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涟水县南集乡长浦村是全县蚕桑生产重点村和小康示范村,该村蚕农具有多年的养蚕历史,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接受能力强。全村共有桑园45公顷,年养蚕数量在1800张以上。1996年,我们在该村进行室外塑料大棚养蚕小区试推,取得一定的效果后,1997年又大范围推广应用,养蚕效益和社会效益皆十分明显。1997年全村共发种1860张,其中1530张在室外进行了大棚饲养,平均每张单产达36.5公斤,最高的达42.7公斤。现将室外塑料大棚养蚕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亮永 《四川蚕业》2006,34(1):58-58
邛崃市大同乡干塘村,全村总人口1444人,480户。2005年全村出外打工人数达150人。由于地处山区,经济不发达。在成都市重点龙头企业———邛崃市大同丝绸有限人走上栽桑养蚕道路。全村发展桑园600亩(1亩≈667m2,下同),养蚕1924·2张,平均单产超过40kg/张,2005年全村养蚕收入达到1  相似文献   

3.
射阳县特庸镇王村是一个已形成规模的蚕桑专业村,该村共有464户1468人,耕地178hm2,其中桑园97hm2、年育嫁接苗40hm2、年种实生桑苗20hm2,大多数农户季养蚕种达7张以上,蚕室、蚕具和劳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在该地明显突出.90年代起该村80%的村民都是利用室外砖池育和简易大棚育,但由于温湿度难以控制和调节,产量一直低于室内养蚕.为此,我们于1998年春在该村王登兵等户原简易大棚地蚕育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建成了篷布大棚和聚乙稀网蚕台的室外配套养蚕新方法,并迅速在该地得到推广和应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正国  刘荣涛 《四川蚕业》2009,37(4):28-29,33
为了构建用于养蚕大户的省力高效养蚕技术体系,在塑料大棚内作了多年的条桑饲蚕试验。结果表明:在大棚地面采用条桑育技术,不用蚕房蚕具,能显著节省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单产和收益也不受影响。人均条桑饲5龄蚕3.5张,与人均片叶饲蚕2.5张相比,人均多产茧35.0kg,1个人工日多产茧4.0kg,劳动生产率提高38.0%,还节省劳资投入和大棚折旧费36.6%。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养蚕的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家庭妇女,在这种情况下,我县的室外大棚推广很快,凡养蚕两张以上的,都是大棚养蚕。2004年春,有大棚2100个,在重点养蚕区大棚蚕达95%以上,蚕农普遍反映大棚养蚕的产茧量从原来的25~30kg/张,提高到35—40kg/张,发病率下降了5%,蚕农真切体会到大棚养蚕的好处。现在又有蚕农为了更省事,待小蚕一出共育室就直接放进大棚。  相似文献   

6.
<正> 雅安市水口乡水口村积极开垦荒山和利用河滩非耕隙地栽桑养蚕,效益显著。该村1988年开始栽桑以来,现有桑树120余万株,由于培护管理好,良种桑多,1991年全村养蚕660张,总产茧22242公斤,平均单产茧33.7公斤,茧款收入达20余万元,人平收入247元;在该村带动下,香花村1组也积极栽桑24万余株,1991年开始养蚕174张,人平养蚕1.34张,茧款收入4.1万余元,人平收入315元。该组还出现了茧款收入上5000元的重点户,成为全市发展蚕桑生产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篷布大棚和聚乙烯网蚕台的制作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阳县特庸镇王村村是一个已形成规模的蚕桑专业村 ,该村共有464户 ,1468人 ,耕地178hm2,其中桑园96.7hm2,年育嫁接苗40hm2,年种实生桑苗20hm2,大多数农户期养蚕种达7盒以上 ,蚕室、蚕具、劳力三者严重不足的矛盾在该地明显突出。九十年代起该村80%的蚕农都是利用室外砖池育和简易大棚育养蚕 ,但由于温湿度难以控制和调节 ,结果产量一直低于室内。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于1998年春在该村一组王登兵等户原简易大棚地蚕育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建成了篷布大棚和聚乙烯网蚕台的室外配套养蚕新方法 ,并迅速在该地…  相似文献   

8.
丰都县社坛镇长兴村抓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已成支柱产业.1997年发蚕种1990张,蚕农收入66.7万元,人平收入426.5元,占全村全年收入的39%,10%的农户占家庭全年收入的50%.1998年发种2100张,单产38公斤,高出全县单产17公斤;蚕农收入达70余万元,比1997年人平增收21元.栽桑养蚕已成为该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经济项目.  相似文献   

