海市的耕地将被大量侵占,生态用地得不到有效保护,人地矛盾关系愈演愈烈;在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情景下,龙海市未来各用地类型结构的发展将趋于稳定,表明土地利用政策法规的约束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引导蛋鸡养殖户实施多元化销售策略,提高养殖规模化水平,依循"风险感知—多元化销售策略决策—蛋鸡养殖规模"的逻辑主线,基于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在5个鸡蛋主产省的调查数据,利用修正选择性偏误的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同时估计了蛋鸡养殖户实施多元化销售策略的选择行为和蛋鸡养殖规模方程。结果表明:实施多元化销售策略的蛋鸡养殖规模扩大效应显著,能够使蛋鸡养殖规模平均扩大约2 839只。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越大、文化程度越高、非独立经营、市场风险感知能力越强和年轻的蛋鸡养殖户更倾向于实施多元化销售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对徐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1994和2003年2期TM/ETM+影像,获得徐州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据此计算出1994~2003年徐州市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指数和转移矩阵,并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该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994~2003年徐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变化较大,城市绿地和农业用地变化次之,水体的变化则不明显.预测在未来18年间,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农业用地进一步减少,城市绿地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