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五味子及其提取物被广泛应用于畜牧生产上,通过介绍五味子及其提取物对鸡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五味子及其提取物在养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费卓群  陈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98-10902,10913
[目的]探讨木聚糖酶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的应用效果及其适宜添加量。[方法]研究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肉鸡生长性能、代谢性能、血液指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建立木聚糖酶与饲料利用率的定量关系。[结果]在玉米-豆粕型肉鸡日粮中添加800、1 200 U/kg木聚糖酶,能显著降低肉鸡料肉比,提高肉鸡对日粮的蛋白利用率,提高肉鸡前肠食糜中的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但是,添加木聚糖酶对肉鸡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影响。玉米-豆粕型肉鸡日粮中木聚糖酶的适宜添加量为1 200U/kg。[结论]该研究可为木聚糖酶在肉鸡日粮中的进一步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谷物中非淀粉多糖(NSP)对家禽影响、预测黏性谷物对家禽营养价值的方法和改善黏性谷物营养价值的途径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在肉鸡养殖中的作用及应用,探究不同浓度银杏叶提取物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养殖肉鸡为试验动物,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CK)、5 mg/kg 8%恩拉霉素(处理组T1)、125 mg/kg银杏叶提取物(处理组T2)、250 mg/kg银杏叶提取物(处理组T3)、500 mg/kg银杏叶提取物(处理组T4),观察肉鸡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含银杏叶提取物的饲料可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且不存在依赖性,可替代抗生素饲料。  相似文献   

5.
日粮纤维及其在生长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鹅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养殖业。生产1kg鹅肉,在放牧加补饲的条件下仅需1~1.5kg精饲料,大部分是粗饲料。鹅同时生产出羽绒、鹅皮、鹅肝等产品。因此,近年来养鹅业在国内外迅速地发展起来。研究鹅对粗纤维的利用,探讨鹅利用纤维的特点及机理,充分利用粗饲料在养鹅生产上非常重要。1日粮纤维日粮纤维是指那些不能被动物消化酶消化的植物细胞壁成分。它包括可溶性纤维(如果胶、葡聚糖)和不溶性纤维(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所得到的纤维的化学成分有很大的差异。2鹅对日粮纤维的…  相似文献   

6.
益生菌及其在猪鸡日粮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7.
家禽配合饲料营养的全面,能满足家禽生长发育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提高生产性能。而影响其利用率的因素有许多方面,诸如:制定合理的饲养标准;  相似文献   

