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最新验收的168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所在的133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量化模型探究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示范区创建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强度明显增强,旅游经济协同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单一“极核”向“多中心、多群落”的演变态势。2)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突破空间邻近性限制,受旅游产业基础、目的地供给、客源市场和旅游通道四维要素驱动,各因素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3)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可达性促进其资源生产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增进其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构成其服务支撑力,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政策形成其社会经济支持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空间可达性识别区域县级医疗资源不足的居民点,对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具有指导意义。首先从交通网络和土地类型获得网格最小通行时间计算网格到县医院最小时间成本,再用2SFCA计算网格到县医院可达性,最后依相对贫困的定义识别缺医县和镇。以宁蒙沿黄地带为例,研究发现:1)区县平均可达性差异大,且高低区县空间邻近;2)对县医院服务区内网格可达性均值和高低分布而言,乌审旗和乌拉特中旗可达性均值低且分布不均,鄂托克前旗和灵武均值低且分布较不均,磴口等17县市均值低但分布均匀,杭锦旗、鄂托克旗和达罕旗均值高但分布不均;3)初步识别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等70个典型低可达性人口集聚的缺医镇。结论:将人口、交通和土地网格数据结合2SFCA计算的空间可达性,可用于识别大尺度区域缺医县和镇。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依据大量实地调查数据与文献资料,通过对陕西省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发育因素与机制的分析表明,构建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是促进陕西省社会经济全面迅速发展的关键。并提出了符合陕西省实际的区域发展战略:①选择合理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②构建多样性的开发轴线,塑造合理的中心—外围格局;③优化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加强区域内外联系。  相似文献   

4.
文中基于GIS空间分析及IDW空间差值,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86个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借助SPSS软件对二者关系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交通可达性和经济水平发展较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内陆的成渝经济区等地;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呈正相关关系,交通发展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中低等级组合中,"高高"组合的城市数量占11%,"高中"占11.5%,"高低"占14%;"中中"占6%,"中低"占46%;"低中"占0.5%,"低低"占11%。处于"中低"和"高低"水平为主,即交通可达性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占我国地级城市的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取甘肃省的国家A级旅游景点作为研究样本,基于GIS技术,运用最近邻指数、K指数、热点聚类等方法分析162个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甘肃省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所有景点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68.76 min,60%的景点可达性在1h以内;可达性在全省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模型对京津冀地区2006-2013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时间序列上,2006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市际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随时间演进,市际间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均呈现缩小的趋势.2)空间格局上,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呈现出由低水平不均衡格局向高水平均衡格局演进的趋势;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随时间演变,外围地区与中心基本公共服务梯度差异逐渐缩小;全局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自东北向西南衰减的梯度格局特征,与京津冀经济空间格局基本吻合.3)区域经济基础、城镇化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政策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对于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两期人口普查数据,运用ESDA方法,分析陕西省2000年至2010年人口分布变化空间格局与自然、经济、社会驱动力。将驱动力进行多元回归并进行空间栅格拟合,得出不同尺度的人口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口变化北部快南部慢,全局集聚程度提高,人口变化率局部集聚中部高北部低,人口重心北移,在人口变化趋势与植被变化的关系上多数地区人口对植被有正向影响但南部少数区县为负向;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能近似的模拟人口变化规律,人口的增长多在河谷地带与高速公路沿线,地势平坦的区域经济中心与交通便利区域。趋势拟合显示,自然因素本身并不在短时间内决定人口迁移,但受到经济拉力作用时,自然条件较差地区往往人口减少会较快。根据不同驱动因子的作用,将其按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进行分类,为后续的因子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Theil系数,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对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2001~2007年,区域差异较大,且平稳上升;2008~2010年,区域差异较小,且增速减缓。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体现在西安市与其他地市、关中与陕北陕南地区之间两个层面上。这与关中城市发展较早,具有资源、交通、经济发展优势密切相关。2008年后,由于政策的支持和交通的改善等原因,陕北和陕南入境旅游发展增速,使得区域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对于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内在机理,构建协调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运用ESDA方法和传统统计分析法,对1991-2011年内蒙古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东地区与蒙中和蒙西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各区域内部相对差距逐渐缩小;处于中等城市化水平的区域逐渐增多.为促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应加大对东部地区政策倾斜,同时东部地区应该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大东北经济区.  相似文献   

