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瓢虫利用的展望(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邦侃 《植物保护》1985,11(6):23-24
三、孟氏隐唇瓢虫及其他小毛瓢虫的利用 孟氏隐唇瓢虫隶小毛瓢虫亚科(Scym-ninae),是热带、亚热带作物粉蚧和绵蚧Pulvinaria sp.的有效捕食者,继澳洲瓢虫之后,世界上第二种著名的天敌昆虫。原产于澳大利亚。1955年从苏联引进广东,翌年从广东引进福建,在本院建立的瓢虫室利用马铃薯和南瓜饲养桔粉蚧以繁殖孟氏隐唇瓢虫达9年之久。在福州释放防治粉蚧试验证明,此种瓢虫能够在野外安全过冬。但春季可能遇到绝食的危险。因此,田间群落尚未见持久地保存下来。福建南部(漳州、漳浦和厦门)也进行过释放驯化,未调查其结果。广东这种瓢虫已有定居的报道。在许多地区自然群落未建立之前,继续进行人工繁  相似文献   

2.
中国食蚧瓢虫名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涛  庞虹 《昆虫天敌》2000,22(2):59-67
食蚧瓢虫在蚧虫生物防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根据食性可分为专性食蚧瓢虫和兼性食蚧瓢虫。本文记录了我国食蚧瓢虫8亚科26属65种,其中澳洲瓢虫和孟氏隐唇瓢虫为国外引进种。  相似文献   

3.
李丽英 《昆虫天敌》1993,15(3):142-150
自 Albert Koeble 在1888—1891年间由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土兰州一带将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以下简称孟氏瓢虫)引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Wilson,1960)后,由于其发育快,成虫寿命长,繁殖力高,取食多种介壳虫,特别是 Pseudococcus 属的粉蚧,食量大,易于室内大量繁殖,因此迅速地在北美,南美,拉丁美洲,欧洲,非洲,亚洲等地广泛地被引进和应用,并在许多亚热带,热带地区定居,  相似文献   

4.
1888—1889年,北美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防治柑桔上吹绵蚧获得显著成功,从而奠定了生物防治的基础。为了纪念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成功一百周年,1989年3月27~30日和4月4~6日,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和德克萨斯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红瓢虫防治吹绵蚧,在浙江黄岩及湖北宜都等地成功后,1955年,又在四川同样得到很好效果。近几年在四川各地吹绵蚧发生区域均获得优异结果,证明它确实有效,且生效相当迅速。大红瓢虫适应的温度范围较狭,在四川有效期是5—9月。它对寄主植物亦有选择。引移老熟幼虫、直接野外繁殖、早放虫,选蚧多、叶茂处集中发放等是成功的利用技术。人工越冬必须备足食料,注意温度不超过85%。人工饲料可以解决保种及越冬期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利用大红瓢虫防治较化学防治优越。今后歼除吹绵蚧的工作,仍应采用天敌、化学药剂及检疫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6.
红瓢虫亚科昆虫捕食绵蚧,蚧等害虫,在生物防治上所建立的功勋是众所周知的。例如,Koebele于1888年从澳大利亚将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Mulsant)引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于1889年散放果园防治吹绵蚧Icerya purchasi(Maskell)取得惊人的成功;又如我国移殖大红瓢虫Rodolia rufopilosa Mulsant防治吹绵蚧,效果也十分理想;再如,美国引入美暗色瓢虫  相似文献   

