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6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对生物产量、株高、穗位、叶宽、叶长等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生物产量呈显著差异,先玉1381、雅玉26、北农2932生物产量较高.株高与稳位、生物产量呈极显著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95、0.846.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为材料,研究了4种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影响显著,产量随密度增大呈抛物线变化趋势,郑单958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9 184.5 kg/hm2),先玉335在密度为6.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8 770.5 kg/hm2)。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14种不同品种青贮玉米为材料,采用机械全膜双垄沟播方式,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比较了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1)生育期长的玉米品种植株高大茎秆粗壮,产量更高;(2)紧凑株型品种较非紧凑株型单株鲜重和产量高;(3)株高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且两者与单株鲜重和干物质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茎秆粗壮高大的植株产量更高;(4)单株鲜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所试品种最适于该地区推广种植的青贮饲用玉米是沁单712、中北410(包衣)、中北410(不包衣)、秦龙9号。  相似文献   

4.
以东北春玉米区主栽品种郑单958、农华101、先玉335、辽单565、丹玉39为试验品种,在3000、4000、5000和6000株/667m24个种植密度下,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吐丝期达到高峰,后期基本逐步下降;随着种植密度逐渐增加,各品种群体产量与之基本呈正相关,单株各器官干物重呈负相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籽粒产量显著提高,说明这些品种在东北春玉米区,还有密植增产的潜力可挖。这为进一步突破东北春玉米区玉米单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密度对不同玉米基因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华北地区4个主栽玉米品种和4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玉米基因型在3个密度下玉米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低密和中密度产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其产量构成因子已发生显著变化,密度增加导致单株粒重、穗粒数、百粒重下降,空秆率上升。高密下产量显著下降15.5%。相关分析表明,空秆率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不同带型和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1带型、玉米5.25万株/hm ̄2、大豆19.5万株/hm ̄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玉米大豆产量与各自的群体数量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的群体数量与大豆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产量与玉米产量、群体数量、株高和大豆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不同带型和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1带型,玉米5.25万株/hm^2,大豆19.5株/hm^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玉米大豆产量与各自的群体数量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的群体数量与大豆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产量与玉米产量,群体数量,株高和大豆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寻夏玉米穗部性状对不同密度的响应程度及对产量构成的影响,揭示果穗各性状间的协调关系,为夏玉米新品种高产创建的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弘大216’、‘垦丰101’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密度处理,通过对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等的监测,研究夏玉米穗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产量均随着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相关分析显示,行粒数、穗长均和产量呈极显著相关,秃尖长与产量呈显著相关;紧凑型玉米品种‘弘大216’穗行数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半紧凑玉米品种‘垦丰101’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在保证合理密植条件下,通过肥水措施协调好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之间的关系,更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通过夏玉米不同密度、品种栽培试验,探索陕西省岐山县适宜的品种和密度组合,充分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为大田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试验表明,同一密度条件下,先玉335、榆单9号和浚单20产量较高;5 500株/667m2密度下小区产量10.9kg,显著高于4 500株/667m2密度(P<0.01)。建议先玉335、榆单9号和浚单20以后可在岐山县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面积,同时种植密度可增加至5 500株/667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重庆及西南地区的最适玉米品种类型 半紧凑型品种为材料,采用4种密度(主处理)和3种行距(副处理)的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重庆地区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出最适合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玉米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密度为3 500株/667 m2时产量最高.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有板显著影响,对百粒质量有显著影响,对穗行数和秃尖长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穗住高增大,茎粗减少;光合速率降低,穗住叶叶面积先增大后减少.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行距配置为0.9m时产量最高.行距配置对穗部性状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行距配置的增大,株高、穗位高、光舍速率、穗位叶叶面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产量相关性状、植株性状、光合速率、叶面积有调节作用.种植密度为3 500株/667m2,且行距配置为0.9m时,有效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产量最高,这可作为重庆及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11.
群体调控对济南17号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选择我省不同气候、生态条件和地力水平的陵县和菏泽市研究济南 17号小麦播种期和基本苗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的播种期和基本苗通过对群体发育的调控 ,从而对群体LAI、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但播期和基本苗对济南 17号千粒重的影响不大 ,不同地域、不同地力和气候因素对千粒重的影响似乎更大些。研究还表明济南 17号小麦具有突出的耐大群体的特点 ,但不适宜晚播。对两试点产量水平分析表明 ,济南 17号适宜在高肥地力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2.
