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利用1949~2003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新疆54年来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新疆耕地数量经历了迅速上升→波动→下降→回升的变化历程;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新疆耕地动态变化的三类主要动因,政策因素是影响耕地变化的间接驱动力;通过模型计算,人类行为对耕地变化的影响尤其显著。并对研究结果应用GIS进行了空间表达。研究内容和分析结论对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安市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西安市耕地资源的空间变化和 1 95 0年以来耕地面积变化过程进行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西安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力 ,建立了耕地面积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形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3.
酒泉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及多元线性回归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酒泉市耕地的动态变化分析,得出影响酒泉市耕地变化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中水资源居首位,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耕业现代化水平2个方面,同时对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耕地动态变化与社会驱动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期为酒泉市耕地合理使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疆石河子绿洲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华  张凤华 《干旱区研究》2007,24(5):574-578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导致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在过去的20年耕地数量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不同地貌部位增加速度表现为: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其变化除了受社会经济、人口影响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促进耕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地貌部位耕地变化一方面依赖于水资源的开采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在于由盐碱危害引起的耕地弃耕复垦现象.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耕地变化驱动力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陕西省以及11地市(区)1997-2006年耕地变化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陕西省各地市(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差异。结果表明:陕西省省域耕地面积变化第一驱动力为社会经济因素,第二驱动力为退耕还林政策;根据驱动因子内容划分,咸阳、宝鸡、渭南、榆林、商洛属于产业拉动型,铜川和延安属于投资推动型;西安、汉中和安康属于社会经济综合驱动型;10个地级市均受到退耕还林政策的驱动,杨凌示范区则由于特定的发展时期受到固定资产投资的驱动影响。陕西省11地市(区)耕地变化的第一驱动力存在区域上的差异,第二驱动力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山西全省及各地市(1979~2005)耕地数据,分别总结出全省耕地面积变化和各市耕地利用动态度、相对变化率及耕地重心变化;结合近27年来全省社会各经济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耕地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全省耕地总面积分阶段呈缓慢减少趋势(1997年突变点);1997~2004年各市耕地利用动态度均...  相似文献   

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巴州耕地变化趋势与驱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旱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机制与其驱动力又是干旱地区相关问题研究的核心。巴州地区作为新疆的农业大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对耕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其耕地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30年间巴州耕地变化的总体趋势、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最终建立耕地变化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30年之间巴州地区耕地呈持续增长趋势,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区总体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还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耕地变化主要与经济因素有关,并与总人口、粮食总产、机械总动力等人口和农业生产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8-2011年统计资料,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与文献调查方法,分析焉耆盆地近20多年来耕地时空变化情况及其驱动机理,并讨论耕地动态变化对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8-2011年间,焉耆盆地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存在着明显的波动状态,大体上呈增加趋势。耕地面积从1988年的76.25×104 hm2增加至2011年的135.70×104hm2,增加幅度为178%,净增加59.45×104hm2,各县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影响焉耆盆地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可归纳为政策变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等四大因素;(3)耕地动态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改善焉耆盆地生态环境同时,导致了绿洲外围沙漠化,绿洲内部土壤盐渍化,湖泊、湿地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了绿洲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新疆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阿克苏地区作为新疆的农业大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对耕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其耕地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利用1991-200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15年间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5年间阿克苏地区耕地总量经历了上升→下降→回升的过程;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区总体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文献调研和定量研究得知,15年来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主要与政策因素有关,并与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年末牲畜存栏总量、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显著相关。经综合分析,耕地需求增加与土地退化是导致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磴口绿洲近52a水分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磴口52年(1954-2005)逐月降水量、蒸发量及相对湿度。结果表明:60年代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均偏大,70年代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均偏小。90年代降水量偏大,蒸发量偏小而相对湿度偏大,近5年降水量偏小,蒸发量最大,相对湿度反而偏大。降水量与蒸发量均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而相对湿度则是夏秋季相近,春季最小。降水量与蒸发量夏季波动形式与年的波动形式比较相近。  相似文献   

11.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变更调查统计数据,结合历年统计年鉴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1996-2005年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与特点,定量分析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张迅速,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现象较为突出。各类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中,逐步上升的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2000-2008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此次研究旨在分析青海省2000-2008年期间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方法:采用变化过程定量分析法及驱动力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研究期间内,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和其所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比例都在增加;建制镇建设用地占用土地的面积要多于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土地的面积;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以流向工矿仓储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各相关社会经济因子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入。研究结论: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和主要驱动力为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分析及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青海高原气候变化的环境响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分析环境演变过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从4个方面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青海高原响应:①近45年来,青海高原表现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冰川冻土萎缩、湖泊水位下降和河流流量减少等环境退化事实;②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温暖湿润背景下,高原植被、湖泊、土壤、冰川及冻土的良性响应,表明高原环境的优劣与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③全新世大暖期以来,青海高原从1 000年尺度看,20世纪正处于干冷期,从100年尺度看,正处于干暖化阶段,100年尺度上的升温则将带来湿润,而10年尺度上的升温多导致干旱;在增暖初期,由于降水变化滞后于温度变化,所以青海高原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大幅增温以后,预计未来降水量增加的可能性很大;④近20余年,高原迅速增温将导致蒸发量增加,可抵消甚至超过降水增加的作用,造成气候干暖化,在达到稳定的暖湿阶段前气温和降水出现大幅度频繁的波动,将带来严重的旱、涝等灾害,20世纪可能就处于稳定暖湿阶段前的剧烈波动与多灾阶段。  相似文献   

