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近海鲐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颜尤明 《海洋渔业》1997,19(2):69-73
<正> 鲐鱼(Scobmer japonicus Houttuyn)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1978年鲐鱼产量达405万t,占世界海洋鱼类年总产量6499万t的6%以上。1981年全球Scomber属的渔获量约为240万t,仅鲐鱼一种就占176万t,相当于所有金枪鱼的产量。鲐鱼在中国的东、黄海区仅次于带鱼的产量,属于高产鱼种。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东、黄海渔业资源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是一个渔业强国,1989年以前渔业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1990年后,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实施专属经济区以及远东拟沙丁鱼等资源的急剧衰退,年渔获量逐年下降。(表一)一、日本在东、黄海的渔获量变化 1.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 20世纪50年代渔获量开始上升,年均渔获量25万t。60年代是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的鼎盛时期,由于渔业资源比较好,所以,产量不仅高而且比较稳定,年均渔获量33.5万t,1961年高达37.5万t,1969年仍维持在30万t的水平。进入70年代,由于东黄海底层主要经济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3.
《水产科技情报》1977,(10):18-22
竹荚鱼属分布于太平洋北纬40°以北和大西洋北纬50°;鲹属分布于温带水域。据最近的调查,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水域曾观察到竹荚鱼的高度集群;有人认为,在新西兰周围,包括许多鲹科鱼种在内的中上层鱼的年产量可高达100万吨。在鲹科鱼类中,竹荚鱼所占的比重最大,1975年鲬科的总渔获量为257.24万吨(见表8),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2年太平洋天皇海山渔场拖网船捕捞李氏五棘帆鱼的渔获量是近年少有的。至1992年7月已突破2万t,照这样发展下去,1992年度的渔获量将达3万t。70年代前半叶,日本底拖网协会的拖网渔船在该渔场捕捞的  相似文献   

5.
日本条斑星鲽养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条斑星鲽 (Veraspermoseri)为鲽科星鲽属大型鲽类 ,雌鱼全长可达 70cm ,体重可达 8kg(有泷真人等 ,2 0 0 0 )。条斑星鲽体色酷似松皮 ,日文名原意即松皮鱼。在日本 ,过去 ,条斑星鲽年渔获量曾达 40 0t,2 0世纪 6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中期 ,北海道浦河町年渔获量还达 5 0t左右 ,但是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 ,由于资源明显减少 ,现在基本不见渔获 ,即使在渔获量最大的北海道 ,天然个体年捕捞量估计也就数十公斤。由于稀少 ,加上肉色白嫩 ,味道鲜美 ,该鱼被列为高档鱼类 ,市场卖价高达 5 0 0 0~ 1 0 0 0 0日元 /kg。正因为如此 ,在北海道和岩…  相似文献   

6.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渔获量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00×104t左右,其中鲣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网捕获的鲣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渔船数的增加,中西太平洋的围网捕获的鲣鱼渔获量分布,从太平洋岛屿近海逐渐向太平洋热带中部海域扩展。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有向东移动的趋势,70年代在128°E附近变化,80年代在144°E左右,90年代在153°E左右,近年在158°E左右变化。而鲣鱼渔获量纬度重心位于赤道区域,70年代在2°N附近,80年代在1°30′S左右,90年代在2°50′S左右,近年在2°55′S左右变化。经纬度5°×5°单个小区范围内10年内的最高总产量则从70年代的11×104t,增加到90年代超过了69×104t。渔获量空间分布除了随着渔业发展向外海向赤道以南扩展以外,还受南方涛动(ENSO)现象的明显影响,一般来说在相邻的数年中渔获量经度中心在厄尔尼诺年比较偏东,在拉尼娜年比较偏西。  相似文献   

