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锈色卵、橙色卵、红色卵、白色卵系统均属西南农业大学家蚕遗传研究室的自然突变型.2.上述基因除已发表的以外,本实验进行全面的观察,而以锈色卵及橙色卵为主,遍及红色卵及白色卵的关系,均在1983~85年进行.3.我室的橙色卵基因和日本的赤褐卵,系在不同染色体上各别的基因.4.锈卵的卵色为近似于干稻草杆的锈黄色.浆液膜以黄锈色素为主,稍近似褐色,成虫复眼红色与红卵蛾一致,基因型为ru/ru,re/re,+~(w5)/+~(w5).5.橙色卵的卵色为可可色,产下的卵,在转色初期,浆液膜有明显红色素,尔后逐渐成为深红色,比黑色卵遥紫,近于藤色,终成可可色(cocoa),成虫复眼也是可可色,基因型为ru/ru、+~(re)/+~(re)、+~(w5)/+~(w5).6.红色卵的卵色为红色,基因型为+~(ru)/+~ru、re/re、+~(w5)/+~(w5).7.白色卵浆液膜无色只有卵黄色透过卵壳,故呈淡黄色,普通称之为白色卵.基因型为ru/ru、re/re、w_5/w_5,但白卵基因w_5对橙色卵基因ru/ru、+~(re)/+~(re)及红色卵基因re/re,+~(re)/+~(re)均为上位.8.橙色卵系交红色卵系的F_1或锈色卵交正常卵的F_1均为黑色,F_2均分离黑色、橙色、红色、锈色四种成9∶3∶3∶1之比,以F_1黑色卵系回交锈色卵生黑、橙、锈、红四种成1∶1∶1∶1之比,回交橙色卵生黑,橙成1∶1之比,回交红色卵黑红成1∶1之比.9.橙色卵交配锈色卵第一代F_1为橙色卵,第二代F_2生橙锈成3∶1.将其F_1回交锈色卵RF_1生橙锈成1∶1之比.10.设锈色卵基因ru红色卵基因re及第5白卵基因w_5及其各个的正常基因+~(ru)?三对基因,其中第一,ru与re两对基因存有互助基因的关系,第二,w_5在ru及re的上位,而ru在re的上位,则所有实验成绩的结果均可说明.A.锈色卵基因ru与+~(re)互助成橙色卵,基因型为ru/ru、+~(re)/+~(re);B.红色卵基因re与+ru助成红色卵,其基因型为re/re、+~(ru)/+~(ru);C.+~(ru)与+~(re)互助成黑卵,其基因型为+~(ru)/+~(ru)、+~(re)/+~(re);D.ru在re的上位,故ru与re共存时的ru/ru,re/re基因型,只现锈色卵ru的锈色而不现红色卵基因re的红色.11.第5白卵基因w_5在锈色卵及红色卵的上位,故此两者共存时则均只发现白色卵而不发现锈色卵及红色卵.故在w_5/w_5,re/re、+~(ru)/+~ru基因型只发现白色卵不发现红色卵,在w_5/w_5,ru/ru,+~(re)/~(re)基因型也只发现白色卵而不发现橙色卵.12.由于锈色卵基因ru及其正常基即+~(ru)与红色卵基因re及其正常基因+~(re),两对基因是互助基因,而由于互助基因间的结合与分离,往往会误认为本来卵色间的分离颠倒了显性和隐性关系.例如锈色卵和红色卵交杂F_1为红色卵,F_2分离红锈成3∶1,很像红对锈是显性,但实际红色卵基因型+~ru/+~(ru)、re/re,锈色卵基因型为ru/ru、re/re,两者F_1,+~(ru)/~ru、re/re,其F_1异质性是+~(ru)/ru,虽现红色卵,但并不是红色卵re/re的自身re能发现红色(因re如无+~(ru)即不能发现),而是因为有+~(ru),此基因型才发现红色,当F_1++~(ru)/ru互交形成F_2个体时,则成ru/ru,+~(ru)/+~ru或+~(ru)/ru,而在+~(ru)/+~ru、re/re或+~(ru)/ru、re/re基因型虽仍形成红色,但当ru为同质性,成ru/ru、re/re基因型时,则红色即不发现,而让位给其上位基因ru/ru,发现锈色卵.所以,此锈色卵的不发现并不是因为它对红色卵是隐性,而是因为ru对其正常(normal)+~(re)是隐性的缘故;恰恰相反,自其本质来说,红色基因re本身对锈色基因ru,反而是隐性,就是下位,而绝不是显性.13.利用锈色卵与红色卵两对基因为材料,可以按需要作成3∶1,9∶3∶3∶1及9∶3∶4的遗传分离比供给遗传学的实验材料.只要饲养几个蛾区,即可互相交杂获得100~200个卵区,每区有400-500卵,完全可以计数足够的遗传分离比,这是最便宜的实验教学材料.  相似文献   

