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清茶俗     
临清人饮茶历史悠久,不仅是民间生活的一种习俗,也形成一种民俗文化。唐朝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徒皆饮焉”。可见饮茶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且遍及全国,几乎同吃饭一样进入到每一个家庭,关系到每一个人,因此有人倡仪,把茶作为国饮,不是没有道理的。据李石《续博物志》和《封氏闻见记》等文献记载,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北人才逐渐开始饮茶。又据《通考》卷十八嗜茶榷茶(茶税),始于贞元年间的记载,可见在陆羽晚年之时的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嗜茶之风已在全国普及。所以,到了元代,大诗人元好问在《聊城寒  相似文献   

2.
茶道散论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4,(4):103-104,107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一饮涤昏寐 ,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 ,说茶之功效 ,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 ,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 ,茶可以 :“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见早在我国唐代 ,就已经饮…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道五境福建省安市茶业局吴家阔中国茶道结缘於晋代,创立於唐代中期。“茶道”一词,最早见於陆羽好友名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君使》诗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到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常有...  相似文献   

4.
周龙章 《农业考古》2004,(2):147-148
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始源也在我国。我国饮茶风尚却始于巴蜀。从王褒《僮约》中家僮要求家中煮茶,又要去武阳买茶到成都出卖营利的记载。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一带的饮茶之风已相当普及。西晋付成《司隶教》记及:“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欧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婊,独何哉”。这是我国有关出卖煮好的茶的最早记载。如今蜀茶馆林立、比比皆是。这位“蜀妪”应为我国茶馆业的鼻祖。明代时,以人顾云农说:“除烦去腻,川人因不可一日无茶”。可见四川人自古以来对饮茶的爱好。  相似文献   

5.
我国饮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王褒所著的《僮约》,记有“武阳买茶”一事。唐代,茶已成为许多人“一日不可无”之物了。如今,客来献茶,已成为交友待客的礼节。其实,茶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止渴饮料,在医学舞台上,它也大有用武之地。如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中记及:“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神农食经》亦记载:“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唐代顾况的《茶赋》认为:茶叶有助于消化,除油腻、祛暑和振奋精神的作用。宋代吴淑《茶赋》云:“涤烦  相似文献   

6.
一、茶文化的起源茶有几种别名。据《尔雅》载:“槚,苦茶。郭注云:即茶也。蜀人谓之苦茶。又名曰荈”。又考陆羽说:“其名有五:一茶、二槚、三蔎、四茗、五荈”。《丹铅录》更把茶与荼二字解说得更清楚,他说:“茶即古荼字,音涂。《诗经》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亦即是茶。颜师古更释义解说道:“茶陵(县地名),汉时始转涂音为宅加切”。可知荼实即茶的同义字。山阳阮葵山《茶余客话》卷十二载:“《六经》无茶字,仅始见于王褒《僮约》,实未有深加考察的缘故。古人亦好饮茶,始见于《三国志、卷65吴上、韦曜传》:孙皓即位,每饮群臣酒,以七升为限,但曜每饮一次,至多不能超过二升,还要减少许多,于是有时密赐茶荈以当酒饮。这可能是饮茶  相似文献   

7.
茶令、茶谜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1,(2):348-349
我国的茶文化极为丰富多采 ,如茶令、茶谜即为其内涵之一。茶 令喝酒有酒令 ,饮茶也有茶令。茶令情趣盎然 ,构思巧妙 ,其乐融融。最早流行于茶区 ,一般在逢年过节 ,婚庆喜事宴请宾客时 ,在品茗之余以茶行令而助兴。据《中国风俗辞典》记载 :“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 ,饮茶时以一人为令官 ,饮者皆听其号令 ,令官出难题 ,要求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挨罚多者也会酩酊大醉 ,脸青心跳 ,腹饥脚软 ,此谓“茶醉”。但比起酒醉要好受得多了 ,只消进食一些“茶点” ,就可“解醉”了。南宋时 ,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学写有 :“搜我肺肠著茶令”之…  相似文献   

8.
李新玲 《农业考古》2005,(2):145-148
我国饮茶之历史非常久远,但只有到了唐朝中期,饮茶之风才普及全国。据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载:“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巴渝间,以为比屋之饮。”两都即陕西之长安和河南之洛阳,就是说从京都地区到西南的四川、重庆等地,每户人家都在喝茶。而北方地区不产茶,因此长途贩运就兴盛起来,《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里说的是整个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都盛行饮茶,并且在城市还开有茶店供应茶水,所以南方的茶叶就源…  相似文献   

9.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唐人饮茶之器,其因为唐代皇帝专为佛祖所供而更显华贵精巧,独尊于世。这批茶器以它本身明确的錾文和出土《物账碑》之记载,成为我国茶文化考古上最齐全的一次茶器发现。《物账碑》载:“茶槽子碾于茶罗子匙于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且从茶罗子、碾子、轴等本身錾文看,这些器物为咸通九年至十年制成。同时,鎏金  相似文献   

10.
中国饮茶法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茶的故乡,原始社会便发现和利用茶。茶最初是作食用、药用的,饮用则是后来的事。饮茶的起源,至今仍争论未定。清人顾炎武《日知录》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他推测饮茶始于战国末,虽大体不错,但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西汉王褒《僮约》记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尽管对“烹茶尽具”之“茶”是否指茶还有争议,但对“武阳买茶”之“茶”指茶意见比较一致,西汉饮茶有史可据。当然,汉代以前,中国只有四川(古巴蜀)一带饮茶,其它地区的饮茶是在汉代以后由四川传播和在四川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僮约》写…  相似文献   

