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雪梅  张庆 《干旱区研究》2019,36(4):997-1004
在天津市2000-2016年碳排放测算的基础上,运用LMDI模型分析天津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和能源强度对天津市碳排放影响较大,二者对碳排放影响分别表现为促进和抑制作用;通过将经济变量分为高、中、低3种情景,减排变量分为中减排和强减排2种情景,组合得到高增长强减排、中增长强减排等6种发展情景。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预测6种组合情景下天津市碳排放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中增长强减排情景模式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较其余几种模式碳排放峰值及其年份均有优化,是天津市最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LMDI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区域节能减排政策的科学制定,并对中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基于扩展的Kaya模型和LMDI分解法定量分析了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五个因素对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拉动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变动也对碳排放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作用强度不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抑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文中对制约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延伸性讨论,认为中国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抑制因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而引致的碳排放过快增长,并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能源消费两个层面,提出了抑制碳排放不合理增长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天津市经济的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攀升,城市交通系统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中基于LEAP模型设立了基准情景、规划情景和限制情景3种情景,预测不同情景下天津市城市交通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限制情景下2020年天津市交通能源消费量比基准情景减少52.9%,比规划情景减少35.3%,碳排放量比基准情景减少59.1%,比规划情景减少41.2%,其中机动车尾号限行和小客车限购的碳减排潜力较大。根据研究结果,文中对天津市实施低碳交通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合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整理新疆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对新疆2000—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天山东坡碳排放强度较高,准噶尔北缘、天山北坡和昆仑山北坡则相对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3)在全球变暖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入手,建立差异化的能源结构调整策略,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网络,促进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6.
在估算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各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空间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而随距离增加不断衰减.2)LISA分析显示,多数省域碳排放在局部空间上存在”俱乐部”现象,即形成HH型和LL型集聚,各省域碳排放类型在时空演进上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3)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对省域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正向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并未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提高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综合分析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变化对甘肃省1995-2009年各部门终端能源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是甘肃省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各产业部门中,工业的快速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拉动者,其次是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农业。人口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碳排放增长的次要拉动者。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强度下降和能源结构变化。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宋梅  时佳 《干旱区研究》2014,31(1):188-191
由于二氧化碳有较长的寿命年限及超高排放量,已成为温室效应的标志性气体。依据IPCC(2006)自上而下一阶估算的参考方法,计算得出新疆2003-2011年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结果表明:该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迅速增长,主要表现为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增长,且排放量较高的重点行业主要以化工、电力、钢铁、水泥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结合新疆能源、经济及环境现状,提出了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碳交易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一系列促进新疆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ImPACT等式,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牧区为例,对人类活动草原环境压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85~2020年,经济每增长1%,会引起草原环境压力相应地发生15.79%的变化,其中人口(P)和人均GDP(A)的增长对草原环境压力产生正效应,而草原资源利用效率(T)的提高和畜产品使用强度(C)的降低有利于抑制环境压力的上升;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草原环境的压力不同,且整体呈现出"U"型曲线,并不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观点;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了草原环境压力,但要切实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然要动用当地另一重要资源即社会资源。利用ImPACTS等式测算得到,若考虑社会资源,则经济每增长1%,对草原环境的压力相应发生6.2%的变化,较不动用社会资源时下降了9.6%,社会资源的动用极大地减轻了草原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0.
以199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有关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因素、能源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五大因素除直接影响能源消费外,还通过其它因素间接地影响最终能源消费量;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仅直接消耗能源,其它因素也主要通过这两项因素间接地影响最终能源消费量,而且人口因素的作用要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直接降低最终的能源消费量,其它因素也主要通过这两项因素间接地降低最终的能源消费量,其中能源效率的提高比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能有效的降低能源消费量。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甘肃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所得的37个土壤类型、281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和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以及1:300万甘肃省纸质土壤图,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了甘肃省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并借助M ap-G IS软件分析了土壤碳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39.87×108t,占全国储量的4.47%;其中有机碳储量占前5位的土壤类型为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褐土、灰褐土、亚高山草原土,五者之和占全省总储量的39.67%;另外,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土壤平均碳密度为17.62kg.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0kg.m-2;泥炭土的有机碳密度最大,高达208.53kg.m-2;粗骨土的碳密度含量最低,为0.73kg.m-2,全省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0~15kg.m-2范围内变动。  相似文献   

12.
采用IPCC法计算了中国、印度、美国、德国2001-2009年的化石能源碳排放额度。研究表明:(1)研究时段内中国和印度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大幅增长,美国趋于稳定,德国下降趋势明显;(2)2009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为1.59tC/人,虽高于印度的0.42tC/cap,但远低于德国的3.61tC/cap,更低于美国的5.93tC/cap。(3)中、印、美、德四国中,德国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最优,美国次之,印度第三,中国最差,主要表现为煤炭消费比重大,天然气比重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长趋势在短期内难以逆转。据此提出了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经济发展产生的能源承载压力和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中利用近几年甘肃省GDP、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统计数据,分析了甘肃省资源型经济增长因素、能源承载压力及环境污染排放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在甘肃省采取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后,万元产值能耗和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没有随经济发展出现同比增长,证明甘肃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控制污染物排放,营造甘肃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局面还需积极地采取污染防治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先基于层次分析法理论,遵循科学性、可度量性及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以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目标层,以气候、水环境、植被、土壤及污染负荷为要素层的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然后选取1980-2008年相关数据,计算各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并对甘肃省各环境要素的动态演进路径和总指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论显示...  相似文献   

15.
甘肃沙尘暴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肃省资料年代较长的75个地面气象站1960~2006年历年逐日沙尘暴资料,采用相关和小波分析方法,对沙尘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各季沙尘暴日数近47 a总体呈减少趋势,小波分析显现出各季沙尘暴日数都存在6 a和9 a准周期变化振荡,也分析了沙尘暴对甘肃农业生产的影响,对沙尘暴的监测预警和防御对策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气候变化条件下甘肃省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特征,选用1951-2015年甘肃省33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计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同时结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复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对甘肃省65 a来干旱时空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趋势方面,甘肃省干旱情势为由干变湿再变干,近年干旱趋势逐渐加重;四季均呈现由干变湿然后变干的趋势,近年春季变干趋势显著;干旱强度在全省范围内主要为轻旱和中旱等级,并表现为局域性轻旱和全域性中旱。在周期性变化方面,甘肃省的干旱时间周期性强弱依次为39、13、7、22 a尺度,但不同时间尺度表现出了不同的干湿震荡规律。在空间格局方面,甘肃省整体上呈西北部干旱缓解、东南部干旱加剧的趋势;春季干旱加剧最明显,冬季次之,夏季和秋季干湿状况基本相似。按照干旱区域敏感性强弱可将甘肃省分为东南地区东部(Ⅰ区)、西北地区(Ⅱ区)、中部地区(Ⅲ区)和东南地区西部(Ⅳ区),其中Ⅲ区呈干旱缓解趋势,其他地区基本呈干旱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