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灵芝多糖提取--水浸提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确定灵芝多糖的提取条件,以苯酚-硫酸法作为灵芝多糖的测定方法,对浸提过程中的温度、时间以及固液比3个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灵芝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90 ℃,浸提时间2.0 h,料液比115;浸提温度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浸提固液比和浸提时间.  相似文献   

2.
竹叶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索竹叶多糖的提取条件和最佳工艺条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工艺条件,考察了水提条件下不同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固液比、浸提次数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竹叶多糖提取率因素的主次关系依次是固液比、浸提次数、时间、温度,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80℃,浸提90 min,固液比1∶25,浸提3次.比较水提法、超声波提取和微波提取3种方法对竹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浸提的提取率高于水提法和微波浸提,分别提高21.3%和23.6%.  相似文献   

3.
苜蓿芽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苜蓿芽水溶性多糖提取的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浸提时间、温度、固液比和次数单因素对苜蓿芽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时间1h、温度100℃、固液比1∶50、浸提3次,多糖提取率为6.56%。  相似文献   

4.
探讨热水浸提法提取鸡腿菇多糖的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检测液固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及提取次数对鸡腿菇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40∶1、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4h、提取次数3次,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率达到6.87%。  相似文献   

5.
对台湾百合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比较了浸提次数、浸提时间、提取温度、固液比4个因素对台湾百合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台湾百合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次数2次,浸取时间7 h,提取温度75℃,固液比1:20;影响台湾百合多糖热水浸提的主要因素是提取温度,其次是提取时间,再次是浸提次数和固液比,选择此条件提取台湾百合多糖,提取率为9.98%.  相似文献   

6.
刘悦  徐东升  臧其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50-8652
[目的]找出茶多糖的最优提取方法和对提取率的影响因子。[方法]测定采用醇沉淀法、CTAB沉淀法、微波水提法3种提取方法的提取率。研究提取时间、液固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次数4个因素对茶叶中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结果]较优的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60 min,蒸馏水与茶叶的液固比30∶1,浸提温度60-70℃,提取次数3次,茶多糖的提取率达2.120%。[结论]采用醇沉淀法提取茶多糖时效果最优,浸提时间、液固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次数均与提取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茶多糖的提取及其含量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普洱茶为研究材料,以水为溶剂,选取固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研究它们对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糖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固液比11∶5,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为1 h,浸提次数1次。  相似文献   

8.
尹艳丽  王金荣  胡元森  刘娜  王付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521-9522,9530
[目的]为更好地利用香菇、灵芝菌丝体多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液体深层发酵获得香菇、灵芝菌丝体,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香菇、灵芝菌丝体多糖最佳提取条件,并研究2种多糖复合后抗氧化活性。[结果]香菇菌丝体胞内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0,浸提时间4.0 h,浸提温度90℃,该条件下所提取多糖含量最高为10.3%;灵芝菌丝体胞内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浸提时间3.5 h,浸提温度90℃,该条件下所提取多糖含量最高为17.2%。香菇菌丝体多糖∶灵芝菌丝体多糖为1∶1的复合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最好,最高可达62.89%,比单味多糖提高50%以上。[结论]香菇、灵芝菌丝体多糖经过合适的配伍可显著提高自由基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枸杞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影响枸杞多糖提取率的因素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固液比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枸杞多糖提取工艺最佳提取方案:固液比为1︰30,提取温度为75℃,提取时间为3.0 h,在该工艺下多糖最高提取率为1.14%。  相似文献   

10.
金线莲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金线莲多糖提取方法的建立及提取条件的优化.[方法]采用水提的方法,选取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3个因素作为考察因素,以粗多糖提取率作为评价标准,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金线莲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对金线莲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且金线莲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4h、料液比1:20,此条件下金线莲粗多糖得率为28.69%.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来源和批次饲料原料营养成分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不同来源和不同批次的饲料原料,对其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化验分析,以比较不同来源和不同批次饲料原料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不同来源的豆粕间CP和总AA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17种AA中,除蛋氨酸、亮氨酸和甘氨酸差异显著外(P0.05),其它A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对不同来源棉粕而言,棉粕1的CP和总AA含量极显著高于棉粕2和棉粕3(P0.01),棉粕2和棉粕3的CP和总AA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17种AA中,除蛋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差异显著外(P0.05),其它A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来源石粉中的钙含量,最低为32.98%,最高达36.06%,相互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一来源不同批次石粉的钙含量,变化范围在34%~36%之间。不同批次之间玉米DDGS的真蛋白含量在24.53%~31.81%之间波动,粗蛋白在27.26%~29.89%之间波动;不同批次间玉米水分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波动范围在10.1%~16.3%之间。  相似文献   

