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结合认知诗学和诗学理论,从隐喻映射角度对诗歌意象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通过纪伯伦(Kahlil Gibran)和华兹华斯(Wil iam Wordsworth)的一些诗歌来具体分析诗歌隐喻和映射,并结合诗学的分析方式对诗歌中概念隐喻和意象隐喻性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诗歌305首,包括了从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它产生的区域范围很广,北跨黄河,南到江汉流域。至今已有2500至3000年的历史。 《诗经》中的蚕歌,应是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蚕歌。有直接或间接描写蚕、桑、丝、绸等诗歌共计达49篇之多,约占整部《诗经》的六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美国现代诗人中一个坚持传统诗歌艺术创作的诗人,他的诗歌《雪夜林边小驻》极富美感。在韵律的构成及开头和结尾的方式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理解弗罗斯特的诗歌特点可以更好地体会其诗歌传递出的美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南朝时期,诗歌摆脱了伦理和玄学的束缚,描写日常生活,表达世俗情感,具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这种现象的形成,决定于诗歌雅俗交替以及诗乐分合的嬗变规律,而由思想、文化、艺术等构成的南朝特定的人文环境则是其中的催化剂。当然,文人素质的弱化也是成因之一。对南朝诗歌风格中的世俗精神应予以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丰富的意蕴、优美的意境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古典诗歌试题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典诗歌的鉴赏是对学生语文鉴赏能力的最高要求。山东卷的命题设置不仅符合大纲要求,而且也符合地方考情。本文主要是从考查内容、作家作品的选取及题材的选择对山东卷古典诗歌做一个纵向的分析,总结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简单地将1935年之后卞之琳诗歌划为“现代”时期是草率的,简单地将“新月”终结在1933年也是欠妥当的。就19301934年的卞之琳诗歌而言,体现出明显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不能对“新月”和“现代”进行简单断代。也许简单的划分有利于增加研究的明晰度,甚至简化研究难度,但是也会遮蔽一些更为复杂的需要辨析的诗歌特质。而这些诗歌特质正好是研究卞之琳创作嬗变的关键性因素。事实上,“新月”和“现代”几乎是同时滥觞的,而且同时获得发展,并在相互渗透中逐步融为一体。而卞之琳正是在“新月”与“现代”之间完成了艺术的积累与沉潜,为1935年的全面辉煌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7.
论唐人宫怨诗的意象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王国维先生提出“境界说”后,“意境”成为评论中国诗歌艺术的重要美学范畴。随后,作为诗歌意境的具体构成单位,“意象”概念也被引入美学范畴,成为分折揭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规律的另一把钥匙。本文就是想借助这把钥匙,打开唐人宫怨诗艺术构造的城门,去浏览宫怨诗以悲愁幽寂为抒情基调的意象系列  相似文献   

8.
《吴越春秋》中保留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产生于汉代或汉代以前,对研究唐诗鼎盛以前的诗歌发展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对其来源的考证,这些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引用前人的诗歌、改用前人的诗歌、自己创作的诗歌。总览这些诗歌,可以从中了解诗歌从先秦到汉代发展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草原》2012,(11):67-67
正由黑龙江诗人姜红伟个人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民办诗歌纪念馆——"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开馆。该馆集收藏、展览、研究八十年代诗歌黄金时代历史于一体,其宗旨是:传播诗歌作品,交流诗歌艺术,研究诗学诗史。业务范围是:收藏八十年代诗歌各种资料;展览八十年代诗歌各种  相似文献   

