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LMDI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区域节能减排政策的科学制定,并对中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基于扩展的Kaya模型和LMDI分解法定量分析了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五个因素对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拉动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变动也对碳排放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作用强度不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抑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文中对制约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延伸性讨论,认为中国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抑制因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而引致的碳排放过快增长,并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能源消费两个层面,提出了抑制碳排放不合理增长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与碳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与碳吸收是影响区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而碳排放和吸收与土地的利用类型关系密切,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其碳排放与碳吸收差异较大。借助碳排放与碳吸收的估算公式,以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视角出发,估算了1995—2011年新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同时分析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结果显示:1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耕地和草地是主要的碳吸收土地利用类型;2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逐年波动增加,增长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碳吸收总量逐年增加,但增长速度较慢;3不存在倒"U"型的建设用地利用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存在倒"U"型的农用地利用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4土地利用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量,存在碳吸收盈余的现象,但是盈余的空间有缩小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提高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综合分析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变化对甘肃省1995-2009年各部门终端能源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是甘肃省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各产业部门中,工业的快速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拉动者,其次是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农业。人口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碳排放增长的次要拉动者。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强度下降和能源结构变化。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省为例,利用投入产出法对1997-2010年的居民消费碳排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就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而言,全省居民人均碳排放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城镇居民人均碳排放水平要稍高于农村,但前者较为稳定,后者增长趋势明显。就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而言,居民消费人均间接碳排放要远高于直接碳排放,增长趋势亦如此,其中电力热力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其它行业、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采掘业四个部门的人均碳排放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碳排放水平要远高于农村,增长趋势稍高于农村。研究认为,为减少居民消费碳排放,应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倡导低碳消费生活。  相似文献   

5.
认清甘肃省的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特征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在分析甘肃省1990~2009年能源碳排放量及其构成的基础上,利用IPAT等式分析了能源碳排放量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对甘肃省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进行了情景预测。结果表明:在人口、收入和碳排放强度的共同作用下,2009年的能源碳排放量达到了3684.54×104t,为1990年的2.54倍。能源碳排放量的构成主要取决于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根据"脱钩"理论分析表明,甘肃省的碳排放还处于弱减物质化阶段,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着力引进并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有利于甘肃省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省际间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及各省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和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303Mr逐年上升至2010年745Mt,平均年增长9.99%;各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五省碳排放属超重型(≥40 Mt);西部省份碳排放速度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全国电能消费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年下降4.42%;西部省份碳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说明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电能消费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省际间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性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和电力产业发展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疆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运用LMDI方法,全面分析1994-2007年新疆经济发展中与能源消耗相关的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研究覆盖8个经济部门和1个居民生活部门、4类能源产品,具体分析了9个影响因素的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新疆经济部门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增长和能耗强度的上升。从部门角度看,制造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大量...  相似文献   

8.
李雪梅  张庆 《干旱区研究》2019,36(4):997-1004
在天津市2000-2016年碳排放测算的基础上,运用LMDI模型分析天津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和能源强度对天津市碳排放影响较大,二者对碳排放影响分别表现为促进和抑制作用;通过将经济变量分为高、中、低3种情景,减排变量分为中减排和强减排2种情景,组合得到高增长强减排、中增长强减排等6种发展情景。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预测6种组合情景下天津市碳排放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中增长强减排情景模式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较其余几种模式碳排放峰值及其年份均有优化,是天津市最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在分析我国地区农业碳排放现状的基础上,从农业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等方面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了评价,最后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对影响各地区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农业碳排放总量来看,各地区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西部增长最快,东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呈现波动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近几年增长速度下降。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距表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各地区农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有助于农业碳减排。相比于东西地区,效率因素更有助于中部的碳减排。相比于中西部,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更有助于东部的碳减排。  相似文献   

10.
采用IPCC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测算了1980-2012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并运用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了碳排放量与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关系.结果显示:近3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05%;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和产业增长呈增长联接状态,但脱钩指数呈增大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倒“U”型曲线.接着,采用回归模型分析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业增长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比重和从业人口增长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能源效率是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最后,提出了交通运输业减少碳排放的建议,即促进交通运输业低碳技术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适当控制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大力倡导低碳交通方式等.  相似文献   