玉米新品种黔兴201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耐密植品种黔兴201的适宜密度。[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设置6个不同的种植密度,考察密度对黔兴201和会单4号2品种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产量与密度间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对于2个品种,千粒重与密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穗长、穗行数与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对于黔兴201,单株有效穗数、果穗长与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果穗粗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对于会单4号,行粒数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黔兴201在贵州省西部以及云南省海拔1 400~2 550 m区域推广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3.
对薯片专用型马铃薯大西洋在贵州低热河谷地区冬作的密度和肥料配比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对大西洋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密度6000株/667m2,施肥配比N∶P2O5∶K2O=1∶0.5∶1处理产量最高,密度4000株/667m2,施肥配比N∶P2O5∶K2O=1∶0.5∶1处理最低;种植密度与单株产量和商品率呈负相关,但不影响商品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在高密度和较低施肥处理下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相同密度下,肥料投入与纯收入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粱品种的增产潜力。以酿造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晋杂23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对高粱生长、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高粱株高相应增高,而茎粗相应变细;高粱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和总光合势呈显著性增加,而透光率、群体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呈现递减的趋势;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性增加。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其中密度在10.5万株/hm2的籽粒产量比4.5万株/hm2增产13.8%。随着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穗粒数相应减少,千粒重没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LAI、LAD、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透光率、NAR和CGR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酿造高粱‘晋杂23号’的种植密度以10.5万株/hm2为宜,在高粱生产中可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使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都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吴霞  陶诗顺  钟昀  马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563-12565
[目的]探讨油后直播杂交稻适宜的成株密度。[方法]以F优498、金优527和中优838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油后直播杂交稻成株密度与其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油后直播杂交稻成株密度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株穗数、穗着粒数、穗实粒数及单穗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位面积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相关性在品种间存在差异。[结论]与参试品种性状相近的杂交稻品种,将其成株密度控制在20~30株/m^2范围有利于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验证三江平原测土配方施肥TRPF系统在大豆施肥技术上的效果,在田间设置肥料效应试验,应用灰色关联度和方差分析法,对2012年不同施肥量大豆6个主要性状的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为系统的下一步升级做准备.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处理(T4处理)的产量,节数、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表现最好,与其他处理之间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并且测土配方施肥处理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30.32%;常规施肥增产14.73%;低肥处理增产8.43%;高肥处理增产2.17%.关联度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大豆的6个性状的关联序表现为,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节数>株高>分枝数.因此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可以选用多荚型(或多粒型)品种,来提高品种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及种植密度对茄子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密度对群体产量的影响与施肥水平有关.在低肥时,密度应小,高肥时可适当提高密度,品种才能获得高产稳产.随着密度的逐步降低,个体补偿效应和群体补偿效应下降,施肥水平越高,补偿效应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早稻新品种鄂早19密度肥料两因素试验表明,密度、肥料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密肥互作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鄂早19在高密度和高肥力条件下产量最高。经济性状调查表明,鄂早19在中密度和高肥力条件下,有效穗数最高,但成穗率较低。在低密度和高肥力条件时,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最高,而在高密度和高肥力条件下千粒重最高。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期、密度和施氮量等主要栽培措施对玉米笋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经计算机分析模拟,获得了研究因子与产量、质量指标的数学模型,筛选了高产优化方案,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和质量诸指标作用的强度和规律,讨论了产量与单笋重,产量与蛋白质、脂肪及磷质含量的相互关系。试验证明:播期是影响玉米笋产量和质量的最关键因子;密度对产量、单笋重和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影响;施氮量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播期和密度产生间接影响,施氮量对玉米笋的质量没有显著影响。氮效应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试验地肥力较高。  相似文献   

20.
以超级稻准两优527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大,其中以7.5万穴/hm2,每穴栽2株苗产量最高,达到12325.5kg/hm2;该移栽方式不需进行排水晒田控蘖,还能节约生产成本,同时操作简便,易被农民接受,值得在贵州山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