7.
智利外海渔场竹筴鱼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在智利 2 0 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海的渔场周年探捕调查 ,对智利竹鱼 (Trachurusmur phyi)单位努力量渔获量 (CPUE)的构成和季节变化及其资源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 ,竹鱼在智利外海分布广 ,30°~ 43°S ,78°~ 87°W海区均可形成拖网作业渔场。南半球冬季竹鱼密集分布区较偏南 (38°~43°S) ,8月密集分布区向北偏移至 35°~ 40°S,春季鱼群继续向北洄游至 30°~35°S ,并开始分散索饵 ,集群性较差 ,到翌年秋季再集群向南洄游 ,在 38°~ 43°S ,78°~ 85°W形成越冬场。CPUE以冬季最高 ,春、秋季次之 ,夏季最低。冬季以 6月份平均CPUE最高 ,达 1 5 .1 8t/h ,夏季以 3月份平均CPUE最低 ,仅 1 .1 2t/h。  相似文献   

8.
鳀鱼(Engraulis japonica)是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温带水域的一种小型中上层鱼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年渔获量50万吨左右,其中日本产20-40万吨,南朝鲜产5-17万吨。我国黄海水域历来有鳀鱼广泛分布,且为我省沿海定置网的兼捕对象,1979-1982年,全省年产量约为7000-10000吨。大连海洋渔业公司的机轮底拖网在黄海作业中。  相似文献   

9.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黄鳍金枪鱼渔获时空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沈建华  崔雪森 《海洋渔业》2006,28(2):129-135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106t左右,其中黄鳍金枪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围网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渔船数的增加,中西太平洋围网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分布,从太平洋岛屿近海逐渐向太平洋热带中部海域扩展。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有向东移动的趋势,70年代在128°E附近,到80年代在145°E左右,90年代在152°E左右,近年在155°E左右。而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纬度重心位于赤道区域,70年代在3°30′N附近,80年代在0°30′N左右,90年代在0°40′S左右,近年在1°20′S左右。经纬度5°×5°小区范围内10年内的最高总产量则从70年代的8×104t,增加到90年代超过20×104t。渔获量空间分布除了随着渔业发展向外海扩展以外,还受到被称为南方涛动的ENSO现象的明显影响,一般来说渔获量经度中心在厄尔尼诺年比较偏东,在拉尼娜年比较偏西,渔获量纬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或次年比较偏南,在拉尼娜次年比较偏北。此外,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经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变化比较大,渔获量纬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或次年变化比较大。  相似文献   

10.
1988年英国海洋渔业产量为74.1万t,比1987年(79万t)下降6%,其中底层鱼类渔获量(36.1万t)和中上层鱼类渔获量(28.4万t)各下降5%;贝类渔获量(9.6万t)下降14%。1988年苏格兰的渔获量(55.5万t)下降3%;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渔获量(16.4万t)下降16%;但北爱尔兰的渔获量(2.2万t)上升8%。  相似文献   

11.
白姑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雅竹  钱世勤 《海洋渔业》1989,11(4):158-162
<正> 前言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属暖水性底层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日本海,是我国机轮拖网的兼捕对象.50年代末期,白姑鱼的年产量仅100~200吨,占机轮拖网海洋捕捞总产量的0.02%左右;近年来白姑鱼的年产量却上升  相似文献   

12.
国际渔业     
<正>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表的2010年世界渔获量预测中指出,至2010年世界总渔获量,悲观的估计为10700万t,乐观的推测为14400万t,而预测总渔获量增加的部分则来自养殖业。到2010年,最大养殖产量可达3900万t,最低则为2700万t。 就捕捞业和养殖业预测产量而言,捕捞业悲观的估计为8570万t,乐观的看法为10500万t;养殖业悲观的估计为2700万t,乐观的推估为3900万t。 就食用和非食用鱼类产量而言,食用鱼类最高为11400万t,最低为7400万t,而非食用鱼类最高3300万t,最低3000万t。 粮农组织认为,若今后滥捕情况未能得到控制或改善,则悲观的估计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但若能对资源予以合理适当的管理,渔获量可望在现有基础上增长500~1000万t。  相似文献   