11.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2,(2):196-197
读关于茶的文赋诗词 ,神游其中 ,使人悠然忘世 ,心归于静 ,真有一种“杯水如名淡”的意境。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上 ,茶文化犹如一朵芳越椒兰的奇葩 ,其德操所蕴 ,不同流俗。茶与文赋诗词 ,在中国都是源远流长 ,而又密切相连。从写《赋》的杜育 ,写《封氏闻见记》的封演 ,写《茶经》的陆羽 ,直到写茶诗的皎然、卢仝、苏轼、王世贞等 ,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来。在茶与文赋诗词的密切关系中 ,古人有许多妙论。汉代大医学家华佗著《食论》说 :“苦荼久食 ,益意思。”《神农本草经》云 :“荼叶苦 ,饮之使人益思。”诗仙李白得族侄僧所赠玉泉仙人…  相似文献   

12.
从小壶泡到冷饮茶──转型中的台湾饮茶文化台湾中华茶业联谊会会长刘汉介一、台湾饮茶现况甲、早期(1980以前)一般百姓的生活饮茶:台湾有茶,根据连横(清光绪人)《台湾通史》记载,在清嘉庆年有柯朝者,从福建安溪带来茶籽五斗,植於“台北县金山”,并引进大陆...  相似文献   

13.
陆羽的一桩茶事冤案──对《新唐书·陆羽传》“更著毁茶论”一说的质疑中华茶人联谊会王郁风“复著毁茶论”──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约作于八世纪末)①。“更著毁茶论”──北宋·宋祁撰《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1044—1060年)②。所谓陆羽“著毁茶...  相似文献   

14.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2):131-140
一.早期的茶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本文节所指的茶具就是专指煮茶、饮茶的工具,即《茶经》所称之“器”。茶具就…  相似文献   

15.
(三)饮茶习俗“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我们的祖先远在四千多年前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就发现、利用了茶。但演变成今天的饮料,却经历了人们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漫长的历史长河。到了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使天下人皆知饮茶。佛道两教,在唐代又始终并存,宗教徒为驱除疲困而修身养性,很需要依赖饮茶来振奋精神。同时,“安史”乱后,北方凋敝,生产下降,肃宗为节约粮食,限制酤酒,因而茶会、茶宴以茶代酒风尚盛行,这些都推动了唐代饮茶的普及,正如唐·李珏在《论茶税疏》中指出:“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兹选有关饮茶习俗的唐诗试析于后:  相似文献   

16.
我的茶道观     
茶的本质属性是作饮品,茶文化亦萌芽于茶作饮料之后。茗饮始于何时?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七之事》。他将饮茶史上溯到神农时代,认为发现之时即掀开了饮茶史的第一页。显然,陆羽的“饮茶”概念很宽泛,包括茶之当药眼之、煮而食之、煎而饮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云:“秦人取蜀(前316)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照顾炎武所言,秦人攻下巴蜀后从巴蜀人那里学会了饮茶,巴蜀人饮茶历史比泰更早几百年。这也说明饮茶时尚源于巴蜀,秦以后渐渐传播全国。茗饮之事有文献可证的不过有2千年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  相似文献   

17.
一.与统治者阶层清代陈元龙编撰的著名类书《格致镜原》有引录:“《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清代孙壁文《新义录》卷96《饮食类》也有“《本草》则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记载。  相似文献   

18.
茶史、茶俗与茶叶博物馆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良中国是茶的故乡,这已为世界所公认,但究竟饮茶始于何时?说法不一。《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地区给周天子的“贡品”中已有茶叶,又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这都是传说。有确切记载的为西汉...  相似文献   

19.
杨万里(1127—1206)字诚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诗有不少是很活泼、风趣的。《宋诗钞》编者在杨万里诗钞的序言里评赞这些诗:“见者无不大笑。呜呼,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当然,杨万里的诗篇,决不可能每首都会使人笑口常开的。杨万里的一生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并留下不少有关茶的诗文。这些诗文不仅是其嗜茶如命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饱含了他治学创作的深切体会,为人处世的珍贵镜鉴,以及忧国忧民的沉痛情怀。这些都是杨万里深得饮茶的“味外之味”所获得的。本文拟从这一命题上,试作粗浅的探索。一、嗜茶如命,诗词为证杨万里喜好饮茶,是古代有名茶人之一。饮浓茶及夜间饮茶,常常引起失眠。杨万里深有此憾,但他决不责怪饮茶。其《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中说:“迟日何缘似个长,睡乡未苦怯茶枪。春风解恼诗人鼻,非菜非花只是香。”其《不睡》诗中又说:“夜永无眠非为茶,无风灯影自横斜。”  相似文献   

20.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周代即有《华阳国志》等文字记载,魏晋始兴,唐朝登堂入室大规模流行。《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颇具盛名的笔记小说,对于反映时人生活状况、心理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纰漏篇》第三十四记任瞻问“为茶为茗”事言及茶茗之分;而《太平御览》引《世说新语》王濛“水厄”事则展现了士人对于饮茶避之不及的态度。这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