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5年甘肃省玉米新杂交种早熟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杂交种中,金穗2036平均折合产量8 248 kg/hm2,比对照酒单2号增产21.7%,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1位,稳产性和适应性较好,抗病性较强,适宜在我省定西及中部高海拔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20 0 1- 2 0 0 2年甘肃省玉米新杂交种中熟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 :参试杂交种在 2 a12点次试验中 ,以杂交种张 379的平均折合产量最高 ,为 1190 5 .5 6 kg/ hm2 ,比对照品种临单 2 11增产 2 0 .2 % ,居第 1位 ,其稳产性和适应性较好 ,抗病性较强 ,适宜河西、中部等地种植杂交种 ;杂交种 96 88的平均折合产量 110 0 0 .0 0 kg/ hm2 ,比临单 2 11增产 12 .0 % ,居第 2位 ,但适应性和稳产性一般 ,轻感青枯病、红叶病、大斑病 ,适宜河西、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及平凉与天水的海拔较高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晚播冬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播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菏麦13产量7 675.0 kg/hm2,较对照(鲁麦15)增产9.18%,居参试品种第1位.032产量7 650.0 kg/hm2,较对照增产8.82%,居参试第2位.淄麦7号产量7 545.0 kg/hm2,较对照增产7.33%,居参试第3位.3品种均抗病、抗倒、抗干热风,熟相好,适宜在菏泽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2012—2014年第四轮国家青稞品种区试合作点试验结果表明,在9个参试品种(系)中,甘9828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折合产量4700 kg/hm2,居第1位;甘9619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折合产量为4600 kg/hm2,居第2位,以上2个品种(系)可在甘南州青稞种植区推广种植.09YN-04折合产量为4300 kg/hm2,居第3位,可作为搭配品种在甘南州青稞种植区种植.其余品种(系)作为种质资源保存.  相似文献   

5.
2012—2014年第四轮国家青稞品种区试合作点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 — 2014年第四轮国家青稞品种区试合作点试验结果表明,在9个参试品种(系)中,甘9828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折合产量4 700 kg/hm2,居第1位;甘9619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折合产量为4 600 kg/hm2,居第2位,以上2个品种(系)可在甘南州青稞种植区推广种植。09YN-04折合产量为4 300 kg/hm2,居第3位,可作为搭配品种在甘南州青稞种植区种植。其余品种(系)作为种质资源保存。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谷田除草难题,选用‘豫谷18’为轮回亲本,中间材料‘冀谷19×SK492’为父本,采用改良杂交法选育出了抗性高产谷子新品种‘豫谷31’。2016—2017年参加全国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试验,于2018年通过国家品种登记,登记号为GPD谷子(2018)410130。通过对连续两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汇总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在东北春谷区平均产量5830.5 kg/hm 2,较对照‘九谷11’增产10.33%,居2016—2017年参试品种第1位。在华北夏谷区平均产量5782.5 kg/hm 2,较对照‘豫谷18’减产2.25%,居2016—2017年参试品种第8位。在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平均产量5041.5 kg/hm 2,较对照‘长农35’增产2.19%,居2016—2017年参试品种第4位。在西北春谷区早熟组平均产量为5533.5 kg/hm 2,较对照‘大同29号’减产4.04%,居2017年参试品种第5位。该品种表现出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性,适宜在与以上四大谷子生态区相似的地方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小麦宁962390品种(系)连续两年参加安徽省品种区域试验,在本试点匀居参试第1位,其适应性、产量稳定性、综合性状都比较好,中抗赤霉病,适合于长江中下游麦区示范种植和推广,产量可达5370kg/hm2.  相似文献   

8.
全国小麦品种 2 0 0 3~ 2 0 0 4年度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安庆试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 :在参试的 11个品种 (系 )中扬 0 0 -118产量5 14 2 .45kg/hm2 ,较对照扬麦 15 8增产 2 .44 % ,居参试品种第 1位。该品种 (系 )参试 3年综合性状较好 ,产量稳定 ,适应性好 ,建议推荐参加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9.
