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东 《种业导刊》2014,(3):17-17
<正>1夏花生的生育特点夏花生生育期间雨热同季,生长发育迅速,各生育阶段相应缩短,具有"三短一快"的生育特点,即苗期短、有效花期短、饱果成熟期短和生长发育快。2夏花生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2.1选用优良品种夏花生主推品种宜选用远杂9102,搭配种植豫花15、郑花农7号、远杂9307等品种,并注意选择粒大饱满贮存良好的健全种子,确保苗全苗壮,打好丰产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夏直播花生生育动态及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麦田夏直播地膜覆盖花生7 500kg/hm2产量水平下植株的生育动态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夏直播花生营养生长出现在结荚期之前,植株的主茎、侧枝、叶龄和分枝数的净增长速率均在出苗后30~40d达到高峰,出苗后70~80d基本不再增加。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均在结荚中期(出苗后60~70d)达到高峰;叶片SOD、POD和CAT 3种抗衰老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高峰期出现在结荚中期。MDA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结荚中期开始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夏直播花生7 500kg/hm2的生育指标。  相似文献   

3.
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探讨麦后夏直播花生的适宜栽培方式及其作用效果,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依据。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可矮化株高,主茎高度较地膜覆盖的减少15.7%,防止徒长和倒伏;促进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开花数、有效果针数;促进荚果发育,单株结果数较其他处理增加0.8~2.0个,公斤果数减少23.8~66.5个;显著增加干物质向荚果中分配的比例,经济系数提高0.08~0.17,荚果产量提高5.5%~29.2%。地膜覆盖的植株生育状况和产量优于露地栽培的,秸秆还田的优于不还田的。研究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是取得夏直播花生高产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鲁西地区麦后夏直播花生的可行性,利用聊城市1981—2014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及麦后夏直播花生、冬小麦生长发育资料,分析麦后夏直播花生生育期间积温变化对夏花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和有效花终止期的影响;冬小麦生育期间所需积温与相应时段积温吻合情况。结果表明:(1)聊城市1981—2014年麦后夏直播花生生长期间(6月15日—10月5日,下同)≥15℃积温有升高的趋势,1981—2014年的34年或者2011—2014年的近4年,麦后夏直播花生生长期间≥15℃积温分别为2678.7℃和2681.4℃,亦均高于正常成熟要求的积温低限2600℃;1981—2014年花生饱果成熟后期(9月20日至9月30日)≥15℃积温有升高的趋势。特别是2001—2014年间比1981—2014年间≥15℃积温的平均值高3.3℃,11天的日平均气温高出0.3℃;利用10℃有效积温计算麦后夏直播花生可形成饱果的有效花终止期为7月30日,为适时化控,减少无效花、果数量,降低株高,防止倒伏,提高饱果率提供了依据。(2)利用冬小麦冬前壮苗标准,推算出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5日前后;聊城市1981—2014年期间10月5日至6月13日≥0℃平均积温为2335.71℃,完全能满足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2100~2400℃积温要求。综上,聊城市的积温条件完全能够满足花生-小麦一年两作对温度的要求,发展麦后夏直播花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秋玉米栽培是实现多元化熟制重要途径。生育特点为营养体小,单株生产力较低,生育期比春玉米短20d,比夏玉米短7d。但前期生长发育快,抽雄后灌浆成熟慢,虽“慢--快--慢”速率变化。要获得秋玉米优质高说,栽培选用早中熟紧凑型抗病良种,7月15日前播种,确保9月10日前抽雄,收获密度5000株/667m^2,采用“促--促--促”施肥,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推迟带秆收获。  相似文献   

6.
麦套夏花生的生育特点分析李向东,万勇善,张高英,吴爱荣(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扩大小麦花生两熟制是花生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粮油争地矛盾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套夏花生发展迅速,在大面积生产上每亩已突破300公斤的产量。山东农业大学19...  相似文献   