7.
捕食性瓢虫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瓢虫在生物防治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Coppel和Martins(1977)在《害虫生物抑制》一书中,把1888年作为害虫防治早期历史与中期历史的分界。这是由于188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澳大利亚移殖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获得成功,使引进天敌防治害虫成为一项重要措施,在害虫防治研究中更加重视天敌的作用,推动着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本文介绍了捕食性瓢虫的种类及区系分布,捕食性瓢虫的输引情况,总结了瓢虫人工繁殖以及捕食性瓢虫的利用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8.
捕食性瓢虫的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庞虹 《昆虫天敌》1996,18(4):30-36
瓢虫在生物防治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Coppel,Martins(1977)在《害虫生物抑制》一书中,把1888年作为害虫防治早期历史与中期历史的分界,这是由于1888年美国加利福亚洲自澳大利亚移殖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获得成功,使引进天敌防治害虫成为一项重要措施,在害虫防治研究中更加重视天敌的作用,推动着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本文介绍了捕食性瓢虫的种类及区系分布,捕食性瓢虫的输引情况,总结了瓢虫  相似文献   

9.
熊发远  吴志清 《植物保护》1965,3(5):176-176
一、生物防治 应用吹绵蚧的一种天敌大红瓢虫,于1956—1957年在江津五福公社团结大队、杜市公社龙凤大队及四川省农业厅园艺试验站甜橙新品种区等地进行。将越冬后的大红瓢虫于4—6月份集中放饲于果园中部,虫口密度较大的3—5株  相似文献   

10.
孟氏隐唇瓢虫捕食湿地松粉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汤才  庞虹 《昆虫天敌》1995,17(1):9-12
本文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孟氏隐唇瓢虫林间直接散放,取食湿地松粉蚧后的繁殖情况,结果表明:罩笼内孟氏隐唇瓢虫成虫出现20天,其种群数量增加27.2倍;在中心点散放成虫,6天后,在半径20m范围内均有幼虫发现,其最高密度为12头/梢;20天后,林间53株松树均有该瓢虫幼虫分布,其最高密度已超过100头/株。说明孟氏隐唇瓢虫取食湿地松粉蚧能充分满足其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26±2℃,RH=50±10%,L∶D=16h∶8h环境下,使用白色、红色、蓝色、紫色、黑色5种棉花作为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的产卵基质供其产卵,研究该瓢虫对产卵基质的颜色偏好性。结果表明连续10日内该瓢虫在红色棉花上的产卵次数和总产卵量最多,产卵次数与总产卵量表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该结果对了解环境条件对孟氏隐唇瓢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为天敌瓢虫人工扩繁,卵的收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对广东和海南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天敌进行调查,共发现8种天敌。其中,捕食性天敌有4种,分别是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双带盘瓢虫Lemnia biplagiata(Swartz)、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us(Fabricius)和圆斑弯叶毛瓢虫Nephus quadrimacu-latus(Kamiya);寄生性天敌有4种,分别是松粉蚧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 Smith、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长崎原长缘跳小蜂Prochiloneurus nagasakiensis(Ishii)和粉蚧广腹细蜂Allotropa sp.。文内简要描述了6种天敌的主要鉴别特征,并提供了一些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13.
四十年代大量使用DDT引起叶螨的大猖獗后,利用植绥螨防治获得成功,被认为在害虫防治史上可与1888年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相媲美,促使“以螨治螨”工作迅速发展。当然这项工作并非一蹴而成,恰如J.A.McMurty(1982)总结的植绥螨在果园的应用,从五十年代初期,经过了(1)动物区系检查,(2)生态学研究,(3)生物学研究,(4)田间及实验室实验研究,(5)果园中螨类生物防治的实施,以及(6)在其他地区的引进与建  相似文献   

14.
天敌的增殖是农林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室内大量繁殖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为提供天敌的周期性释放,作为补充天敌的本地自然种群或引进天敌的种群来直接防治或间歇控制害虫种群在可允许水平之下。本文介绍了正在我国推广应用或研究成功的几种赤眼蜂、平腹小蜂、红铃虫金小蜂、黑胸茧蜂,紫腹白虫小茧蜂、烟蚜茧蜂、几种草蛉、孟氏隐唇瓢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刺兵蝽、土耳其扁谷盗及几种钝绥螨的大最繁殖方法和它们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澳洲瓢虫对吹绵蚧密度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洲瓢虫成虫随着吹绵蚁雌成虫、卵及若虫密度的增加,取食量也相反增加,每头瓢虫成虫对吹绵蚧上述各虫态的日均最高取食量分别为9.33头、407.33粒及11.67头;每头瓢虫的日均取食量Na与吹绵蚧的密度Nt之间的关系呈负加速曲线,其密度功能反应的数学模型符合Holling圆盘方程Ⅱ型,即分别为:Na=1.84Nt/(1+0.2096Nt);Na=5.092Nt/(1+0.0127Nt);Na=1.343Nt/(l+0.1253Nt)。  相似文献   

