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EGCG是否会影响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检测,探究喝茶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中胰岛素药效和血液水平检测是否造成影响。【方法】使用EGCG灌胃的方法对胰岛素治疗后的糖尿病大鼠进行短时间干预,并进行血糖测试。用相应的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结果】体外研究发现,各个浓度的EGCG组对胰岛素检测值没有差别,而高浓度的EGCG会引起胰高血糖素检测值升高。在动物实验上,EGCG联合胰岛素实验组与胰岛素单独治疗组在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以及血液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检测结果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饮茶不会影响糖尿病病人血液中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对胰岛素的治疗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限制蒸煮腌肉发展的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冷藏期间褪色导致商品价值的降低以及货架期的缩短,本研究以西式蒸煮火腿切片为对象,研究其货架期褪色与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的关系,揭示肉品中含氮化合物对血红素色素及产品表观色泽稳定性的影响,为腌制、蒸煮类肉制品的色泽稳定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西式蒸煮火腿切片的色泽参数以及多种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同时进行跟踪监测,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阐释产品贮藏期间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与色泽变化之间的关系,公共因子的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结果】试验中检测到8种生物胺和16种游离氨基酸,生物胺在冷藏期间变化不显著,苏氨酸(Thr)、缬氨酸(Val)、蛋氨酸(Met)、赖氨酸(Lys)和精氨酸(Arg)在冷藏期间变化显著。因子分析中看出,主因子1(F1)主要表达了色泽参数信息,特别是反映红色的红度a*、色饱和度C及红色素亚硝基血色原(NH),以及直接影响表观色泽的含氮化合物信息,对样本方差的贡献率达到了45.72%;主因子2(F2)主要表达了色调H以及通过影响色调进而影响表观红度的含氮化合物信息,这些含氮物主要是酸性和碱性游离氨基酸,对样本方差的贡献率为21.52%。酪胺(TYR)和精胺(SPM)在F1中的载荷均高达0.98,且与产品的色泽参数均呈显著负相关,这两种生物胺显著影响产品血红素色素及表观色泽的稳定性。色胺(TRY)在F1中的载荷较高(0.78),且与表观红色度a*及红色素NH呈显著正相关,色胺的存在可以稳定产品的色素NH,改善产品的表观红色;苏氨酸、酪氨酸(Tyr)、缬氨酸、组氨酸(His)、蛋氨酸和亮氨酸(Leu) 直接影响产品的表观色泽,与产品的表观红色度a*显著相关,其中Thr和His与红色度呈显著正相关,Val,Tyr、Met和Leu与红色度呈显著负相关;甘氨酸(Gly)与红色度也呈显著负相关,但在F1中的载荷较低,对产品的表观色泽影响相对较弱。脯氨酸(Pro)在F1中的载荷较高(0.78),且与色泽参数均显著相关,直接影响表观色泽,只是Pro与黄度b*和亮度L*的相关系数远高于红度,对黄度和亮度比对红度的影响更大;苯丙氨酸(Phe)、赖氨酸和精氨酸在F2中的载荷极高,分别为0.90、0.94和0.97,又与亮度和色调H显著相关,对表观色泽的影响显著,主要通过影响亮度和黄度间接影响表观红色度。谷氨酸(Glu)在F1中的载荷相对较高(0.61),但与红度相关不显著,与黄度和亮度显著相关。【结论】产品基质环境中游离氨基酸和生物胺的存在形式及含量显著影响表观色泽的变化,这种效应可能与这些含氮化合物对基质环境酸碱度的改变以及与卟啉铁的结合或竞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烘焙对夏秋绿茶色泽变化的影响,为烘焙工艺在夏秋绿茶品质改良中的优化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模拟烘焙工艺,比较分析烘焙过程茶叶感官品质、色差指标及影响色泽变化的主要理化成分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烘焙过程中夏秋绿茶颜色总体变化趋势为墨绿→黄绿→红黄→红褐色;色差指标L*、a*和b*在相同烘焙温度下随烘焙时间的延长呈现升高的趋势;叶绿素a、b的热降解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烘焙温度越高,叶绿素a、b的反应速率常数k越大,半衰期(t_(1/2))越短,降解速率叶绿素b叶绿素a,烘焙过程茶多酚、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也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80 ℃烘焙茶叶色差变化较小、叶绿素的降解速率缓慢,茶多酚、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量最低,茶叶色泽品质保持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深入研究了烤烟晾制变黄过程中的颜色变化规律。【方法】通过色差仪和叶绿素仪测量云烟87中部叶在不同晾制温度(20、25、30、35和40℃)条件下亮度值L~*、红绿值a~*、黄蓝值b~*和SPAD值的变化,并以亨特Lab值为基础计算总色差ΔE和褐变指数BI等指标,采用零阶和一阶动力学模型对各项颜色指标的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随晾制温度升高,各项颜色指标的变化速率变快;不同晾制温度下L~*、△E和BI的变化符合零阶反应,而a~*、b~*和SPAD的变化符合一阶反应;颜色变化速率常数符合Arrhenius方程,建立烟叶晾制过程中预测颜色变化的动力学模型,验证试验表明模型拟合度良好(R~(2 )0.9)。【结论】动力学模型可较为精准的预测烟叶在晾制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为烤烟晾制方法、标准及配套工艺技术的制定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酸碱对防止泡桐木材变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酸碱度影响泡桐木材色泽进行了研究,并对弱碱溶液防止泡桐木材变色的作用做了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酸碱度影响泡桐木材颜色变化,在偏酸条件下泡桐木材的白度易于向劣化方向发展,总色差升高;偏碱条件下泡桐木材白度提高,总色差下降,色泽指标明显趋好。0.25%的弱碱溶液改善泡桐木材的渗透性,能溶出木材内部部分内溶物,可浸提的内溶物中多含有变色前驱物质,促进了防止泡桐木材的变色作用,而又不会污染泡桐木材材面。防变色剂具有一定的防变色作用,但只用防变色剂预防泡桐木材变色容易出现返色现象,综合使用弱碱溶液与防变色剂防治效果比单独使用防变色剂效果好,经0.25%的弱碱溶液同防变色剂处理可使泡桐木材防变色效果内外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否具有抗J亚型禽白血病毒(ALV-J)效应,为AVL-J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感染ALV-J病毒的DF-1细胞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5,10,20和40μg/mL的EGCG溶液后培养的0,24,48,72和96 h,对其细胞活性、细胞中env基因表达量,禽白血病p27抗原水平,NF-κB活性以及NF-κB p50和p65蛋白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EGCG对感染ALV-J病毒后DF-1的保护作用具有剂量效应,10μg/mL效果最好。在ALV-J侵染的DF-1细胞中添加10μg/mL的EGCG溶液96 h后,可显著抑制由于ALV-J病毒导致的NF-κB亚基p50和p65跨膜转移,降低由于ALV-J病毒造成的细胞凋亡。【结论】EGCG通过抑制NF-κB信号的激活来提高DF-1细胞对ALV-J病毒的抵御能力,且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10μg/mL为最佳添加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对绿豆侧根发生的影响。【方法】以绿豆为材料,用硝普钠(SNP)、NO特异清除剂c-PTIO和动物NOS抑制剂L-NAME单独处理绿豆侧根或与IBA、NAA混合处理,分析内源性NO对绿豆侧根发生的作用。【结果】SNP能显著促进绿豆侧根发生,其中以50μmol/L SNP处理24 h效果最佳,平均单株生根数为18;IBA或NAA与SNP混合处理的生根效果优于各自单独处理。L-NAME和c-PTIO单独处理或分别与IBA和NAA混合处理,均能抑制或延缓IBA和NAA诱导的侧根发生。