10.
陕西十地市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严格区分业绩指标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收集2004年、2007年及2010年陕西10个地市客流总量和旅游收入数据,从业绩指标出发分析了陕西省各地市旅游业发展的时空差异。并将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可达性及人均GDP看成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据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旅游业绩与资源丰度、交通客运量及人均GDP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西安一市独大,地区差异显著;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延安、榆林虽然人均GDP最高,但过重能源化工开发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区位熵的含义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以其为测算工具,选取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时间断面的入境旅游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其成因。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为: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变过程,从东至西一直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地带性差异。目前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吸引度、社会经济水平、商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航空旅客吞吐量、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而客运量和吞吐量、区域城市的等级体系首位比等因素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1978-2008年18个县市的人均GDP数据为基础,以县市为基本单元,采用ESDA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与GIS技术结合,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经济空间关联类型、动态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0年来天北经济带经济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总体呈现空间正相关特征,且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状态。2)局部区域空间自相关特征显著,根据Local Moran's I所表征的空间意义分类,将各县市的经济发展分为集聚区(高-高)、萧条区(低-低)、空心区(低-高)和孤岛区(高-低),并结合区域面积变化,分析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经济集聚及演化过程特点。3)区域经济增长的近邻效应不是很明显,低-低和高-高两种类型区域面积有所减少。4)石油资源和交通条件是促进天北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集聚与演化的动力。文章最后探讨了天北经济带经济空间关联特点及演化特征对区域经济集聚扩散过程、区域政策选择、空间开发模式等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庆阳市位于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运用生态承载力、城镇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特点及趋势。采用生态弹性度、资源承载力和承载压力度、对生态承载力的演化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生态承载力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关系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为脆弱生态条件下的城镇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选取东北城市密集区15个中心城市2007-2010连续四年的铁路、公路客货运输量等相关指标,利用区位熵模型的分析方法,揭示了近年来东北城市密集区空间运输联系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东北城市密集区空间运输联系近4年来总体上呈现出小幅度增强态势,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又表现出空间运输联系增强与减弱的交替变化规律;铁路旅客运输联系、公路旅客运输联系、铁路货物运输联系均呈现出加强的态势,仅公路货物运输联系则呈现出小幅度减弱的态势;旅客运输联系呈现上升趋势,货物运输联系则呈现下降态势,但相对而言,旅客运输联系增强的趋势比货物运输联系减弱的趋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宏观经济格局的量度,已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构建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05年甘肃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SPSS为工具,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全省划分为四个经济梯度区,分析了各梯度区发展状况、空间分布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中游灰杨种群的径级结构与格局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塔里木河中游轮台县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内设置0.5hm2的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取野外资料,研究灰杨种群径级结构和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灰杨种群幼苗、幼树极度缺乏,中、大龄个体较多,其径级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壶形,属衰退型种群,其生存发展前景堪忧。灰杨种群空间格局符合聚集分布,随发育进程其空间格局由随机向聚集型转变,大树阶段聚集强度逐渐减弱。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与物种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有关,而且与物种的生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运用游客到访率、年际集中指数、动态度、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指标,对2001~2010年山西省入境和国内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部分地级市入境和国内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不大,国内游客流随时间变动的稳定性高于入境游客流;2)在地区尺度上,入境和国内游客空间分布呈现出"晋中高,晋北、晋东南、晋南低"的空间格局,入境游客有向晋中地区集中的趋势,国内游客有向其他三个地区扩散的趋势;3)在市域尺度上,入境和国内游客空间分布呈现出从"单核辐射结构"向"多核辐射结构"转变的趋势,空间分布趋于均匀,市际间差异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8.
研究高速公路是影响城市间引力度的重要交通因素。运用引力模型,在提出"引力度"概念的基础上,计算陕西省西安地区主要城市间引力度并分析了高速公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公路使城市流强度大大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引力增大。1)高速公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城市间引力度呈正相关上升趋势;2)高速公路发展对不同等级规模城市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表现为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引力度越大,对中心城市的第二产业与次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影响越大。3)高速公路开通使人口移动受交通因素影响减小,农村与城镇人口向城市集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加速了城市群的出现、发展及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元指标理论的庆阳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元指标理论,构建了庆阳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对庆阳各县(区)1990年以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8年,庆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总体上是在逐渐增强,但这种增强的主要拉动力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迅速进步,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目前部分县区...  相似文献   

20.
运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和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针对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模式应有所创新。由于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散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模式应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城镇为节点,重要旅游景区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按照"12356910"的总体布局与发展模式选择来实现空间开发格局,牵引式、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旅游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