2.
家蚕橙色卵红色卵与锈色卵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了家蚕橙色卵、红色卵与锈色卵的遗传关系。发现橙色卵、红色卵同锈色卵杂交F_2卵色分离为橙锈3∶1和红锈3∶1。结合过去的研究4),进一步证明了:锈色卵是由两对互补基因(complemgntary gene)ci和re所控制。  相似文献   

3.
用实验遗传学的方法对家蚕锈色卵进行了遗传学研究。锈色卵同黑色卵杂交与红色卵同橙色卵杂交的后代卵色分离完全相同,即F_1均为黑色卵,F_2卵色分离黑红锈橙呈9∶3∶3∶1之比,RF_1卵包分离黑红橙锈呈1∶1∶1∶1之比。著者等认为:(1)橙色卵是单纯隐性基因支配的卵色突变,并定名为“ci- tron—egg”(橙色卵),以ci为基因记号;(2)锈色卵是两对隐性基因(ci和re)互作而生;(3)锈色卵是研究家蚕卵色遗传机制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4.
1.锈色卵交杂白卵(w2),F_1全部成常黑卵,F_2分离黑卵、橙卵、红卵、锈卵、白卵成27:9:9:3:16之比。 2.锈卵×白卵F_1回交锈色卵,正反交均得到黑卵、橙卵、红卵、锈卵成1:1:1:1之比。F_1回交白卵,RF_1,分离黑卵,橙色卵成1:1,回交红卵则分离黑卵、红卵成1:1。 3第二白卵w2在橙卵ru和红卵re的上位,故基因型:ru/ru,+~(re)/+~(re),w2/w2;+~(ru)/+(ru),re/re,w2/w2,及ru/ru,re/re,w2/w2均只发现白卵。 4.设锈色卵的基因型为ru/ru,re/re,+~(v2)//+~(W2),白眼白卵的基因型为+~(ru)/+~(ru),+~(re)/+~(re),w2/w2;橙色卵基因型为ru/ru,+~(re)/+~(re),+~(w2)/+~(w2);红色卵基因型为+~(ru)/+~(ru),re/re,+~(w2)/+~(w2),则所有实验成绩均可说明。 5.本研究证实了前报的结论:ru不在第五和第10染色体上,ru与+~(re)互助成橙色卵,re与+~(ru)互助成红色卵:ru在re上位,故ru与re组合一起的ru/ru,re/re只发现锈色卵,而不发现红色卵。  相似文献   

5.
家蚕杏黄色卵遗传学及几种卵色生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本实验使用的杏黄(aplicat-yellow色卵,系前所未见的新系统。基因命名为apy。 2.杏黄卵基因apg系母性遗传与普通遗传的混合型。F_1的卵色似母,为母性遗传,但在F_2同蛾内分离正常黑色卵与杏黄色卵成3∶1之比。又为普通遗传。所以它是混合型的母性遗传。 3.杏黄卵apy系雌交杂红色卵系雄,F_1卵色以母,为杏黄色。其反交为正常型黑色卵,但双方F_2,均分离黑∶红∶杏黄成9∶3∶4之比。现普通遗传的分离比。故杏黄卵基因apy在红色卵基因re之上位。 4.杏黄色卵产卵变色前,卵内含有大量的犬尿氨酸,变色后经休眠期,直到第二年春蚕卵出库后,卵内仍含有大尿氨酸。 5.各种卵色的色素种类经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后,以正常型黑色卵的带数最多,共有5条。由柱下端向上,分别是:赭、桔、紫,淡黄;其余的突型变均为三层。由层析柱的下端向上,分别是:杏黄卵有赤者、橘、黄;红色卵有:赭、橘、红;锈色卵有:赭、橘、粉红;橙色卵有:赭、桔、紫。其中,赭、桔色带,是所有供试卵色中共通的。如图3所示(Fig.3)。 6.卯色素经层析结果:正常卵、杏黄色卵、红色卵、锈色卵、橙色卵五种卵色,最底层均为赭色带,但其带的厚度不同,体积亦异。惟吸收光谱曲线相似(如图2;Fig.2) 7.自层析柱的底层向上的第二层,为橘色带,其带的厚度亦异,以杏黄卵及锈色卵最厚,约为正常的两倍,红色卵次之,但仍较正常为厚。扫描记录曲线,五者图形一致,可知均为相同物质组成(图2)。 8.自底层向上的第三层带依突变型而异,杏黄卵为黄色带;红色卵为红色带;锈色卵为粉红色带;可可(橙)色卵为紫色带。 9.这样的结果,说明正常标准型卵色基因,决不是一个基因所能代表的,实际至少应包括+~(oc)、+~(or)、+~(pi)、+~(pu)、+~(ly)等5个基因组成的基因族而成。 10.同理,杏黄色卵的基因应该为:+~(oq)、+~(o■)、a~(py)等3个基因组成的基因族。红色卵的基因应该为:+(oc).+~(or).re三个基因组成的基因族。锈色卵的基因应该为:+~(oc).+~(or).su三个基因组成的基因族。可可色卵的基因应该为:+~(oc).+~(or).pu三个基因组成的基因族。 11.杏黄色卵,在卵色素形成过程中,浆液膜内缺乏把大尿氨的转化成3一羟犬尿氨酸的酸酶。  相似文献   