12.
More is differe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3.
5种除草剂对不同品种玉米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以玉米株高和根长为指标,研究了除草威、乙草胺、玉草锄、新玉水、2甲4氯等5种除草剂对3个玉米品种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以上5种除草剂中,新玉水对玉米最安全;3个玉米品种中,以农大108的耐药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不同石榴品种及器官多酚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月季石榴(Punica granatum L.)的3个不同果色表现型(白皮、紫皮、红皮)为试材,通过Folin-Ciocalte-us比色法分别测定了其叶片、花蕾、果皮、果汁和果籽的多酚含量(FW)。结果表明:石榴的叶片、花蕾、果皮、果汁、果籽中均含有多酚,且叶片、花蕾、果皮中的多酚含量(64.90~91.35 mg/g)显著高于果汁和果籽中的多酚含量(0.93~1.43 mg/g);不同品种同一器官的多酚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叶片中白皮石榴与紫皮的多酚含量(91.57~95.78 mg/g)较高,花蕾中多酚含量较高的是白皮石榴与红皮石榴(67.90~69.25 mg/g),在果皮、果汁和果籽中白皮石榴的多酚含量均最高,分别为77.37、1.08和1.60 mg/g。石榴多酚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器官及品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天气条件下南瓜苗期的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4个南瓜品种为材料,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不同天气条件下各南瓜品种苗期的净光合速率及其影响因子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南瓜苗期无论晴天还是阴天,4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呈单峰型变化.晴天均于中午12:00达到高峰,阴天均于下午14:00达到高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最大值均是印度品种旋复;此外,无论晴天还是阴天,4个品种的胞间CO2浓度均呈"U"型变化,叶温均呈倒"U"型变化,且同一时间各品种的叶温几乎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研究糖在不同饱和蒸汽压以及4℃储藏温度条件下,对喷雾干燥法制取的双歧杆菌菌粉的保护作用。分别以含有海藻糖、山梨醇和蔗糖的脱脂乳粉为喷粉基质,在进风温度为(140±2)℃、出风温度为(80±2)℃条件下,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含有双歧杆菌的菌粉,根据不同饱和蒸汽压下菌粉活菌数的变化情况来评价3种糖对菌体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海藻糖为保护剂,11.4%饱和蒸汽压作为储藏条件对菌体的保护作用最好,其菌粉的水分含量为4.55%,喷粉后菌体的存活率为4.3%,储藏40 d后菌落下降不足一个数量级。制备的菌粉在上述条件下有良好的储藏稳定性,为高稳定性菌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不同等级和储藏时间白茶香气组分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不同等级白茶香气组分的差异,研究贮藏时间对白茶香气组分的影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提取香气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白茶样品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等级白茶中共鉴定出51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14种,占香气总量的38.60%~42.84%;醛类8种,占总量的24.26%~45.94%。其中以白牡丹香气总量最高。在5个年份白茶中共鉴定出56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醇类12种,占香气总量的20.96%~39.84%;醛类9种,占总量的11.78%~30.82%;碳氢化合物16种,占总量的3.38%~21.04%。1993年白茶中酸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年份白茶。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不同等级白茶的香气特征,明确在存放过程中白茶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为指导企业合理存储和引导消费者客观认识白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选取不同年份青砖茶和不同渥堆陈化时间的毛茶为原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年份青砖茶儿茶素及氨基酸等理化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挥发性成分组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不同渥堆时间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青砖茶在储存过程中,游离氨基酸、酯型儿茶素EGCG和ECG、非酯型儿茶素EC和C的含量均随着储存年份的增长呈现降低趋势,没食子酸GA的含量则呈现上升的趋势。青砖茶样可溶性糖、挥发性成分雪松醇的含量随着储存年份的延长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而香叶基丙酮、芳樟醇、β-紫罗兰酮和叶绿醇等显著下降。在渥堆过程中,儿茶素呈现出逐步降解趋势,与毛茶相比较12个月后儿茶素含量仅剩余8.61%。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份和类型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2005年来自福建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282个早籼、中籼和晚籼杂交稻品种的12项稻米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稻作类型12项品质性状两两间均表现正向和负向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各有3组:糙米率与精米率、垩白粒率与垩白度、胶稠度与质量指数和垩白粒率与透明度、垩白粒率与质量指数、直链淀粉含量与质量指数.不同年份和稻作类型12项品质性状两两间均表现正向和负向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各有1组:早、中型杂交稻的垩白粒率与直链淀粉含量;早、晚型杂交稻的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中、晚型杂交稻的整精米率与粒长.研究结果还表明这9组性状间的相关极明显和稳定,不因年份、稻作类型和品种的不同而有变化,可直接应用于杂交稻优质育种中.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生态地区烤烟主要致香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研究不同烤烟种植生态区与烤烟中性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关系,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H892和K326的香味物质含量和组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对烟叶中的致香成分影响较大,不同生态区总的致香物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河南、广东、湖北。不同基因型烤烟叶片间致香物质的含量差异比较大,H892的总香气成分含量远高于K3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