7.
豫东地区花生麦后贴茬夏直播高产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豫花 7号等中早熟大果大粒型花生品种的推广应用 ,豫东地区大果花生主产区花生种植方式由春播、麦垄套播向麦后贴茬夏直播的转变 ,为夏花生的优质高产开辟了新的途径。试验表明 ,豫花 7号麦后贴茬夏直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能协调进行 ,前期茎叶生长迅速 ,花期集中 ,中后期能保持较大的叶面积 ,荚果膨大快 ,饱果率高 ,能正常成熟 ,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通过进行小麦秸秆还田对麦茬花生影响的分析试验,探讨了小麦秸秆还田对麦茬花生各项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日照市夏直播花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夏直播花生面积逐年扩大.但适合夏直播种植的花生品种匮乏,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花生品种生育期普遍较长,在夏直播的情况下,饱果率低,籽仁饱满度差,商品性降低,已不能满足生产的发展及市场的需要.因此,培育高产、早熟、优质的大果花生品种,对于促进花生生产的发展及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豫花7号等中早熟大果大粒型花生夏直播试验表明,豫花7与夏直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进行,前期茎叶生长迅速,花期集中,中后期能保持较大的叶面积,英果膨大快,饱果率高,能正常成熟,获得高产。夏直播花生优质高产的关键措施是抢时早播,合理密植。适宜播期是6月8日前贴茬播种,适宜密度150000-165000穴/hm^2,每穴2粒。前期及早中耕灰茬,除草,以促为主,封垄有后控旺长,后期养根护叶防衰,彻底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1.
花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花生病害 1.1青枯病 又叫“青症”、“死苗”、“花生瘟”等,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细菌性病害。为害花生的维管束,在短期内能使大量植株迅速枯死。花生青枯病从苗期至收获的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一般多在开花前后开始发病,盛花期为发病盛期。  相似文献   

12.
麦套夏花生千斤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夏花生,扩大小麦、花生两熟制是提高两熟单产特别是花生单产的关键。我们承担由山东省科委下达的“麦油两熟双500公斤高产栽培技术和生育特点研究”课题,经专家测产验收,滕州市基点103.4亩麦行套种夏花生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518.16公斤,百亩规模单产首次突破千斤大关,创麦套夏花生高产国内新纪录。  相似文献   

13.
正临沭花生因"荚果网纹清晰,果形大而均匀""质地香脆,有甜味,口感好"等特点于2011年12月被确认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常年种植45万亩以上。随着近几年大多数耕地复种指数由两年三熟变为一年两熟,小麦与花生的轮作模式不断扩大,麦茬花生夏直播面积呈增长趋势,临沭花生夏直播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得以推广、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4.
豫花9327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针对河南省夏直播花生的发展而选育的优质高产特早熟抗病花生新品种,2000~2002年分别参加了河南省夏直播花生区域试验和生产试  相似文献   

15.
配置方式与密度对夏直播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个中早熟大花生品种,研究了5种配置方式与密度对夏直播花生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方式与密度对夏直播花生产量影响很大,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单株结果数量。生产上,实收株数以掌握在24万~28万株/hm~2,采用宽垄密植或窄垄稀植配置方式和单粒精播技术有利于夏直播花生高产。  相似文献   

16.
1 试验示范的目的  为使复茬种植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笔者通过实践 ,认定种植夏花生效益较高 :一是大蒜底肥上的足 ,可行成一个较好的前茬。二是大蒜较小麦收获期早 ,为下茬花生的丰收创造了一个较大的空间。三是花生在市场销量前景好 ,价格高。因此 ,确立“大蒜 花生”高  相似文献   

17.
豫花9327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针对河南省夏直播花生的发展而选育的优质高产特早熟抗病花生新品种,2000~2002年分别参加了河南省夏直播花生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在试验中表现突出,比对照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居试验第1位,200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3种生育类型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下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拔节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为直播>机插>手栽,抽穗期和成熟期为手栽>机插>直播,手栽成熟期总吸氮量较机插和直播分别高11.68%和39.03%,机插较直播高24.49%;氮素吸收速率,拔节前为直播>机插>手栽,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为手栽>机插>直播,手栽和机插拔节至抽穗期的吸收速率最大,直播中熟中粳拔节至抽穗期最大,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粳拔节前最大;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为手栽>机插>直播,不同种植方式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氮素吸收利用率,手栽、机插、直播分别为44.49%、39.00%、31.41%,且手栽和机插为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直播为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同一生育类型常规粳稻大于杂交粳稻;百千克籽粒需氮量,手栽、机插、直播分别为1.959 (1.900~2.009) kg、1.842 (1.681~1.914) kg、1.638 (1.540~1.721) kg,常规粳稻手栽与机插间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直播,杂交粳稻不同种植方式间差异均显著,直播稻为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手栽和机插在不同生育类型品种间没有明显变化规律。科学选择种植方式并配套适宜的品种类型对实现水稻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依据2013—2015年度河南省夏直播花生区域和生产试验品质和产量结果,详细介绍了花生新品种豫花47号的特征特性,同时应用GGE双标图方法进行高产和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豫花47号是早熟、高油、高产稳产的优质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山东省平度市花生科研开发中心求助于小麦育种家,直接引进早熟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系,经5年试种观察,严格去杂、去劣,逐步纯化成“高优03”。该品种表现抗旱耐寒、早熟、高产、优质的特性,适宜在我国冬麦区种植,尤其适宜晚播麦田种植,是实现小麦、夏直播花生(或其他作物)一年两熟双高产的理想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