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介绍朱鹮鸣叫声的作用意义以及朱鹮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得出朱鹮鸣声与其行为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结论,这一结论为后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方向,并为研究朱鹮鸣叫声的特征以及分类识别等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朱鹮(Nipponnia Nippon)的应激反应是指朱鹮机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或应激源的刺激时而产生的机能障碍和防御性应答反应。1应激因素对朱鹮的影响朱鹮性情孤僻,胆小易惊,野生种群一般栖息在距人类聚居地比较远的山林、丘陵地带。环境相对比较安定,虽属群居,但以伴侣生活为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饲养环境限制和人为干扰,不可避免地对朱鹮造成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常见有相对密度较大、圈舍维修、异物进入、捕捉、运输、噪音以及消毒、治疗等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发生应激反应,一般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如呼吸急促、发出异常叫声…  相似文献   

3.
朱鹮为极濒危级鸟类,自1989年北京动物园人工孵化出第一只雏鸟开始,科学工作经过不断研究,使得朱鹮人工饲养繁殖技术日臻完善。尤其是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自1990年建立朱鹮人工种群后,种群数量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截止2002年8月,种群数量已达到196只。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收录繁殖期黄喉鹀的不同鸣声,在室内做出鸣声的语图和声谱图,比较的结果表明:鸣叫声有惊叫声、威胁叫声与应答叫声的区别,它们的频率范围、持续时间和鸣声间隔均有差异。鸣叫声的语图基本形式为间断的柱形,是没有谐音的嗓音语图。鸣唱有求偶、占区等功能。语图的结构复杂,具有相似的频谱结构。但同一个体的鸣唱仍有差异,暗示着鸣唱还有更加复杂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细菌性疾病是家禽和野禽动物群体当中普遍发生流行的一类疾病,种类相对较多,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一旦发病就会造成大批量的动物发病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朱鹮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上世纪80年代一度认为野生的朱鹮已经灭绝,但在1981年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了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野生朱鹮发生以来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和野生动物保护机构以及相关研究学者经过了30多年的辛勤努力,朱鹮保护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长,由于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各种传染性疾病呈现高发流行的态势,给朱鹮群造成了较大的灾难。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一种朱鹮细菌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地控制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保证养殖安全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尹钟 《野生动物》2003,24(2):53-54
扩大科技交流,增进合作与研究。1999年9月,中动协与中国鸟类学会、陕西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陕西省汉中市共同召开了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来自我国和有关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和新闻界人士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马福同志参加了会议并为大会致词。会议交流了朱鹮等鸟类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目前朱鹮保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朱鹮自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2001年的300余只,成效十分显著。本文总结了朱鹮保护工作20年来的经验。野生朱鹮繁殖期的保护技术先进、措施得力;是增加野生种群数量的关键所在。主要措施包括:召开巢区所在地镇(乡)、村、组参加的保护工作会议、冬水田维护与管理措施、人工投食.朱鹮繁殖期定点监护、巢树保护、无线电跟踪仪的配带与跟踪等。同时,还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保护对策进行了分析。 野生朱鹮繁殖期概况 野生朱鹮2-3岁性成熟,以3岁居多。属晚成鸟。每年2月开始在海拔即600~1200米的冬水田…  相似文献   

8.
李斌  天庆 《野生动物》2002,23(3):2-3
被誉为“东方宝石”的世界濒危珍禽朱鹮,经过科技人员20年的精心保护和管理,使野生朱鹮种群和人工饲养朱鹤种群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秦岭南麓洋县的野生朱鹮种群数量达 145只,洋县的省人工救护饲养中心有朱鹮达143只,北京动物园朱鹮馆人工饲养繁殖朱鹮28只,另外日本佐渡朱鹮饲养中心有朱鹮18只。世界朱鹮种群数量已达334只。 20世纪初,朱鹮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前苏联等亚洲东部国家,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森林被砍伐,环境恶化、朱鹮在一些国家己销声匿迹了,甚至于灭绝。1960年世界鸟类保护会议…  相似文献   

9.
朱鹮种群现状及自然迁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再引入三方面,系统总结了1981~2008年间朱鹮拯救与保护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野生朱鹮种群自然迁移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野生朱鹮种群自然迁移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并针对迁移后的种群保护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建议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朱鹮(Nipponia nippon)保护计划,促进朱鹮再引入,壮大野外种群规模,2014—2019年7—11月,对河南董寨再引入朱鹮的35个巢址及其周边3 m×3 m样方的22个生境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结果表明:大多数巢筑于针阔混交林(n=23)和针叶林(n=10)。在野化放飞初期,朱鹮对营巢树种选择相对多样,但后期对大别山低山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显现明显的偏好(n=27,占81.8%)。筑巢树的平均胸径(35.53±9.82)cm,平均高度(16.07±2.27)m,巢距地面平均高度(12.58±1.70)m (n=33)。各巢间主要在巢树胸径大小、巢址距觅食地或乡县交通干道远近以及巢点上下郁闭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巢位大多数选择在树中位(n=18)或上位(n=11)。巢距交通干道较近对朱鹮繁殖孵化有一定干扰,巢距觅食地远近对朱鹮幼鸟的成活率有较大影响。本研究揭示了再引入野化放飞朱鹮的巢址选择规律,对朱鹮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最近由于工作需要,笔者对1981年以来,在洋县重新发现朱鹮鸟及其多年来开展的一系列观察保护工作进行了反思和研究,深感朱鹮及其保护工作,喜中有忧,应该当机立断,从根上采取对策,将洋县划为禁猎区,以防再次出现不应有的损失。 1 问题的提出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等同志,在洋县四郎乡菊家坪和八里关乡姚家沟找到了已在我国消失近20年的朱鹮。随即就全面开展了观察保护工作。洋县  相似文献   