10.
杜光庭创作的咏道诗,意象鲜明、想象丰富、笔调夸张,将道意融人景色描写之中,营造出优美的神仙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其诗以富有图像感的宝塔诗形式彰显作品奇巧的结构与建筑美,并且语言直白浅显、自然晓畅,也不乏精致华丽,呈现诗歌的文辞之美,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时期,此时作为“九叶诗派”主要成员的穆旦,一方面用诗歌表达着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矛盾冲突时的愤怒、痛苦,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他对充斥着战争、饥饿、灾难和死亡的社会现实的敏锐感受。在《赞美》中,年青的诗人关注着这场残酷的战争,忧虑着我们民族的命运,以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歌颂了缔造我们这个悠久民族的劳动者,表达出作者在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诗歌在艺术上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密集铺排的意象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同时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现代技巧。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女性诗歌写作之翼“一再沉降”,紧贴着此岸世界行而下的世事万物与世俗生活,又能向着彼岸世界的理想与梦想抽身而出;既俯首委身于消费时代的物质文化,又君临超度在主体意识渐趋成熟的精神王国;不仅表现出女诗人对物品、物事、物象、物态的高度敏感和兴致,而且表现出她们向着物质与精神同构、鱼与熊掌兼得、玫瑰与诗心共赴的自信与努力,使女性诗歌在抒写女性经验、张扬主体意识、澄明人性本真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富有活力的写作策略和艺术表现力——物性抒写,映现出女性诗歌以其特有的艺术张力呼应并推动着消费文化,显示出一种新的女性诗歌写作场域的拓展和审美向度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湖畔诗派是在吴越地域的文化氛围中成立的一个文学流派。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入手去论述湖畔诗人的诗歌中具有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民俗风情以及乡土田园文化情结等因素,进而探讨湖畔诗派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形成的文化内因,从而给予湖畔涛派一个新的阐释空间,让湖畔诗歌进一步受到重视和激发研究者的学术兴趣。  相似文献   

14.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的诗学理论,它要求诗歌创作抒发诗人的性情,并通过“比兴”表现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杜甫更强调诗人的内在复杂情感与外在景物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杜甫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兴寄”说.即在注重诗歌社会价值的同时,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秋兴八首》正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代表之作。杜甫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推动了唐代“兴寄”诗歌理论从强调“比兴”、美刺向注重“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的转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歌是文学领域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意象是诗歌重要的审美单元。本文分析了诗歌意象的重要作用,对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从情感的角度进行概括分析。结合教材中的选文,阐述了意象解读的基本方法。以意象解读为切入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诗的初创期,鲁迅创作的新诗明显呈现出一种结构的叙述模式,并隐藏着一个观照、审视与评判的叙述者,由此体现出鲁迅新诗体式的特别与奇异,说明鲁迅开始创作新诗就孕育着诗歌的文体可能性和诗歌创作的文体自觉性。这在打破旧体诗的基础上是一个崭新的诗歌文体的构建,具有始创与开拓性意义,对我们今天的诗体创新无疑是有启发和参照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以杜甫在陷贼及为官时期(公元756年-公元759年)的作品为代表,杜甫的诗歌因其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独特的风景。“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这是杜诗所独有的,本文着重从杜诗的收蓄与崇高两方面,对杜甫诗歌风格的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为世人所喜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对象。特别是在唐代,诗人们写下了数量众多、美不胜收的咏牡丹诗,这些诗歌或直接赞美牡丹的形色之美;或描述了当时社会有关牡丹的习俗与风尚;或借牡丹抒怀,表达诗人们的思想情感;或通过牡丹反映出阶级差别,谴责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唐代牡丹诗歌入手,结合唐代的习俗及风尚.探讨富有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情结及意蕴。  相似文献   

19.
朱子眉  胡福良 《蜜蜂杂志》2023,(2):33-36+38
原始社会,人类生存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蜜蜂的攻击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在早期文献中,蜜蜂所表寓意常带有贬义色彩。而随着后世对蜜蜂观察认识的深入和养蜂业的逐步兴起,传世诗歌中蜜蜂的文学形象日渐立体多元。到了唐代,蜜蜂意象的隐喻与指涉意义在诗歌层面得到更为丰富的延展与演变。试图以唐代蜜蜂符号化构建和文本内涵为切入点,为蜜蜂诗学寓意的相关剖析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诗歌辅助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并对在辅助教学中诗歌的选择以及实际运用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一些实际操作的实例,进一步论证了诗歌辅助英语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