9.
武义县从2002年开始在桃溪镇泽村陶连德户进行大棚养蚕试验,2004年出台每建667 m2大棚补贴2000元的扶持政策,2008年起调整为补贴10元/m2,使全县大棚养蚕技术得以推广,2013年达150只左右。王宅镇汤处村邱舍法户利用大棚全年饲养38张蚕种,平均张产量42.8 kg。现将武义县大棚养蚕技术作简要总结介绍。1大棚养蚕的主要优点建棚容易,有利于规模经营,解决蚕室紧缺问题。建大棚可利用田头地边、宅基空地等。  相似文献   

10.
临海市两头门乡排前村,有溪滩桑园32.21亩,5户养蚕,以高超的饲养技术,创造出全村连续三年盒种产茧超45kg的好成绩(详见附表),针对我市家庭养蚕产茧不稳,单产水平低的现实,将该村高产养蚕的主要技术因素分析整理如下,供蚕业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室外塑料大棚养蚕具有投资少、用工省、保湿好、通风畅等优点。大棚采用地面少回育,可节省蚕匾等蚕具和养蚕用工各50%以上,解决了农户蚕室、蚕具不足和劳力紧张的问题,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现将室外塑料大棚养蚕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山西阳城县在做强做优蚕桑产业上下功夫,在打好打胜蚕桑增量硬仗上作文章,狠抓科技进步,提供优质服务,在全县春蚕生产取得好成绩,春蚕单产超历史(达44.8kg)的基础上,又夺得了秋季三期养蚕25006张,总产秋茧994792kg的新丰收,秋蚕单产39.8kg,比历史同期最高的1998年增长20.6%,蚕茧收入比1999年秋增加902万元,增幅达118.5%。阳城县的主要经验是:   1 强化宣传教育,形成全力抓蚕桑的浓厚氛围。   春季,蚕桑中心大打蚕桑增量硬仗,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栽桑养蚕大宣传,大抓春季栽桑,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蚕桑的积极性,并取得了栽桑1000万株,生产春茧677515kg的好成绩。在秋蚕生产上,继续抓住宣传不放松,重点猛攻技术培训,组织了14人的技术培训队伍,在秋蚕发种前走遍了25个乡镇,近二百个蚕桑生产重点村,组织技术培训320多场次,发放技术资料四万余份,受训蚕农达五万余人次,使广大蚕农普遍接受了一次蚕桑市场形势教育和蚕桑技术培训。与此同时,他们还在阳城报、县电视台和《太行蚕业》等组织专片专辑宣传蚕桑产业形势,蚕桑增量成果,蚕桑大乡、大村、大户的典型经验,引导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2 坚持驻村包乡,培养典型,深入开展示范推广。   为抓好秋季养蚕,县蚕桑服务中心在春季扩充生产科人员,强化科技下乡的措施之后,秋季狠抓了科技下乡人员驻村包乡,培养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典型。要求十四个科技人员在所包乡村必须都有新的技术示范项目,用典型的榜样带动科技发展,夺取高产高效。广大科技人员埋头扎在乡村,一心搞好科学养蚕,推广了十余项新技术,在全县产生很大反响。农艺师朱丑富在贫穷山村——驾岭乡雪圪坨村包村指导,他凭借自己多年的技术实践,学习室外塑料大棚养蚕,创造性地推出了庭院大棚养蚕新技术,秋蚕在雪圪坨全面推广,取得极大成功,使昔日单产低、收入少的贫穷山村今年养蚕实现五增:比上年发种增加12张,单产增加12kg,总产增加2821kg,收入增加70506元,蚕茧特产税增加7200元,群众真心称赞他是“我们的朱财神”。农艺师张小忠在索泉岭村,帮助群众运用先进技术养蚕致富,破天荒地在这个山庄上推广了五套省力化养蚕蚕台和近千件蚕网和纸板方格蔟,使索泉岭村秋蚕单产达到43kg,比原水平提高16kg,比横河乡平均水平提高10.5kg,往日养蚕单产全乡倒数第一的索泉岭村成了全乡的养蚕单产冠军。据统计,生产科十四个技术人员所包十四个村,村村单产超1999年,平均单产达到42kg,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3.
千阳县自2000年起引进大棚养蚕技术,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大棚养蚕规范化管理及配套利用的高产高效技术.止2001年全县示范推广养蚕塑料大棚116座,全年养蚕1044张,生产鲜茧3.65万kg,张产茧比普通蚕盘育增产5kg,增值80元.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2年计划推广200座.大棚养蚕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适应蚕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新形式.大棚保温、保湿性能好,既可节约升温费用,又可延长桑叶保鲜时间,减少给桑次数,提高食下率,节约桑叶.与普通养蚕相比,大棚养蚕具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14.
大棚养蚕省工省力,产量高质量好,冬春空闲时段还可以进行综合利用,是目前大力发展“两高一优”蚕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大棚养蚕的增产潜力,进一步提高大棚蚕的产量和质量,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县自1995年开始,在团林镇南泉子二村试行建起了五个高标准的养蚕大棚,当时由县公司、茧站和村共同进行规划和设计,在水通、路通和电通的同时,还配备了消毒池和贮桑室。当年,这五个大棚共饲育蚕种73.2张,产茧3103.7kg,全年平均张产达到42.4kg,比蚕室养蚕高8.2kg,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第二年,我县公司在各乡镇开始进行推广,并出台了每平方米给予2元补贴的优惠扶持政策,到目前为止,我县共发展养蚕大棚1436个,2000年共承担饲育蚕种10321张,总产茧376716kg,平均张产达到36.5kg。特别是团林镇的南泉子二村,14.3公顷新老桑园共建有养蚕大棚86个,全年共承担放养蚕种681张,几乎全部是大棚养蚕,总产茧达29419.2kg,平均张产达43.2kg,比蚕室养蚕张产高出6.9kg。由此推算大棚养蚕每张种比蚕室养蚕可增加100元的经济收入,667m2产值可提高300元左右,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但也有的大棚户养蚕产量和质量却不怎么明显,甚至个别户比蚕室养蚕效益还要低。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塑料大棚养蚕是指在室外用无毒聚乙烯薄膜建成"温棚",在里面进行养蚕的新方法。在闲季利用大棚种植绿色作物、种植食用菌,育苗、育秧、饲养家禽,使"温棚"得到综合利用,形成立体农业。据试验,养1张蚕种的大棚每年综合效益2500元以上,其中一次养蚕新增收入390~450元,综合利用新增收入2700~2950元,具有省力、省工、低耗、高效的特点,是蚕业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6.
1 基本情况 桐庐县2006年春开始开展示范和推广大棚养蚕.通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2007年全县共搭建各类临时简易大棚110只,总面积1.32万m2,饲养蚕种350张.根据对印渚、怡合等重点乡镇15户蚕桑大户的调查,2007年共建大棚19只,面积2 470m2,中秋期大棚饲养蚕种80张(占总饲养量123张的65%),总产鲜茧2 731-8kg,平均单产34.1kg.  相似文献   