16.
孟氏隐唇瓢虫成虫的人工饲料保种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庞虹  汤才 《昆虫天敌》1996,18(2):64-66
本文采用含有赤眼蜂人工培养液制成的人工饲料饲养孟氏隐唇瓢虫,观察其对瓢虫成虫寿命及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人工饲料喂养,保持成虫存活360天以上。用人工饲料喂养的成虫改喂粉蚧后,可恢复产卵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隐斑瓢虫(Ballia obscurosienata Liu)属鞘翅目、瓢虫科、奇斑瓢虫属,分布在北京、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在浙江杭州地区,隐斑瓢虫能在松林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年发生规律基本上和日本松干蚧的生活周期相吻合;对日本松干蚧各种虫态的捕食能力较强(一头成虫日平均捕食量为:显露若虫约13头;雄茧(蛹)约14只;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天敌昆虫与生防微生物资源引种三十年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汇总了30年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原生物防治研究所)引进的天敌昆虫及生防微生物资源,系统介绍了引进生防资源的种类、数量、来源国家、引种单位和应用情况,并对未来资源引种提出建议。30年来,累计引进境外天敌昆虫及生防微生物资源至少89种、232批次,提供给国内至少21家教学、科研及生产单位。据统计,引进境外天敌昆虫至少69种、212批次,包括茧蜂、瓢虫、草蛉、赤眼蜂、蚜茧蜂、蚜小蜂、跳小蜂、姬小蜂、绒茧蜂、捕食蝽、捕食螨、古巴蝇、食蚜瘿蚊、防杂草象甲、防杂草实蝇等;引进境外生防微生物资源至少20种、20批次,包括耳霉、疫霉、白僵菌、绿僵菌、轮枝菌、虫霉菌、多角体病毒、生防线虫等。这些引进资源的一部分,如广赤眼蜂、甘蓝夜蛾赤眼蜂、丽蚜小蜂、桨角蚜小蜂、半闭弯尾姬蜂、小黑瓢虫、孟氏隐唇瓢虫、黄瓜新小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已在我国商业化生产,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蔬菜、水果、茶叶、林业的病虫害防控,部分天敌昆虫已成功定殖,成为国际生物防治资源引进与利用的成功案例。显著提升了我国生物防治科研、教学和生产水平,促进了我国生物防治事业的进步。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型农业生产形势下,发展生物防治,加强生物防治资源引进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又名二星黑飘虫、姬赤星瓢虫、小赤星瓢虫。分布于宁夏、广东、福建、江西、上海、河南、黑龙江,北京等20多个省、市。美国、意大利、印度曾从中国和日本引进。对蚧、蚜、蓟马等小型害虫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在不受化学农药等干扰下,能建立较稳定的种群,是一种很好的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美国的农业研究在一些研究机构里已经组成各自的管理单位。188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哈奇法案,它要求所有使用公地的大学都成立农业试验站,生物防治研究也逐渐在农业上得到应用。 不久,重点落在“以虫治虫”上。纽约农试站率先引进捕食性昆虫;接着在密苏里州,用于治虫的寄生蜂可以散发给农民。然而从国外引进天敌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加州。1888年,澳洲瓢甲(Rodolia cardinalis)被引进,并试放于防治吹绵蚧(Icerya purchasi)。这次试验的成功推进了生物防治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