12.
使用无损伤采样的方法收集朱鹮(Nipponin nippon)的粪便样品,结合硫氰酸胍-硅珠法(GuSCN-SiO_2)研究出了一种朱鹮粪便基因组提取的试剂配方和操作程序。结果表明,可应用于PCR性别鉴定的朱鹮粪便基因组提取方法的提取效率为85.11%。这种稳定有效的朱鹮粪便基因组提取试剂与提取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朱鹮性别鉴定的困难,保证朱鹮人工种群在繁殖季节合理配对。  相似文献   

13.
声音通讯是动物交流个体信息的五大通讯方式之一,围绕鸟类、两栖类、鲸目、翼手目等以声音通讯为主要交流方式的动物相关研究多聚焦在叫声特征、产生机制、物种演化等研究内容。鹿科(Cervidae)动物雄性个体在发情期叫声音调多变,种间差异明显,是研究鹿科动物种间和种内声音变异及解剖学机制的理想群体。文章基于各项国内外鹿科动物发情期的叫声研究,列举雄鹿发情期声音通讯行为的差异,并对发情期叫声进行了分类,总结鹿发声结构研究现状、鹿科动物在雄性竞争与雌性选择中对雄鹿叫声的基频和共振峰的不同偏好,以及基频与共振峰在传达信息时的种间差异。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杂交鹿在叫声发育与性选择偏好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片痴心在朱鹮──记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副站长翟天庆他虽没干过一番惊天动地的壮举,可凭着他那执著的追求,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他的伙伴们常年钻深山翻野岭,为朱等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创出了奇迹,使濒临灭绝的朱群体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60多...  相似文献   

15.
朱鹮的过去 朱鹮最早记载;见于我国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距令两于多年历史,春秋时代《禽经》载名朱鹭名。明代《食物本草》书中“又有红鹤,相类色红,《禽经》所谓朱鹭是也”。它在动物分类上,属鹳形目;鹮科,被誊为“东方宝石”。 朱鹮系东亚特有种。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但是在本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朱鹮栖息地环境不断恶化,分布区迅速缩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至 70年代后期,俄罗斯和朝鲜半岛的朱鹮相继绝迹。日本为挽救濒于灭绝的朱鹮,于1981年把野外…  相似文献   

16.
冯宁  徐建民  张守城  徐振武 《野生动物》2007,28(5):17-19,46
在完成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半野化训练及相关论证后,2007年5月31日,陕西省宁陕县放飞了22只朱鹮。在总结朱鹮放飞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阐述了朱鹮放飞后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朱鹮的人工投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从1981—1988年开展了朱鹮生态观察、环境保护和人工投食、饲养工作。特别是人工投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朱鹮的正常繁殖,朱鹮的种群数量已由81年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今年的30多只。现将朱鹮人工投食工作情况报道如下: 一、人工投食的必要性朱鹮属鹳形目、鹮科、涉禽类。它在安静无干扰的环境下,选择高大的树木营巢。在水田、塘库、河沟觅食。偶尔也在旱地里找寻食物。据查所知。朱鹮的食物是它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中一个限制其数量分布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六十年代前,朱  相似文献   

18.
于晓平 《野生动物》2002,23(2):16-17
类似的悲剧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也在同时上演,但结局却有点让人喜出望外。20世纪50年代以前,朱鹮助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宝岛台湾也曾是它们越冬的地方,位于北纬23°30′的东港是朱鹮分布的最南限。只因位于中国南疆的海南岛没有标本采集的记录,所以未被列入。 陕西省是我国朱鹮主要的历史分布区之一。数百年前的明清时期,陕西省北部气候温暖潮湿,森林茂密,即使最北端的府谷、神木也是朱鹮生儿育女的好去处;关中平原古木参天,河川纵横交错,八百里秦川一片生机勃勃,正是朱鹮繁衍子孙的天然乐园…  相似文献   

19.
庆保平 《野生动物》2010,31(1):36-36,38
本试验通过对已知性别的44只成年朱鹮喙的长度和高度的测量,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得出雄性朱鹮口裂到喙尖的直线距离为16.67±1.29cm,喙1/2处高度为1.47±0.17cm;雌性朱鹮则为14.574-0.88emil;]1.29±0.15cm。采用分别测量喙长和喙高的方法综合判定成年朱鹮的性别,其准确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朱鹮为当今世界上最珍稀的鸟类;据估计,除人工饲养下的8只(我国北京动物园6只,日本佐渡朱鹮保护中心2只)以外,自然界约有34只见于我国陕西洋县,总计不过40多只。 19世纪,朱鹮曾经广泛地分布在亚洲东南部,北起苏联远东沿海南部,南抵中国海南岛和台湾岛;西自中国中部,东至日本诸岛。但是,本世纪以来,朱鹮的分布范围急剧地缩小、数量迅速下降,到60年代几乎消声匿迹,因而各国对它的研究不多。日本最早注意到朱鹮的危机,进行了一些生态调查和自然界种群的保护研究,并试图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