11.
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结构和碳排放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对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文中采用中国1990-2014年样本数据,在经典Romer"尾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放宽"经济规模报酬不变"假定,对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同时约束下经济增长"尾效"值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受碳排放量和煤炭消费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0.818%;受碳排放量和石油消费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1.398%;受碳排放量和天然气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1.808%。而且不管有无碳排放约束,能源消费结构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碳排放的限制,能源消费结构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根据可获得的能源消费量等数据,论述现有三种碳清单测算方法:能源消费计算法,终端能源消费计算法和分部门计算法,同时对分部门中工业过程和废弃物处理碳排放计算提出基于"直接投入材料量"的修正方法,并分别计算陕西省2000-2012年碳排放总量,对比不同方法结果,详细分析清单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方法计算的碳排放值存在较大差异,分部门计算法充分考虑碳源和具体能源投入从理论上较另外两种方法可靠。数据来源、碳排放系数和分部门计算方法的选择是清单不确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直接投入材料量"修正方法可有效避免数据统计和碳排放系数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广义费雪模型的天津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算1995至2010年天津市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基础上,基于广义费雪模型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利用脱钩指数测算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分析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造成的碳排放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三类一次能源引起的碳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煤炭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多;经济发展因素是天津市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对碳排放增长始终起着正向拉动作用;能源效率因素则始终对天津市碳排放增长起着反向抑制作用;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有增强趋势,但难以抵消由经济发展拉动的天津市碳排放量增长。  相似文献   

14.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合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整理新疆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对新疆2000—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天山东坡碳排放强度较高,准噶尔北缘、天山北坡和昆仑山北坡则相对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3)在全球变暖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入手,建立差异化的能源结构调整策略,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网络,促进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碳排放数学模型,根据2001-2010年中国电力能源实物消费量测算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演变特征和产业间差异性。结果表明: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0.3035Gt逐年上升至2010年0.7454Gt,平均增长9.99%。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波动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下降4.42%。第二产业电能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碳排放量平均增长9.77%,碳排放强度平均下降4.95%;2010年工业部门的电能消费碳排放量为0.5488Gt、占总排放量的73.62%,碳排放强度为341kg/万元。第二产业及其工业部门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明显超过第一、第三产业;但是第三产业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期望为优化电力能源结构、发展生态产业经济以及制定行业间差异化的碳排放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了1978-2008年陕西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计算了碳排放的拐点及时间路径,并选取主要变量研究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存在拐点,并且具有"倒U"型曲线的特征,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碳排放到达拐点大约需要32.5年的时间,即2040年左右到达拐点,此后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碳排放减少,这一点和《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绿皮书》预测结果基本一致。技术进步使碳排放减少,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工业结构重型化和制度因素使碳排放增加。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低碳产业,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工业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利用碳汇技术减碳。  相似文献   

17.
文中从能源节约和省域异质性的视角出发,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了中国省域动态能源绩效指数,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研究表明:考虑省域异质性后,各省市的能源技术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节能技术进步是推动能源绩效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东部地区技术进步效应突出,推动能源绩效持续增长,中部地区以更低的速度获得能源绩效的持续改善,而西部地区能源绩效并没有明显改善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绩效增长速度均呈U型演变态势。推动节能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才能有效缓解中国能源供给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强化中国能源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白城市为例,基于农业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区域农业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时序演变过程;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探究了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演进关系;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基准情景与基于碳约束的低碳情景的比较研究,探析了区域农业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999-2013年,研究区农业碳排放量的时序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低速增长阶段→高速增长阶段→波动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序变化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状态;组成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化肥、水稻种植、牛养殖、羊养殖、猪养殖所占比例较大,化肥和水稻种植为其中较活跃的增长因素;研究区农业碳排放量、农业碳排放强度的EKC分别呈二次、三次曲线,均符合EKC假设的"倒U型";2014-2020年,低碳情景较基准情景共可累计减排850.4009万t。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区域农业碳排放的普遍规律,对于评判区域农业的生态经济效益,以及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碳排放的重要空间,低碳减排是通过调控进入到城市系统内部的物质代谢路径来降低碳通量.从城市经济-环境的复合系统均衡的视角,将碳排放嵌入到城市系统的代谢分析体系之内,以天津市为例,动态测度碳排放的通量代谢特征与碳平衡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近十年来天津市碳储量总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自然碳库增长速度低于人为碳库增长速度;城市系统碳输出总体高于碳输入,通量水平变化明显,且总体处于不平衡状态、碳补偿能力较差.其中,化石能源消费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系统碳减排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作为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耗能单位之一,低碳校园建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大学生群体的低碳消费特征、生活方式与低碳校园建设息息相关。文中基于2017年"北京市大学生碳排放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分析、K-Means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大学生碳排放水平较低,年人均碳排放(4.1t)约占中国年人均碳排放(7.2t)的56.9%;其中,"住"占总体的50.78%,"行"占总体的38.56%,"衣"、"食"、"用"占总体的10.66%;在交通出行中,小汽车(20.91%)较其他交通工具碳排放水平更高;人口特征对大学生年人均碳排放影响较小;消费能力与人均碳排放呈显著正相关,高消费群体消耗更多资源能源,存在节约意识较差的现象;少量高碳群体(9.54%)产生更多碳排放(14.21%)。研究结果对建设低碳校园及政府部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