2014年甘肃省大豆品种(系)区域试验白银点的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有8个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其中6个表现较好,达到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的增产要求。以汾豆92折合产量最高,为2 283.3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72.2 kg/hm2,增产率8.16%;其次是汾豆93,折合产量为2 277.8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66.7 kg/hm2,增产率7.90%;0331位居第3,为2 272.2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61.1 kg/hm2,增产率7.63%;陇黄2号、GZ11-277均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5.26%;中黄4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4.21%。以上6个品种抗倒伏、抗病、综合性状优良,建议继续进行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进一步鉴定其丰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毕节市秋播蚕豆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贵州省毕节市对12个秋播蚕豆品种(系)进行了鉴定比较。结果表明,织金小青皮、成胡18号、成胡14号在毕节地区表现出显著的产量优势,其中织金小青皮折合产量3 753.75 kg/hm2,居12个参试组合的第1位;成胡18号折合产量3 438.44 kg/hm2,居第2位;成胡14号折合产量3 423.42 kg/hm2,居第3位。这3个品种适应在毕节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甘甜1号是甘肃省金源种业开发有限公司以自育自交系甜635为母本、自育自交系甜852为父本选育的超甜玉米杂交种。在2007—2008年甘肃省鲜食玉米区域试验中,2 a10点(次)平均产鲜果穗18 213.0 kg/hm2,较对照品种甜单21号增产11.1%。籽粒(干基)含可溶性总糖35.3%、还原糖3.8%、粗蛋白17.0%、粗脂肪33.2%。外观及蒸煮品质达到农业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适宜在甘肃省酒泉、张掖、武威、天水、白银的景泰和兰州的永登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12.
春小麦新品种武春5号是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中7906/ROBLIN作母本、21-27作父本通过系统选育而成.在2003-2004年甘肃省西片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分别为8 006.4、8 750.4 kg/hm2,较对照品种高原602分别增产9.78%、8.21%,分别居当年参试的10、13个品种(系)的第1、第2位.生育期103 d,属中熟品种.籽粒含粗蛋白14.32%、赖氨酸0.46%.抗叶枯病,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适宜在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白银市以及生态条件类似的其它春小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9个西瓜新品种在兰州的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筛选适合兰州地区栽培的西瓜新品种,对引进的3个中大果型西瓜品种和6个小果型西瓜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大果型西瓜表现好的有陇抗11号、大果黑美人,其中陇抗11号属中晚熟品种,平均单瓜重5.32 kg,中糖含量为11.5%,风味好,贮运性好,平均产量达79857.14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抗9号、丰抗8号分别增产2.76%、8.97%。大果黑美人熟性较早,平均单瓜重4.87 kg,中糖含量为11.8%,风味好,抗裂性好,极耐贮运,平均产量达73071.43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抗9号、丰抗8号分别减产5.97%、0.29%。小果型西瓜表现好的有金雷、陇丰早欣,其中金雷平均单瓜重4.32 kg,中糖含量为12.3%,风味佳,较耐贮运,折合产量64857.14 kg/hm2,较对照品种京欣2号增产7.58%。陇丰早欣平均单瓜重3.65 kg,中糖含量为10.5%,脆甜爽口,抗裂,极耐贮运,折合产量60785.71 kg/hm2,较对照品种京欣2号(CK3)增产0.83%。综合参试品种表现和兰州地区市场需求认为,中大果型西瓜品种陇抗11号、大果黑美人和小果型西瓜品种金雷、陇丰早欣适宜兰州西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榆中县半干旱区马铃薯品种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针对榆中县的自然生态条件,筛选出适合该地区推广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方法]对甘肃推广的7个主要马铃薯品种进行品比试验,以当地品种大白花为对照,对推广的7个品种进行田间统计及品比试验。[结果]陇薯3号的产量为37.5t/hm2,比对照显著增产14.5%,商品薯率为48.6%;庄薯3号产量位居第二,为36.2t/hm2,商品薯率为32.0%;其余品种产量等主要性状不突出或低于对照。[结论]综合分析表明,陇薯3号和庄薯3号产量较高,表现抗旱,且农艺性状优良,适合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卢森权  谭仕彦  李彦青  黄咏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79-9180,9186
[目的]总结2006年国家(南方区)甘薯品种区试情况,筛选出适合广西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甘薯品种。[方法]将10个参试品种安排在广西玉米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区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3个重复,栽培密度4.95万株/hm2,以金山57为对照品种。[结果]在10个参试品种中,鲜薯产量超过对照的有5个品种,排在前3名的是金山679、金山630和龙薯16,其中金山679鲜薯产量为39840kg/hm2,比对照增产30.6%;干薯产量除福薯8号减产外,其余品种均比对照种增产,排在前3名的是广薯182、桂粉1号和龙薯18,其中广薯182干薯产量为10765.5kg/hm2,比对照增产47.0%。品质方面以桂粉1号的干物率最高,为33.7%,广薯155的熟食味最好,评分为4.05。[结论]除了龙薯16抗病性稍弱外,其余9个品种均适于在广西种植。  相似文献   

16.
