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运行质量优劣。利用Malmquist指数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我国1995-2010年省级、东、中、西及全国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研究表明: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呈不断增长趋势,东部省份增长较快,增长较慢的省份主要是西部地区。东部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8.93%,中部8.80%,西部8.03%,三大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东部的技术进步水平快于中西部。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8.86%,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4-2013年全国31个省份森林公园经营状况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森林公园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年度间及地域间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森林公园的TFP整体保持上升势头,技术进步对TFP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地区间TFP增长速度存在差异。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利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方法对森林公园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快,呈现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绝对β收敛检验不显著;四个地区均通过条件β收敛检验,中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快,东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3.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度1997-2004年间我国耕地生产率,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及变化的源泉,最后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探讨耕地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997-2004年间我国耕地生产率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平均每年增加0.2%,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同时各个行政区间的耕...  相似文献   

4.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可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变化、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配置效率变化,四个部分。利用中国27个省份2001—2014年的数据进行估计,确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在此基础上测算营林业全要素生产的增长率,再根据其分解函数,进一步测算各分解变量的水平值。结果表明:从各地区TFP增长的平均水平看,最高为2013年的0.2837;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的变动是阻碍营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年均降低程度分别为28.69%和17.23%;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年均贡献达到了41.57%。  相似文献   

5.
旅游生产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旅游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与分解。西藏、云南、新疆等7省由于技术效率逐年下降导致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增长;北京、河北、上海等8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其他省份主要由于技术效率提高。全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5%,三大区域中东部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其次是中部,最后是西部,全国及东中部2004年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呈逐渐上升趋势。全国及三大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于技术效率提高。表明我国旅游业增长粗放型特征明显,存在区域差距,发展后劲不足,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环境规制过程中会产生非期望产出,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构建SBM-undesirable非期望产出模型,综合分析了2003-2013年中国各省环境规制有效性的问题,并利用DEA-Malmquist模型,从规模可变角度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内环境规制效率呈现明显的“两级效应”;全要素生产率空间“集聚效应”比较明显;环境规制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匹配效应”;另外发现,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程度: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以上研究将为地方环境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探讨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总目标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文中利用2001-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农业生产面板数据,通过SBM-GML指数法测度了各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整体上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比技术效率渠道,秸秆还田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发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同时,不同地理区位表现出异质性,在华北和东南地区,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在西南地区则具有负向影响,在东北、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不显著。此外,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门槛效应,当秸秆还田推广程度低于阈值0.076时,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当高于阈值0.076时,秸秆还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收敛性分析,了解西北地区家庭林业配置效率、时空差异及发展趋势,为推动西北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制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选用DEA-Malmquist模型和收敛性分析法,就西北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时空差异及是否存在收敛做出评估。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2011-2017年西北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1.6%,其中技术进步(31.9%)是西北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2)从变化趋势上看,2011-2017年西北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明显的波动特征;3)从区域来看,2011-2017年各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较大差异性;4)从收敛性上看,2011-2017年各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正逐步缩小,存在收敛趋势。因此,文中研究认为促进林业技术进步、优化林业资源配置和因地制宜发展林业是提升西北地区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缩小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转型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需因时、因地制宜。文中采用SBL-ML模型,构建了在社会效益最大化下统筹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人力、资本、能源、碳排放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测度了各地区碳全要素生产率及低碳经济发展倾向。研究发现:1)从区域维度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状态,技术进步是推动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2)从城市维度看,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高的10个城市是洛阳市、朔州市、新乡市,西安市、郑州市、榆林市、鹤壁市、太原市、青岛市和烟台市,城市之间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城市动力源泉也不相同。3)从低碳发展倾向来看,黄河流域整体表现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为经济扩张型和增长倾向型,需进行低碳经济转型。4)从低碳转型协同路径来看,能源消耗和经济水平、能源消耗和人口规模、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人力投入和碳排放量、人力投入和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和产业结构在空间叠加后,对黄河流域碳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格局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地区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数据包络(DEA)方法测算了2000~2008年环境规制下中国西北五省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标值,结果为: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低,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贡献大于效率变动贡献;规模效率水平高于技术进步水平。视环境规制强度、企业规模变化和研发支出强度为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回归分析,结论为:环境规制强度提高1%,导致西北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0.038%,技术效率下降0.076%,但能促使0.043487%的技术进步水平提高。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较为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是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GTFP增长的影响,将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在对中国各省份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GTFP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GTFP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从莫兰指数和莫兰散点图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农业GTFP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呈现高-高、低-低的正向溢出效应。2)从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农业产业集聚通过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农业GTFP增长。此外,农业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能力以及城镇化水平对农业GTFP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财政支农力度和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则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土地利用能力和城镇化水平对农业GTFP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13.