8.
银杏叶在肉鸡日粮中替代饲用抗生素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240只1日龄AA肉仔鸡公母各半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2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试验期35 d.对照组为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2 mg.kg-1林可霉素,试验组共分5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2、3、4、5 g.kg-1等5个水平的银杏叶,研究银杏叶替代饲用抗生素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 g.kg-1银杏叶有一定的保健促生长作用,尤其以添加3 g.kg-1促生长明显(P<0.05),且腹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银杏叶替代饲用抗生素后,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1-2 g.kg-1银杏叶可显著增加肉鸡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P<0.05);添加5 g.kg-1银杏叶可提高肉鸡法氏囊指数(P>0.05),显著提高胸腺指数(P<0.05);各试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呈现出随银杏叶添加量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添加5 g.kg-1银杏叶可显著提高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同时可显著地降低血清尿素氮、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9.
10.
王忠全 《长江大学学报》2009,6(4):207-209,215
银杏叶性甘,味苦、涩、平,归心、肺经,有敛肺、平喘、活血化淤、止痛之功效。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主要含有黄酮苷和萜烯酯,黄酮苷主要是山奈酚及槲皮素的葡萄糖苷,萜烯酯主要是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均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即对GBE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银杏施肥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我国银杏施肥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银杏施肥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银杏施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银杏叶用栽培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国内外银杏(Ginkgo biloba L)叶用栽培的现状,包括叶活性有效成分、市场前景、栽培史、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收、贮存等方面,同时对我国今后银枵叶用栽培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银杏物候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必荣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176-180
介绍了银杏物候研究的概念、内容以及发展历史,综合论述了银杏物候研究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与应用,对银杏物候研究的前景作出展望,认为银杏物候研究与银杏生产有着直接的关系,银杏物候研究还需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银杏的果实、叶、种皮、种仁及木材等方面论述了其药用价值,并概述了银杏茎段培养、配子体培养、胚培养、愈伤组织诱导以及银杏组织培养中抑制褐化问题等方面的进展。愈伤组织培养的基本培养基为SH基本培养基中加2,4-D2mg/L,6-BA1mg/L和NAA0.5mg/L以及苹果汁10%以及在1.0kV/cm强度的高压静电和Cu2 条件下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改良MS培养基和多效唑可以促进腋芽萌动和分化;MS BA2mg/L NAA0.5mg/L的培养基、蜂王浆和椰子乳汁对诱导银杏胚状体有很大促进作用。0.1%植酸(肌醇六磷酸酯)、5.0mg/L抗坏血酸或2000m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有明显抑制褐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银杏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述了银杏的器官、胚、组织、细胞培养及遗传转化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银杏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银杏优质丰产园建园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银杏的多方面综合开发利用,我国银杏产业发展迅速,银杏栽培技术已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结合国内外近20 a来银杏栽培技术研究情况和参加的科研工作,述评了银杏优质丰产园建园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银杏离体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银杏是原产我国的重要药用植物,主要含黄酮类和银杏内酯类等药用成分.由叶片提取药用成分受到含量低、提取工艺复杂、成本高等问题的限制.通过离体培养生产黄酮和银杏内酯近年取得了一定进展,对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固体继代培养和液体悬浮培养愈伤组织生长和代谢产物含量的因素,如基本培养基、植物激素、矿质元素、有机营养和有机附加物、褐变抑制剂、培养条件等有了较深入了解.银杏的发根培养也在近年取得了成功.该文从上述几个方面对银杏的组织和细胞培养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银杏嫁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a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长块削芽接和贴枝接是银杏最好的2种嫁接方法,操作方便,接穗利用率高,嫁接时间长,接苗生长好,嫁接成活率达90%以上。普通枝接1年生砧木基径要0.50cm以上,而削芽接和贴枝接只需0.35cm以上。接穗位置效应明显,以结实树树冠外周1年生延长枝为宜,内膛枝,徒长枝和纤细枝不宜作接穗。翌年4-6月科学施肥,延迟接苗顶芽形成,是培养壮苗的关键。1年生砧木当年嫁接,以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好,8月中旬前嫁接,接芽发育不良,抽梢差。接后不能立即断砧,否则接苗因饥饿死亡。用大树根蘖枝,幼树和幼苗枝嫁接的假苗,可从苗木长势,抽梢整齐度,削度,有无雌蕊和结实识别。表4参3。  相似文献   

19.
利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分离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黄酮类物质芦丁和槲皮素,研究有关的分离测定条件。结果表明,以pH为8.5的50mmol/L硼酸盐溶液为缓冲液,加入35mmol/L的SDS(十二烷基磺酸钠),在电压20kV、柱温20℃,检测波长260nm条件下对样品进行电泳,其中的芦丁和槲皮可以完全分离。该方法具有分离时间短、样品处理简单、分辨率与回收率高等特点,可以在实际检测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20.
银杏提取物对3种农业害虫的触杀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银杏叶及外种皮提取物对褐飞虱、桃蚜和菜粉蝶幼虫的触杀毒力.结果表明,它们埘褐飞虱和桃蚜有很高的触杀活性,对菜粉蝶幼虫也有一定的触杀活性.4种提取物对褐飞虱的毒力顺序为:叶乙醇提取物>叶石油醚提取物>外种皮甲醇提取物>外种皮乙醚提取物;对桃蚜的毒力顺序为:外种皮甲醇提取物>外种皮乙醚提取物>叶乙醇提取物>叶石油醚提取物.对菜粉蝶幼虫,银杏外种皮的甲醇、乙醚提取物对3龄菜粉蝶幼虫的活性明显高于对5龄幼虫的活性,以外种皮乙醚提取物对3龄幼虫的触杀毒力最高,LD50值为16.80μg/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