适合南疆日光温室越冬茬栽培的番茄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合南疆温室越冬茬栽培的番茄品种.[方法]以目前越冬品种印第安为对照,选择国内外不同来源的番茄品种试验种植,通过物候期、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进行评价.[结果]11个品种开花至始收长达94~119 d,植株最高的185 cm,最矮的103 cm,品种间差异大,长势强的品种4个,中等的7个,7个硬质品种多为小果型,4个软质品种均为大果型,TOP1056产量最高11 522.1 kg/667 m2,较对照高1 015.6kg/667m2,红宝石2号最低7 955.2 kg/667 m2,较对照低2 551.3 kg/667 m2,6个品种单产在10 000 kg/667 m2以上.[结论]TOP1056、TOP1131、印第安、TOP1107、中杂102、特硬红果等6个品种均可作为日光温室越冬茬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适合甘肃省平凉市塑料大棚早春茬种植的番茄新品种,对新引进的粉的帅2号、浙粉202、浙粉702、JS-9、世纪粉冠王、德赛超冠、美瑞、金棚1号(CK)、朝研219、粉帝101、富山-2、特选富山、长丰9号、航发美盾、罗西奥、朝研298共16个番茄品种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朝研298、粉的帅2号、浙粉202和航发美盾4个品种综合性状良好,其丰产性、抗病性、果实商品性等均优于其它参试品种,适宜本地塑料大棚种植,在本地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刘宏胜  牛俊义  李映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687-14688
优质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甘春25号,原代号A005—1,为甘肃农业大学与会宁县农牧局合作,以会宁15号为母本,五月黄为父本杂交,历时12年(1999~2011年)选育而成。2011年12月31日通过技术鉴定。2012年1月9~12日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甘春25号。该品种丰产性好,品质优,抗旱、抗病、抗倒性强,千粒重高,成熟落黄好。2009、2010年2年22点(次)国家西北春麦旱地组区域试验中,折合产量平均3 185.40 kg/hm2,较统一对照定西35号增产9.06%,2011年参加国家西北春麦旱地组生产试验,5点(次)均表现增产,折合平均产量1 936.35 kg/hm2,较统一对照定西35号增产18.01%,居参试材料第1位,增产显著。2010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甘春25号进行了适宜密度和施肥量的研究,当种植密度为375万株/hm2、磷酸二胺施量为96 kg/hm2时,产量最高,为1 985.69 kg/hm2。  相似文献   

19.
大豆新品种绥中作40是以绥农14为受体,以红丰11为供体回交转育,经5个世代选育而成。2015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推广。该品种生育日数118d,需≥10℃活动积温2 400℃左右,2012-2013年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89.2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8.5%;2014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331.1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1.7%,蛋白质平均含量达38.45%,脂肪平均含量21.88%。中抗灰斑病,适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及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20.
玉米杂交种酒单688选育报告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酒单688是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9年以自选系酒512为母本,自选系酒25D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熟玉米单交种。2001-2002年参加甘肃省中熟组玉米区域试验,2a平均折合产量11074.8kg/hm^2,较对照品种临单211增产13.0%,在9个参试品种(系)中居第2位。该品种露地春播生育期130d,属中早熟玉米杂交种,籽粒含粗蛋白10.42%、粗脂肪4.07%、粗淀粉73.25%、赖氨酸0.42%。在人工接菌条件下,表现高抗丝黑穗病,中抗大斑病,抗红叶病,高感矮花叶丸适宜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和中东部干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