14.
青海高原北接蒙新荒漠、南邻西南山地、东连黄土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低温、强风、空气稀薄、光辐射强、地势险峻、冬季严寒、夏季凉爽为其自然特征。受东南季风尾闾的影响,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植被分布呈东西走向,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温性草原——荒漠,显示出明显的东西向演替现象。受其影响,有蹄类动物的分布亦呈现相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LUO Jing 《干旱区科学》2022,14(4):411-425
Land use/land cover (LUL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and achieving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ata of LULC types (cropland, forest land, grassland, built-up land, and unused land) from 1990 to 2015, we analysed the intensity and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Nyang Qu River, and Lhasa River (YNL) region,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China, using intensity analysis method, cross-linking table method,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UCC in the YNL region was nonstationary from 1990 to 2015, showing a change pattern with fast-slow-fast and U-shaped. Built-up land showed a steady increase pattern, while cropland showed a steady decrease pattern. The gain of built-up land mainly came from the loss of cropland. The transition pattern of LUCC in the YNL region was relatively single and stable during 1990-2015. The transition pattern from cropland and forest land to built-up land was a systematic change process of tendency and the transition pattern from grassland and unused land to cropland was a systematic change process of avoidance.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LUCC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ect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NL region. This study reveals 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land resource system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16.
近16年来新疆耕地与人口变化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0~200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耕地与人口相关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16年来新疆的耕地变化过程、地域分异特征、耕地与人口相关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耕地与乡村人口相关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近16年来新疆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趋势,但增加速度缓慢,不同时段耕地年均递增率呈现高-低-高-低模式,耕地变化地域差异特征明显;利用2006年耕地与对应的乡村人口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耕地面积与乡村人口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990~2006年新疆耕地面积与乡村人口之间的相关性呈正相关,并达到了0.01水平的显著性,且不同地区乡村人口数与耕地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不同时期差别较大;1990~2006年期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0.0874hm2,年均递减率为1.46%,而劳耕密度呈现增长趋势,净增加0.1926人/hm2,年递增率为0.2754%,在不同时段人均耕地面积及劳耕密度的变化幅度及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7.
As an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forest land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security.However,variations of forest land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ern China(AENC)have attracted little attention.Taking the AENC 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remote-sensing images from 2000,2010 to 2020,we explor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forest land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using the land-use transfer matrix,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patial error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2000 to 2020,the total area of forest land in the AENC increased from 75,547.52 to 77,359.96 km2 and the changes were dominated by the transformations among forest land,grassland and cropland,which occurred mainly in areas with the elevation of 500-2000 m and slope of 15°-25°.There was obvious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forest land in the AENC from 2000 to 2020,with hot spots of forest land gathered in the southern marginal areas of the Yanshan Mountains and the low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The sub-hot spots around hot spots moved southward,the sub-cold spots spread to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the cold spots disappeared.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forest land resulted from the interaction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ocioeconomic and policy factors from 2000 to 2020.The variables of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slope,terrain relief,ecological conversion program and afforestation policy for barren mountains affect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forest land positively,while those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slope and road network density influenced it negatively.  相似文献   

18.
博斯腾湖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RS和GIS技术,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应用1990年Landsat TM、2000年Landsat ETM+和2010年的ALOS/AVNIR-2遥感影像,结合博斯腾湖湿地的区域特点,提取博斯腾湖湿地生态景观格局信息,并选取12种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指数,对博斯腾湖湿地20年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湿地面积在研究时段内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90-2000年间湿地总面积增加351.8km2,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增加34.93km2,自然湿地增加316.87km2;2000-2010年间湿地总面积减少277.34km2,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减少28.36km2,自然湿地面积减少248.98km2。从景观整体来看,均匀度指数较低,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景观被湖泊,潮间沼泽和光滩沼泽这三个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所控制。  相似文献   

19.
青海高原近44年来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其特征   总被引:31,自引:14,他引:17  
利用青海省26个代表站1961-2004年逐月气温、降水量资料,给出了加权平均的气温、降水量标准序列,分析了青海近44年来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候存在着变暖的总趋势,年平均增温率为0.36 ℃/10 a,气候明显变暖的地区主要在北部,气候变暖主要是夜间气温明显上升所致,变暖的季节主要是冬季,青海高原气温变化的位相超前于全国气温的变化;青海高原降水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不一致,高原降水日数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