13.
总渔获量全世界渔获量,1960年3,950万吨,1985年增至8,400万吨,1972年首次剧降,由于智利、秘鲁鳀鱼剧减,世界总渔获量6,160万吨,中上层鱼类的渔获量,从1960年1,290万吨增为1984年的3,200万吨(同期底层鱼类从860万吨增至1,890万吨),在世界总渔获量中所占比率,以70年代中期的28%为最高,  相似文献   

14.
陈必哲 《海洋渔业》1996,18(1):20-24
鳓鱼Ilisha elongata(Bennett)为福建省重要经济鱼类,年产量曾达4000~5000吨。厦门近海鳓鱼产卵场是福建鳓鱼主要产卵场之一,厦门鳓鱼生殖群体历来是闽南地区近海延绳钓、流刺网的捕捞对象,也是机围、拖网作业的兼捕对象之一。50~60年代鳓鱼资源鼎盛时期,每年汛产量可达150~200吨,  相似文献   

15.
黄海和东海小黄鱼(Pseudosciaena manchurica)的年龄和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小黄鱼(Pseudosciaena manchurica)是最重要的底层鱼类之一。平均年产量大约在30000~40000吨。在(南)朝鲜大部分是由丹麦式围网、拖网、长袋张网和流网渔业捕捞。根据渔获量统计,此鱼广泛分布于东海和黄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以西底拖网渔业,是以长崎以西东经128&#176;30′以西的东、黄海为渔场从事底拖网(对拖)作业捕捞底层鱼的渔业,该渔业需要农林水产大臣批准才能作业的大臣许可渔业,表明其在日本渔业中的重要位置。在上世纪60年代时,是以西底拖网渔业的鼎盛时期,许可作业船数为780艘,经营企业近70家,最高年产量为37万t。但进入70年代后,随着东、黄底鱼资源的衰退,日、中、韩底拖网渔船在渔场上竞争的激烈,  相似文献   

17.
陈思行 《海洋渔业》1986,8(3):141-144
<正> 世界渔获量变动概况据最新出版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统计年鉴》第54卷报道,1982年世界总渔获量为7,677万吨,较1981年的7,505万吨增加172万吨(+2%),创造了新记录。世界总渔获量自70年以来,除1972年、1975年和1977年外,每年略有增产。1970年以后的12年中,共增产670万吨,年增长率平均为1%强。1972~1977年期间,年产量曾达到1,000万吨的秘鲁,由于鳀鱼锐减以及沿海国家先后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影响到日本、苏联等  相似文献   

18.
水产文摘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1989年全世界总渔获量接近一亿吨。近几年渔获量一直上升,根据FAO报道,1988年渔获量达9650万吨,比1987年多出350吨;1989年总数高达9650万吨;比1985年~1987年之平均数多10%。其中渔获量成就量大者发生在中国,达1400万吨,中国继日本和苏联之后,将有可能在未来变成世界产量最大之国家。  相似文献   

19.
外刊信息     
<正> 1997年世界渔获量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统计数字,世界渔获量持续增长的势头于1997年中止。 1997年临时统计数字表明,捕捞渔业的产量从9460万t略降至9370万t,使之成为自1991年以来第一年出现无增长局面。 然而,水产养殖产量则进一步增长从2640万t增至2830万t,保证了渔业总产量继续呈增长势头,即从1.21亿t上升至1.22亿t。  相似文献   

20.
渔业动态     
《现代渔业信息》2003,18(12):39-42
全球海洋渔业综述 海洋渔业经过50年特别迅猛的地理扩展和技术进步以及年渔获量的几倍增长之后,现正处于十字路口 全球海洋捕捞渔业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1900万t增加到80年代中期约8000万t,此后在8500万t上下波动,到了90年代,海洋渔获量的年增加率降到几乎为零。这表明,世界海洋在现行的捕捞体制下已达到其最大产量。 由于海洋捕捞产量停滞,来自这一渔业的人均鱼供应量可能大幅度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