6.
家蚕橙色卵(ci)基因的连锁检索与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家蚕各连锁群的标志基因系统与本研究室发现的橙色卵系统杂交,对橙色卵基因( ci) 进行连锁检索分析,结果发现 ci 基因与第20 连锁群标志基因霜降油蚕( oh20 0 .0) 连锁,由此确定家蚕橙色卵基因ci 属于第20 连锁群;与 b 4 杂交结果确定 ci 的座位为:20 - 219 。  相似文献   

7.
8.
家蚕隐性灰色卵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室保存的隐性灰色卵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隐性遗传灰色卵,是与所有灰色卵都不相同的新突变。用实验遗传学方法进行连续检索表明:该灰色卵属第二连锁群的隐性突变基因支配。定名为隐性灰卵(recessive grey egg),基因记号为g~(r-r).  相似文献   

9.
中国系统一化性品种“灰色卵”,形态性状为姬蚕、白血、灰卵。卵色为银灰色,大多数卵的卵面平滑,水引较浅,少数卵(每一蛾区约有10粒)的卵面有1—2条皱纹。卵形正常,孵化良好,孵化后卵壳成乳白色,属自然突变产生的灰卵,由于该灰卵与以往文献上记载的Gr、Gr~(18)、Gr~L、Gr~K、Se、Gr~B、Gr~X、gr等灰卵在形态上差异很大,所以著者在1984年和1985年对其进行了遗传学研究、现将结果简述如下。将灰色卵雌与正常卵雄(品种为中108)杂交,F_1代全部是灰卵,F_2代全部是绿灰卵(近似灰卵与正常卵的中间型)、F_3代灰卵,绿灰卵,正常卵呈蛾区间分离,比例为1∶2∶1。而将正常卵雌与灰色卵雄杂交,F_1代全是正常卵,F_2代全是绿灰卵,F_3代灰卵、绿灰卵、正常卵的比例为1∶2∶1。以上结果表明该灰卵与有关卵壳色的灰卵遗传形式一样,系伪母性遗传的,并且呈不完全显性,基因没有致死作用,位于常染色体上。连锁分析:采用y(2)、lem(3)、L(4)、o~c(5)、E~(E1)(6)、q(7)、St(8)、Ia(9)、K(11)、ms(12)、ch(13)、U(14)、cts(16)、Bm(17)、nb(19)、rb(21)、or(22)、Nd(25)、Ym(26)等作不同染色体的标志基因进行连锁分析,结果,灰卵与第3,4,5,6,7,8,9,10,11,12、13、14、16、17、19、21、22、25、26等连锁群均呈独立遗传。而灰卵与第Ⅱ染色体的标志基因Y杂交后,F_1雌回交中108雄,RF_1代两区合计黄血产正常卵蛾为108,黄血产灰卵蛾为0,白血产正常卵蛾为0,白血产绿灰卵蛾为99。说明灰卵与黄血(Y)连锁,基因位于第Ⅱ染色体。基因定位:采用三点定位法,用普斑黄血正常卵蚕与姬蚕白血灰卵蚕杂交,F_1代雄回交姬蚕白血正常卵,饲养RF_1,调查斑纹血色的分离和RF_1产卵的卵色分离,计算重组值结果:RF_114区合计普斑白血产灰卵蛾为73,普斑白血产正常卵蛾为194,普斑黄血产灰卵蛾为1,普斑黄血产正常卵蛾为755,姬蚕白血产灰卵蛾为782,姬蚕白血产正常卵蛾为0,姬蚕黄血产灰卵蛾为189,姬蚕黄血产正常卵蛾为69,合计2063蛾。由此计算重组值,p~3—GrZ间的重组值为6.9%,Gr~Z—Y间的重组值为18,7,由于双交换的缘故,p~3—Y间的重组值较低、为25.5。综上所述,灰卵为伪母性遗传不完全显性的基因所支配,基因位于第Ⅱ连锁群6.9处(2—6.9)。特将此灰卵命名为镇江灰卵(Shenjiang greg egg)。基因记号为Gr~Z。该基因属灰卵复等位基因群  相似文献   

