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从探索调整田间小气候效应充分发挥气候生产力,来发挥水、肥、上、种密等因素的综合增产潜力而提高向日葵产量出发,1982年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一、试验材料和处理(一)供试品种白葵杂1号。(二)处理方式共10种栽培方式,三次重复,30个试验小区。行距均为70厘米。清种方式株距65、55、45、35;2:1方式(两行向日葵一行苜蓿草),株距35、30、25;1:1方式(一行向日葵一行苜蓿草),株距30、25、20。小区面积200平方米。(三)管理播种时及现蕾前每埯各施硝酸铵5克。一对真叶展开时间苗、防虫害、缺苗座水补苗。(?)耥2-3遍。中间灌水三次。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 L_9(3~4)正交设计方案,对平菇室内栽培小气候条件进行了研究。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求得平菇室内栽培最佳方案。用逐步回归、积分回归等方法,找出了影响平菇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生育关键期的气象指标,以及各生育期的温、湿度对其产量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3.
晚播麦薄膜覆盖栽培的气候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本文通过1984~1985年和1985~1986年两年的试验研究,对晚播麦地薄膜覆盖改善近地面的小气候条件,有效地利用了冬前到早春的光、热、水资源,获得高产的农业气候效应进行了分析。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作用,可保证麦苗在冬前生长获得100度-  相似文献   

4.
<正> 一、前言防风网的小气候效应目前己有不少的研究,肯定了防风网减风增温的小气候效应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及提高产量、质量的作用。并已在水稻,蔬菜育秧,预防低温冷害,育苗移栽等方面推广应用和用防风网模拟林带,研究防护林带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本试验的目的:一方面作为防护林带小气候效应鉴定的中间模型试验,为防护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为生产中采用和推广防风网提供小气候依据。研究的内容,除分析风和温度外,湍流和土壤蒸发也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 沙打旺属于豆科直立黄芪属植物(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各地广种的优良牧草,绿肥作物之一。1974年我区从江苏淮阴引种,经几年来的种植试验表明它不仅产草量高,适口性强,且因其根系强大还能防风固沙,并能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但由于它结实率比较低,种子产量每亩仅10~30斤,使大面积推广种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沙打旺的结实率,我们特于1981~1982年进行试验初步探讨了群体结构的小气候效应对其籽实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沙打旺在最佳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桑园喷灌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浙江省的杭嘉湖地区蚕桑生产历史悠久。从气候条件来看由于夏季和早秋常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西伸的控制,天气炎热干燥,降雨量少。而这季节桑树旺长,故桑园土壤蒸发和桑树蒸腾量大,使根系活动的土层贮水量不断减少,常常降到桑树根系要求的适宜土壤水分指标以  相似文献   

7.
<正> 六十年代开始的水稻塑料薄膜保温育苗,虽能充分利用早春光、热资源,但床内温度变化剧烈,而且很不均匀。往往是床中部高温处通风降温不彻底,造成秧苗徒长;而床底侧开口附近的秧苗又直接受冷空气侵袭,导致生理机制发生一定程度的障碍成为“小老秧”。而且常因温度忽高忽低引起秧苗病变。甚而管理不善,毁于一旦。针对上述问题,1983年春,我们进行了塑料薄膜纱网启闭式(规格:长11米,宽2.2米,中间纱网宽0.8米,薄膜“天窗”盖宽1米。)保温育苗试验。现将83年4月初-5月初薄膜纱网启闭式苗床(见图)与普  相似文献   

8.
通过1983/1984年冬天在上海市长兴岛前卫农场秸园内进行的小气候观测,分析了林带对桔园内太阳辐射、净辐射、风速、温度等主要小气候要素分布的影响,试图为岛屿桔园营造防护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986年起进行了一系列平菇单作和间作套种的田间试验,研究平菇大田栽培的农业气象条件,小气候调控措施及其效应,探讨最佳种植方式。试验认为,只要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田间培栽培平菇是可以丰产的。尤其是小麦、平菇、棉花间作套种,农业优势显著。年极端最低气温高于-15℃、出现几率在80%以上的地方都能实行。因此,“麦—菇—棉”间作套种可以形成一种有推广前途的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10.
<正> 对于下垫面水平均匀的一维情况,考虑到植被的影响,可以得到植被内部及其上的平均场方程:其中"η、C_d、a(z)分别为植被覆盖率,植被阻力系数和叶面积密度,S_θ和S_γ则是植被存在而产生的热量和水汽的源汇项,γ为大气比湿,其余的为气象上常用符号.  相似文献   

