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逄伟 《中国畜牧兽医》2011,38(5):229-231
弓形虫为顶复动物门寄生原虫,呈世界性广泛分布,可感染所有温血动物,并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导致严重的疾患,其极高的流行性和致病的机会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者综述了目前弓形虫速殖子抗原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弓形虫速殖子与缓殖子的相互转换,在弓形虫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弓形虫缓殖子及包囊的形成因素,速殖子与缓殖子的差异、缓殖子特异性蛋白,并就IFN-γ与弓形虫速殖子和缓殖子相互转换的关系、在速殖子与缓殖子相互转换中可能存在的信号途径、在速殖子与缓殖子之间是否存在中间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4.
为探讨氟康唑在体外杀灭弓形虫速殖子的效果,抽取感染弓形虫RH株速殖子小鼠腹水,选择活跃的速殖子并稀释至含虫密度为1×105个/m L,加入氟康唑溶液使其终浓度为1.5 mg/m L,以未加药物的相同腹水作阴性对照,加入阿奇霉素的作为阳性对照。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药物作用1小时、4小时时虫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拍照。结果表明:随着氟康唑作用时间的延长,弓形虫速殖子超微结构逐渐遭到破坏,细胞内容物外溢,最终崩解死亡。相同时间内阿奇霉素作用的速殖子出现细胞膜结构受损,速殖子从头、尾两端开始断裂。说明氟康唑在体外可以杀死弓形虫速殖子,达到了和阿奇霉素一样的效果,且效果与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5.
纯化弓形虫速殖子的两种物理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纤维素粉过滤法和多聚磷酸纤维薄膜过滤法,对人工感染的小鼠腹腔液中的弓形虫速殖子进行细胞清除率和回收率比较。前者白细胞平均清除率95.4%,红细胞平均清除率90.1%,虫体回收率33.1%;后者白细胞清除率81.6%,红细胞清除率80.5%,虫体回收率48.6%。在红、白细胞清除率上,纤维素粉过滤法优于薄膜过滤法,在虫体回收率上后者略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6.
弓形虫的生活史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2个阶段,无性生殖阶段又有缓殖子和速殖子2个阶段,其中速殖子阶段的危害最为严重。作者就速殖子表膜蛋白的相关性、在速殖子和缓殖子转换中的作用、表膜蛋白基团GP1的锚定作用以及表膜蛋白生物工程疫苗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弓形虫速殖子的表膜蛋白弓形虫速殖子的表膜蛋白大约有1000多种,其中主要的有5种,包括SAG1(P30)、SAG2(P22)、P23、P35和P43。SAG1是速殖子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仅在弓形虫的速殖子期表达。SAG1基因为单拷贝基因,无内含子,弓形虫没有在SAG1基因的转录启动子TATA,在SA…  相似文献   

7.
8.
为了研究和探索磺胺氯吡嗪抗弓形虫的作用机理,构建磺胺氯吡嗪处理弓形虫的抑制性消减文库.将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RH株速殖子腹腔注射(10000个/只鼠)感染昆明系小鼠,大量收集并纯化速殖子.用250 mg/mL磺胺氯吡嗪PBS溶液和PBS分别浸泡速殖子,37℃恒温箱孵育2h,分别提取虫体的总RNA和mRNA,以PBS处理的正常虫体cDNA为驱动组,以药物处理虫体cDNA为实验组,构建药物处理前后弓形虫速殖子的抑制性消减文库,对部分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提取的虫体总RNA纯度高,合成的双链cDNA经RsaⅠ酶切反应较完全;从消减文库中随机选择100个阳性克隆进行PCR扩增,其插入片段长度在200~750 bp之间,文库的重组率达93%以上;随机挑取3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获得11个单一序列,Blast分析显示有7个单一有效EST序列与已知蛋白质相似性较高.结果表明,已成功构建磺胺氯吡嗪处理弓形虫速殖子的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并对部分阳性克隆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深入研究磺胺氯吡嗪的抗弓形虫机制和寻找药物作用的关键靶分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Ⅰ.引言家蚕人工引变,一般需通过催青饲育,经过相当时期,消耗很多人力物力,方能发现极少数变异个体。而且其间侬饲育技术,易将极少数变异个体,人为的损失,使研究結果,不能正确的表现,著者等选择蚕卵的遗传形质,在发蛾前雄蛹,照射X线或鈷~(60)γ射线,到发蛾后,交配特定形质的雄蛾,观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脂酰辅酶A合成酶抑制剂Triacsin C对弓形虫速殖子是否具有体内抑制效果,本试验将不同质量浓度的Triacsin C灌服小鼠,并以磺胺嘧啶和阿奇霉素作为参考,后将弓形虫RH株速殖子(2×105个)腹腔感染给药组小鼠,以小鼠的存活时间、腹腔中速殖子数量、肝脏中弓形虫核酸的拷贝数和主要脏器的病理损伤作为指标,观察Triacsin C对弓形虫的体内抑制效果;同时对不同药物质量浓度下不感染弓形虫的小鼠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8×10-2 g/L Triacsin C能够显著抑制速殖子的增殖,小鼠的存活时间也相应延长,低剂量下(1×10-2,2×10-2 g/L)抑制效果不显著,感染组小鼠肝、脾、肺、肾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并在192 h内死亡;给药未感染弓形虫的小鼠脏器未见有明显病理变化。结果表明,高剂量的Triacsin C具有体内抑制弓形虫速殖子增殖的能力,且对宿主主要脏器不产生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1.
12.
在弓形虫辐射免疫研究方面,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Seah 等人早在1975年报道了 X 射线照射弓形虫免疫小白鼠的研究。他们在照射剂量、免疫强度和免疫持续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满意结果。Chhabraf 等人对~(60)钴辐射免疫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于1984年,进行了以~(60)钴γ射线照射猪弓形虫 GJP 株的免疫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钻~(30)—γ射线对离体伊氏锥虫作了致弱剂量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照射剂量6万拉德以下,虫体较照射前更为活跃;7、8、9、10万拉德,虫体活力与未照射的基本相同;15~35万拉德,虫体活力减弱但未死亡。用4、6、9、10、20、25万拉德照射的锥虫给小白鼠注射,未发生虫血症,从中选取4、6、9万拉德三个组进行攻击试验,其潜伏期和病程均比对照组延庆2~3倍。从而看出,用4~9万拉德照射伊氏锥虫,可以减弱其毒力,并保持一定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离辐射致弱寄生虫,作成弱毒虫苗,一般认为它是解决寄生虫病免疫较有希望的途径之一。早于1914年Halberstadter就指出用镭照射锥虫可消除其感染性;  相似文献   