文中以我国两位数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将《大气污染防治法》这一书面环境立法管制引入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研究中,运用倍差法原理实证检验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与实施对提高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并检验了环境立法管制的边际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的环境立法管制显著提高了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环境立法管制的边际效应随时间推移呈逐步增强态势.政府制定严格的环境立法,实行严格且适宜的环境管制能够取得生产率增长和保护环境的“双赢”结果.中国书面环境立法的重要性勿容置疑,认为中国书面环境立法不重要或者执行效率低的观点缺乏事实依据,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中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三大城市群53个城市全要素能源技术效率和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其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进行分析,并运用二维矩阵法探索各城市节能减排实施路径。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偏低,全要素能源技术效率与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大致上呈现正相关关系;三大城市群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减排潜力远大于节能潜力,其中城市群之间呈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分布;三大城市群53个城市分别落在节能减排潜力状态矩阵的A、B、C区域,B区域的城市可以选取单边突破式节能减排实施路径,C区域的城市可以选取渐进式和飞跃式两种节能减排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提高能源效率和治理环境污染是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府的环境规制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抑制了能源效率的提高;而波特假说的观点认为,环境规制激发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了能源效率。那么在工业相对落后的新疆,政府的环境规制究竟对能源效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文中在系统分析了政府环境规制对能源消耗影响的作用机理后,以新疆14个地州2003-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SFA模型实证检验了新疆政府环境规制对其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新疆政府环境规制产生了能源的非效率,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都会抑制能源的效率,而资源税却提高了能源效率,从而使得波特假说的观点在新疆表现的不是很明显;最后,在上述基础上,结合新疆资源与环境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中从能源节约和省域异质性的视角出发,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了中国省域动态能源绩效指数,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研究表明:考虑省域异质性后,各省市的能源技术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节能技术进步是推动能源绩效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东部地区技术进步效应突出,推动能源绩效持续增长,中部地区以更低的速度获得能源绩效的持续改善,而西部地区能源绩效并没有明显改善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绩效增长速度均呈U型演变态势。推动节能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才能有效缓解中国能源供给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强化中国能源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田园馨  曲炜 《干旱区研究》2015,32(3):448-452
我国再生水利用量逐年增加,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已成为景观生态和工业冷却用水的主要水源.以再生水开发利用为切入点,分析近年来我国再生水设施生产能力和生产率变化趋势,从政策制度、规划配置、水源水量、终端用户、管网建设、成本水价、社会经济、水资源赋存条件等方面分析再生水产能过剩的原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①缺少专项规划,盲目投资建设,造成有厂无网,有网无用户,有用户无水源的产能过剩;②缺乏优惠政策,市场培育不足,潜在用户没有挖掘,加之核心设备靠进口,增大建设成本,成本水价倒挂,影响生产率的提高;③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投入力度不同,产能差距较大,北京再生水设施、设备生产率达到80%以上,接近国际发达国家水平,宁夏不足20%,4/5的产能闲置.故认为现阶段开发利用再生水应以政策引导、培育市场为主,发挥再生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市场作用,通过规划、标准、监管等技术或管理手段,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再生水供水安全,提高再生水利用率,解决资源配置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使再生水利用科学、有序、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8.
文中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和三种收敛检验,对1997-2012年间各省、区域和全国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并与单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向自身稳态收敛的趋势,而没有出现向共同稳态收敛的趋势。三大区域之间在工业能源效率上的差距没有随时间缩小的迹象,各地的能源效率发展不平衡现象不容乐观。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中,只有西部区域内部的差距显著缩小但却是低水平趋同,能源效率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引入农业标准产量概念,建立农业水分生产率评价知识模型,以省域为分析单元,从灌溉强度和灌溉广度两个方面研究农业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评价区域农业水分生产率状态,并根据不同区域水分生产率形成要素特征进行灌溉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应用空间分布型统计参数IwaoM—X模型中α,β及6个聚集指标分析柑橘全爪螨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柑橘全爪螨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估算柑橘全爪螨在不同虫口密度情况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