11.
玉米地膜栽培农业气象效应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为了搞清玉米地膜栽培的气象效应,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进一步发挥玉米地膜-栽培的增产潜力,我们进行了玉米覆膜气象效应的试验研究,为我区进一步推广玉米地膜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一、试验材料与方法本试验于1987年在白城地区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田进行的。土壤为沙壤土,肥力中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前言近年来温室小气候控制技术随着电脑的应用迅速发展。以优质高产,节能省工为核心的最佳小气候控制,也只有在微型电子计算机日益普及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要实现温室最佳小气候控制,决定于:1.各种作物最佳环境条件组合的小气候指标的确定;2.达到最佳环境条件控制调节手段的解决。只有两者紧密配合才能达到予期目的。前几年我们在黄瓜、番茄产量形成的光、热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用电  相似文献   

13.
<正> 生物环境小气候记录仪研制采用先进的单片微型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在记录仪的性能、可靠性、实用性、成本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探讨,使得记录仪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其主要性能特点如下:(1)自动循环测量、记录10通道(温、湿、  相似文献   

14.
遮阳网是一种用塑料纱编织成的网状薄膜,透光均匀.国内又称“网膜”,日本称为“寒冷纱”.目前国内应用尚不普遍.本文以新型国产遮阳网为试验材料,从农业气象角度对其覆盖下的小气候调控效应作了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黑色遮阳网的透光率大约为40%,灰色透光率约为70%(表1).因此,作物在夏季进行遮阳网覆盖可以有效避免盛夏酷暑中午前后的强烈光照对作物幼嫩组织的灼伤,缓解强光对作物生育的抑制,创造一个适宜的光合作用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 目前,锦州地区棉花生产上有两种地膜覆盖形式,即大垄双行和小垄单行。为了研究这两种覆膜形式的棉田小气候条件及其对棉花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我们于1981-1982年进行了此项试验。试验品种为黑山棉一号。大垄双行覆膜行式为1.1米宽大垄,播种双行,小行距为46厘米,大行距为64厘米。小垄宽为55厘米,单行种植。两种覆膜形式的株距均为15厘米。田间管理相同。  相似文献   

16.
沟播小麦防冻保苗生态效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沟播是我国北方旱地小麦生产上一项传统技术,由于深播浅盖集中施肥保温保墒,加上使用抗逆性强的农家品种,五十年代以前我国北方小麦冻害并不严重。解放后推广机播小垅密植加上生产条件改善,产量迅速提高,但由于失去了沟播的保温保墒作用,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小麦冻害日趋严重。1976年以来我们在北京郊区进行了以防冻保苗为主的试验,大多取得了保苗增产效果。小垅沟播栽培技术,具有机播机械作业效率高、均匀一致、密度较高、长势较匀的优点,又具有畜力沟播保温保墒、集中施肥、有利保苗壮苗的优点。特  相似文献   

17.
<正> 农田小气候仪器要求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度,能在一定距离间隔内迅速测定农田诸气象要素的微小变化,仪器轻便,不怕污染,使用方便。根据这一要求,于1981年研制出M_(C812)型农田小气候综合测定仪样机,可进行温、湿、风、光四要素的测定。一、温湿度(一)湿度测定原理及电路设计1.原理本仪器采用干湿球方法测定空气湿度。这种方法性能稳定,精度较高。把干球、湿球  相似文献   

18.
<正> 现阶段,在水稻育秧中大量采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它不仅为秧苗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能资源,增加了水稻的生长量,而且在抗御低温冷害上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光照强时膜内温度很高,管理不当会造成烤苗、徒长等现象,秧苗素质不十分理想。为此,从1982年  相似文献   

19.
我国红壤丘陵区柑橘园土壤养分具有明显的缺磷、缺钾和有机质低等特点,土壤结构性差,"酸、干、板、粘、瘦"等特征明显[1-3],特别是新开垦的幼龄橘园,树体小、空地多,短期间种的作物收入不高,水土流失严重.通过间种绿肥或牧草等生物养地措施,可有效防治橘园的水土流失,培肥地力[3-9].在橘园间作菜肥、饲肥或粮肥等兼用经济绿肥,既能收取一定量的蔬菜或饲草获得直接经济效益,又有大量鲜嫩茎叶作肥料,培肥地力,对解决柑橘园有机肥源短缺以及季节性饲料不足,建设高产、稳产橘园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开展了柑橘园间作不同经济绿肥作物对柑橘产量和质量以及生态效益影响的研究,为柑橘园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 全国农业小气候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1月11~15日在杭州举行.会议由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研究会农业小气候专业委员会主持,出席会议的代表103人.会议收到论文82篇,大会宣读60余篇,并进行了热烈、认真的讨论.同时,还通过展示仪器、放映幻灯和录像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