15.
射线对蚕卵形质的人工引变,最为快速,照射以后,无需通过饲育,即可直接观察实验结果。而且又可避免饲育遗失死亡等人为的或技术的误差,比较正确。本实验在1962年春蚕品种保育雄蛹,以红眼白卵(W_4)黑眼白卵(W_3)及红眼红卵(re)等三种卵色因子为标帜;而将此三种因子的相对显性因子+~(w4)+~(w3)+~(re)雄蛹,在发蛾1—2日前,照射X线及钴~(60)γ—射线,到发蛾时,分别与隐性形质雌蛾交杂,产卵变色后,以双筒解剖显微镜,观察卵色的形态变化。 X线照射条件为:5mA,160KV,焦点距离24cm,1.0m.m.铝滤过板,照射时间137.5分,剂量为7500γ。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我国一些口岸对畜禽产品多采用环氧乙烷等化学药物消毒。但消毒后的药物残留等问题尚未解决,不易推广。为此,根据γ—射线穿透力强、消毒彻底和无残留等优点,应用~(60)钴γ—射线辐照对羊毛包中布氏杆菌的杀菌作用我们进行了试验,并以炭疽杆菌芽胞作为试验对照。现将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前言γ-射线辐照消毒污染的畜产品的报导极少,澳大利亚曾用300多万克镭当量的~(80)钴γ-射线辐照消毒羊毛。我们也曾用~(60)钴γ-射线辐照消毒羊毛包和牛皮捆中的炭疽杆菌芽胞和布氏杆菌,为我国利用~(60)钴γ-射线辐照消毒病原菌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剂量10、20、30、40、50 Gy60Co-γ射线辐射直穗鹅观草与垂穗鹅观草干种子,研究了两种鹅观草的适宜诱变剂量及辐射后其生物学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60Co-γ射线辐射对垂穗鹅观草的出苗率产生了促进作用,促进2种鹅观草出苗的最佳辐射剂量是40 Gy。两种鹅观草在10、20、30、40Gy辐射处理时,分蘖数均高于对照,50 Gy辐射处理抑制了鹅观草分蘖6。0Co-γ射线处理后直穗鹅观草株高均高于对照,而垂穗鹅观草的株高均低于对照。辐射处理抑制了直穗鹅观草的结穗能力。两种鹅观草穗长和平均小穗数与辐射剂量的相关性很高,均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大而增大。初步确定促进鹅观草生物学性状变异的适宜辐射剂量为30~40 Gy。  相似文献   

19.
~(60)Co-γ射线辐射对家蚕抗菌肽诱导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品种的家蚕为材料,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后,分别提取抗菌肽,测定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经过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后的家蚕,抗菌肽抑菌效果显著增强,但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抗菌肽的抑菌效果减弱;不同家蚕品种及不同辐射剂量处理的家蚕抗菌肽的抑菌效果差异极显著。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导家蚕抗菌肽抑菌活性增强,为开展家蚕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扁蓿豆(Melilotoides ruthentica L.Sojak)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抗逆性强等特点,在东北寒冷地区可安全越冬,是我国北方一种重要的牧草资源[1]。由于其抗逆性强,也可作为紫花苜蓿等的杂交亲本培育苜蓿新品种[2-3]。诱变育种方法在创造优良突变体和培育新品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5]。γ射线作为一种诱变源,是一种能量高、穿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