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及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国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6(2):74-79
本文在对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基础上 ,对阿勒泰地区旅游开发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边境口岸旅游、多渠道争取资金、争取开放政策、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对陕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因素与特征做了理论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划依据,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陕西省旅游资源进行了区划研究。研究结果将陕西省旅游资源划分为4个旅游资源区,16个旅游资源亚区,各旅游资源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特征,在开发利用上也具有不同的方向,采用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4年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中获得的西安市旅游资源第一手普查资料为依据,在分析西安市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应突出文化古都旅游主题形象,加强宗教旅游开发,强化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完善旅游地域结构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 ,发展草原旅游对内蒙古旅游业与促进草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类型的基础上 ,认为其具有视野开阔、夏季气候舒适、动植物种类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景观相对单调、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 ,进而结合草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提出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主要有依托城市型、规模集聚型和独立点状型等 3种开发模式 ,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喀喇沁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Z3)
本文针对性地分析了赤峰市喀喇沁旗旅游资源,对旗内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和评 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喀喇沁旗旅游资源开发的3点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卫市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分析了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构建旅游开发空间布局、提升核心区文化品位、推出特种旅游产品线路与节庆活动、开发反差旅游市场、推行旅游开发一体化等开发策略,旨在为中卫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宁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旅游者出游对旅游地的深层文化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成了旅游业的灵魂,文化旅游日益成为旅游前卫兵代替旅游的发展主流方向。宁夏文化积淀深厚,对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意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定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日喀则地区旅游资源分类及特性评价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开发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消除瓶颈制约因素、优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系列化旅游产品、构建线区开发空间布局、启动发展动力机制、实现标准与特色一体化以及推动资源与环境深度保护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凉城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凉城县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但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当行为也制约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以资源调查和评价结果为依据,分析了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种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成果可为凉城县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喀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国家标准对喀什市旅游赋存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对喀什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评价.指出喀什市存在旅游资源品位高,开发程度低;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旅游资源类型单一,分布散的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2004年张掖市甘州区所辖22个乡镇的发展状况,通过建立反映经济和社会方面两大类、共1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对各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并依据计算结果将发展水平划分为五个层次:发展水平最高、较高、中等、较低和最低,并对各层次进行分析;同时,各乡镇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特征,即距离市区较近、自然条件好的并且交通便捷的乡镇发展水平高于其他乡镇。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1-2011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陕西省近2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动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耕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总体上仍比较粗放,耕地的产出率仍比较低,流失耕地中的大多数均为城市边缘以及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资源,同时由于省内各个区域之间在发展战略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了各个地市耕地流失的速度有所不同,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是省内耕地资源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结论:(1)耕地供需矛盾将更加严峻,耕地保护的压力较大;(2)优质耕地资源流失较多,耕地的总体质量逐步下降;(3)保护与合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提高耕地生产效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态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陕西省50多年统计资料的分析认为,陕西省当前的人口-粮食-耕地系统处于“系统相悖”的状态:耕地人口密度大大超过其承载力;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粮食供给紧张;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使系统的矛盾更为复杂化。依据预测理论,构建出系统相关因子模型,对该系统未来30a的耦合态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如果按照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下去,耕地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将会并发,严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作者针对性地提出了该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旅游业竞争力分析评价对于各地科学、有序地发展旅游业,合理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了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市场与环境条件、旅游业绩五大类别31项指标构成了四个层次的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雷达图对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结构分析,指出了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并提出提高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粮食安全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等方面构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采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对陕西省11个地市1998~2007年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最近10年里陕西省粮食安全总体是安全的,但是各地市差异明显。由粮食安全综合评价值F的大小可以将陕西省粮食安全大致分为3类地区:关中地区的咸阳、渭南、宝鸡属于粮食安全区;铜川、榆林、安康属于粮食临界安全区;其他地区属于粮食基本安全区。影响陕西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分布不平衡、粮食生产环境恶化等。认为应该从保护耕地、水利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储备以及粮食预警等方面保障陕西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以多维度多层次理论为基础,应用模糊聚类分析(FCA)和GIS空间分析模型等方法,对陕西省综合分区进行定量研究;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建立区划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应用上述方法,对陕西省95个县市的生态、经济、社会进行综合分区研究,结果得出生态环境区7个,经济社会区9个,综合区13个。通过实地抽样调查表明,上述研究结果能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准确反映各区的状况,增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可操作性,可直接为各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农田化肥投入过量与不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6—2011年陕西省69个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的施肥调查信息,总结了主要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水稻和苹果的化肥施用状况。结果表明,陕西省农田氮肥投入过量较严重,尤其是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玉米和苹果,农户氮肥投入过量比例分别为68.42%、63.25%和72.30%,全省氮肥投入过量数量达25.76万t,仅过量投入的氮肥排放CO_2量高达331.02万t。而马铃薯、油菜和水稻作物氮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过量比例分别为26.88%、15.22%和22.60%,不足比例分别为33.76%、46.23%和29.36%。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全省磷肥投入过量数量达9.32万t,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水稻和苹果磷肥投入过量比例分别为41.00%、30.79%、25.03%、26.24%、11.18%和50.02%,不足比例分别为38.09%、58.76%、14.87%、46.16%、46.46%和29.81%。钾肥投入则表现为严重不足,全省钾肥投入不足的农户占60.00%以上。另外,如果施肥不足的农户将化肥氮、磷、钾施用增加到合理水平,主要农作物产量相应增加,尤其是磷、钾肥增产效果更明显。因此,为了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今后陕西省农田施肥的重点是平衡氮肥和磷肥用量,增加钾肥用量。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生态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重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借助27个气象测站的多年观测资料和103个县域2003年的主要经济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学和GIS方法,并结合陕西省生态经济特征,将陕西省初步划分为4个大的生态经济类型区.该分区方案以生态背景和人类综合作用强度作为链接"生态-经济"2大系统的指标体系,显示出各生态经济类型区不同程度的生态脆弱特征和不同强度人类活动的鲜明对比,为其实行相应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在区划方案基础上,依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运用生态占用思想和区域开发理论,从全球、国内、省内3个尺度全方位分析了各生态经济类型区间的产业空间耦合关系,提出了各生态经济类型区的产业空间重构战略. 相似文献
19.
干旱指标在陕西省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陕西地区1951~1999年间发生的442个典型干旱个例作为代表,根据全省96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降水距平百分率等6个气象干旱指标的干旱等级,并与实际干旱灾情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干旱指标适用与否。另外,在对每个干旱指标本地化适用性分析基础上,又对所有指标在陕西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统计每个指标在陕西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适用频率,选取适用频率最高的1个(或多个)指标作为该区域、该季节最佳指标,从而建立一套适合陕西的分区域、分季节干旱指标体系;最后选用2000~2005年发生在陕西的48个干旱独立样本对干旱指标体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干旱指标体系在陕西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该指标体系将为陕西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平台的建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