10.
家蚕新白卵系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室保存的新白卵系在形态和遗传方式上与迄今记载的白卵基因均相异。实为一种新的白卵突变,定名为新白卵(new white—egg),基因记号wn。wn属第10连锁群,与w_2连锁,对红卵(re)和淡红眼白卵(pe)有上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蚕种生产的过程中,母蛾不能将腹中的卵全部产出,遗留在体内,这些遗留在母蛾腹中的卵,简称遗腹卵。遗腹卵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蚕种产量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模型,通过对20个双限性卵色杂交组合的结茧率、全茧量、茧层量、万蚕产茧量和万蚕产茧层量5个主要经济性状指标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相关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中系亲本有卵11卵13;日系亲本有卵82B卵虎.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有卵11×卵虎卵13×卵82B卵17×卵虎卵17×卵皓B.从遗传角度看,全茧量、茧层量、万蚕产茧量的遗传力较高,其主要受基因遗传作用影响,并能稳定遗传给后代.结茧率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方差贡献高,易受环境影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获得了部分限性卵色家蚕品种亲本的遗传信息,有助于后期双限性卵色杂交组合的选配与亲本选择.  相似文献   

13.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1991,17(3):137-140
在Ng系统中发现新的长形卵突变,其形态与长形卵(dp)相似,但更显细长。遗传分析结果:新的长形卵是由与dp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支配。定名为第2长形卵(ellipsoid egg2),基因记号dp-2。  相似文献   

14.
从保存继代的C51系统中发现了卵形非常小的蛾区。这种卵与已知的小形卵不同,因为能正常地受精、孵化,所以从其后代中育成了小卵同质型系统,并进行了杂交实验。其结果证明本性状属于第12连锁群的隐性新突变,将其命名为矮小卵,其因记号为emi进一步用C、Ng两基因作标记进行三点实验,确定了emi基因位于第12连锁群9.5的座位。  相似文献   

15.
家蚕第2肾形卵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1990,16(4):234-236
<正>家蚕卵形突变有:纺锤形卵(sp、23-22.9)、肾形卵(ki、6-8.6)、长形卵(elp、18-16.1)、大卵(Ge、1-14.0)、小卵(Sm、3-41.8)等.其中,肾形卵(ki)性状极为独特,其同质型雌蛾(ki/ki)产卵呈肾形,受  相似文献   

16.
在家蚕品种C1(H)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卵色突变体。该突变体卵色为淡红色,成虫复眼为红色,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个隐性基因控制,可能与红卵突变基因re互为等位基因,命名为淡红卵突变体(pale red egg,re~p-1)。红卵突变体(re)被认为是MFS(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基因的序列发生了改变,故对re~p-1突变体MFS基因的结构及表达进行分析。与C1(H)卵色正常型品系的MFS基因比较,re~p-1突变体的MFS基因在第6外显子中的一段长59 bp片段被长14 bp的片段所替换,但编码蛋白质的跨膜结构未发生根本改变,而re突变体中MFS基因的结构变化对表达产物的功能有显著影响。此外,利用qRT-PCR检测MFS基因在C1(H)的卵色正常型品系、re~p-1突变体和re突变体3个家蚕品系5龄幼虫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水平存在差异:相较于C1(H)卵色正常型品系和re~p-1突变体,re突变体所有组织中MFS基因的表达量普遍偏低;相较于C1(H)卵色正常型品系,re~p-1突变体的后部丝腺和精巢中MFS基因具有较高的表达量,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将有助于对re~p-1突变基因定位分析和卵色突变形成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家蚕荧光茧色判性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家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散卵)良卵率检验标准明确规定了良卵数或不良卵粒数平均值的计算方法,但其检验误差的允许值未做规定,因而无法评判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以极差值估计检验误差,分析了影响成品卵良卵率检验误差的各种因素,提出了成品卵检查中良卵率的允许极差标准,以此作为衡量和控制蚕卵检验质量的指标,并通过对江苏省近几年成品卵检验的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Ⅳ、家蚕同质基因两性同胞的产生完全同质性个体的有用性,使得有可能让它们通过杂交,得到两种性别遗传上相同的同胞.它们不是其亲代任何一方基因型的自然重复.遗传上截然不同的形式杂交所得的同胞,是有特殊意义的.这样的杂种,不象  相似文献   

20.
家蚕的必须氨基酸一般都使用人工饲料缺乏技术(deletion technique)来测定,根据家蚕营养,建议将L-氨基酸分成以下5组:1)必须氨基酸(1组):精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及缬氨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