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南农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农业总产值与内部各产业产值及农业总产值与农业生产条件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方法,揭示河南农业内部结构和生产条件发展演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要以农业领域自身拓展及多元城镇化发展为依托,以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制度保障,多举措并用以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提高劳动力的转移效率,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相似文献
3.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传统农区富余劳动力较多,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亮点。一、省情概况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1、概况。河南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33万公顷。人口9256万人,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109万人,占76.8%。人口总量过大,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全省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74%,全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4.3人,每平方公里比全国多出419人。1999年,全省人均耕地为774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水资源413亿立方米,人均536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被频繁提出,这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入手,从拉力、推力、摩擦力3个方面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也出现了从事单一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减少。与全国相比,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新疆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对新疆1990~2008年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粮食生产劳动力)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始终是影响新疆粮食产量前三位的投入要素;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两种投入要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新疆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河南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河南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关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历年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增加值和农业总增加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过高,畜牧业、林业、渔业比重偏低,影响农民增收。河南省应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发展龙头企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并优化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近年来永昌县农民收入的结构性变动状况,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永昌县农民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永昌县农民收入增加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特点,利用1997-2006年10年的最新统计数据,从经济因素、农村状况、农民自身素质以及城市状况这4个角度出发,选取其中可能影响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并结合推拉理论,从而找出影响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显著性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从制度层面、经济方面、城市本身及农民工自身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使用ARCVIEW软件及结构偏差系数对4个方面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关系到农民收入、农村发展和稳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劳动力的供给、耕地面积以及就业空间都与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情况,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提出:(1)集约利用农地,提高农地的经营效益;(2)稳定农地的产权,为农民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3)加强农业开发,培育农业增长点;(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保障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农业的生活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2.
2004~2020年中国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预测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现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战略转移.农民的经济行为是理性行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入不同产业边际收益的差异导致农村农业劳动力的流动或转移.按照以上思路对2004~2020年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加快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耕地抛荒问题,为农民增收和耕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首次提出区域劳均耕地面积的概念,将季节性抛荒折算成全年抛荒的面积,并构建农村劳动力余缺系数(K),根据系数值判断研究区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是否短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省两个乡(镇)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临城镇K=1.02〉1,表明该乡(镇)并不缺乏劳动力;溪口乡K=0.87〈1,表明现有从事农业种植的劳动力数量没达到耕地种植的需求量,属于劳动力不足。【建议】不同区域耕地抛荒原因并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诸如分类改造被抛荒耕地,完善农地流转、实现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吸引劳动力本地就业等相应对策解决耕地抛荒问题。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我国农机化的现状、农机化投入对农机化水平的影响,并应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影响农机化投入的因素依次为农民人均收入、农业劳动力比重、耕地规模、农业产值比重和耕收动力水平.结果表明,在当前条件下,只有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等办法,才能进一步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农机化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分别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于200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的同时,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因此认为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与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即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在时间上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16.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依据,中国存在的极端二元经济结构不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因此,在解决中国相应的问题时,应借鉴刘易斯理论中合理的方面,消除限制因素,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屏南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规范劳动力市场、做好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服务工作等相关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甘肃省2000—2009年农村劳动力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严重滞后于农业产值份额的下降速度,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主要还集中在西部地区,从就业行业看,虽然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加,但第三产业仍然是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估算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为科学制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提供参考.[方法]以当前农业劳动力生产率水平为标准,从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部分估算农业生产实际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进而根据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和已转移劳动力数量估算剩余劳动力数量.[结果]在每个农业劳动力年实际劳动时间为250、300和320个工作日情形下,2012年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分别为-165.29万、17.04万和74.01万人,从总体上判断,四川省农村劳动力供给将出现短缺,“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建议]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尽快实行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从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强农业对优质劳动力的吸引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降低种养业的劳动力需求,以确保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具有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