17.
冯建琴 《蚕桑通报》2003,34(4):33-34
近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为解决蚕室紧缺的矛盾,大棚养蚕已成为蚕桑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塑料大棚育一般是4龄眠中入棚,为了更好地适应规模经营,提高大棚的利用率,笔者于2002年秋蚕期进行了桑蚕3龄入棚落地饲养的试验,试验获得成功。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1材料和方法试验在本所塑料拱型钢管大棚内进行。蚕品种白玉×秋丰。试验设塑料大棚育和室内育两种处理。塑料大棚育和室内育各饲养蚕种1张,于8月29日同天收蚁,1~2龄在同室饲养,3龄饷食第2天分别移入塑料大棚和室内落地饲养,全龄均采用一日3回育,3龄后塑料大棚育除采用…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我县蚕桑生产在速度和数量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蚕茧单张产量的下降,尽管发种量年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蚕茧总产量却不能实现同步增长。乐至县从1955年开始栽桑养蚕,到1982年的28年间以社为单位的集体养蚕时期,共发种648818张。总计收茧19383055.5kg,平均单张产茧29.87kg;1983年至1995年的13年间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变革,养蚕由集体改为各农户经营,期间共养蚕1437314张总产茧344498790kg,平均单产只为24.00kg,比集体养蚕期间的平均单产下降5.87kg,下降幅度达20%。1995年全县养蚕18.8万张,总产  相似文献   

19.
从1971年成立养蚕组以来,在搞好室内养蚕的基础上,试验室外养蚕.1975年室外养蚕9张,不论春蚕,还是夏、秋蚕,单产都稳定在70斤以上.室外养蚕省工、省蚕具,是多快好省发展养蚕事业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20.
郑作运 《北方蚕业》2001,22(4):48-49
大棚养蚕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适应蚕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在室外用塑料膜或塑料纺织布建成"温棚",在棚内进行养蚕的新的饲育模式,具有省工、省力、节本、优质、高效等特点,目前,已在国内不少省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省近年也开展了大棚养蚕研究与应用,同样取得了可喜成绩 .现将河南大棚养蚕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1 大棚养蚕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