【结论】内源NO在侧根发生及其形成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烤烟烘烤过程中烘烤环境对烟叶外观特征变化的影响,为烟叶精准化烘烤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色差仪提取烟叶的颜色特征值,用Matlab2015b获取烟叶纹理特征值,然后对烘烤过程中烟叶颜色特征指标和纹理特征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烘烤过程中烘烤环境指标(温度、叶温、水汽压差、相对湿度、风速、风压)与颜色指标(明度、红度、黄度、饱和度、色相角)、纹理指标(能量、熵、惯性矩、相关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烘烤的进行,烟叶颜色特征值的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且正反面变化规律相似;烟叶纹理特征值中纹理能量和相关度不断减小,纹理熵和惯性矩不断增加,且在42~46℃变化幅度较大;叶温对烟叶颜色的色相角和正面黄度有较大影响;烤房温度主要对烟叶颜色的明度、饱和度、色相角和黄度有较大影响,而相对湿度对烟叶颜色的红度有较大影响,但是温度和相对湿度均对烟叶纹理的能量、相关度和熵有较大影响,风压对烟叶纹理惯性矩有较大影响,而其他环境指标对烟叶颜色和形态纹理变化的影响较小。【结论】不同的烘烤环境指标对烟叶颜色和纹理的变化有不同程度影响,可依据研究结果及烟叶特色适当调控烟叶的颜色与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避雨栽培对葡萄酒花色苷组成及含量的影响,从而为提高"桂葡6号"葡萄酿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特色酿酒品种"桂葡6号"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桂葡6号"葡萄酒花色苷类物质的含量及比例随着瓶储期增加的变化,分析避雨栽培对花色苷含量及组成的影响。【结果】避雨栽培能显著提高"桂葡6号"'葡萄酒的花色苷总量、双糖苷含量及比例、甲基化含量及比例、花青素含量及比例,但对酰化及聚合物影响不大,对提升葡萄酒颜色的稳定性有积极作用。与露天栽培酒样相比,避雨栽培酒样红色调和黄色调更强,颜色更深;且随着瓶储期的增加,两种栽培酒样的花色苷总量显著降低,红色调及色度减弱,黄色调增强。【结论】避雨栽培能够提高"桂葡6号"葡萄酒颜色的稳定性,从而提升"桂葡6号"葡萄酒品质。  相似文献   

10.
红葡萄酒中花色苷辅助成色作用的研究进展#br#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丽媛  苑伟  刘延琳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2):2518-2526
 颜色是影响红葡萄酒感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红葡萄酒颜色的深浅不仅决定着葡萄酒的感官质量,而且对葡萄酒内在品质的影响也很大。如何稳定红葡萄酒的颜色及提高红葡萄酒的色度一直是葡萄酒酿造行业倍加关注的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也持续不断。辅助成色作用(copigmentation)是花色苷与辅色素(copigment)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来增强颜色,可使葡萄酒的色度更深、色泽更稳定。本文就花色苷的辅助成色作用机理及其在红葡萄酒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植物色彩搭配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不同的色彩属性、冷暖关系与色彩搭配在植物造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以云台花园为例论述植物色彩搭配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及注意遵循"统一、调和、均衡"的色彩稳定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以郑州市为例,对2009—2011年常见园林植物秋季叶色进行调查,运用色彩分析法,通过色彩辅助软件Colormpact进行叶色的提取及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2种园林植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原色色谱的提取、色彩变化的排序以及色彩方案的配置进行了研究,最终建立可以应用于园林绿化的园林植物色彩配置模型,并结合秋季园林植物的叶色特点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植物配置方案,为园林植物的利用提供了色彩配置方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包装装满色彩属于设计色彩,在一切视觉表现中。色彩在包装设计中是强有力的表现因素,其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它是销售包装的灵魂,又是宣传企业和产品形象的重要手段。常言道“远看色彩近看花”。因此,色彩作为一种表达感情的视觉语言,成为设计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正三角形分析色环及孟赛尔色立体水平剖面,寻找三角色设计的配色方法,并应用于家具设计中.  相似文献   

15.
在景观设计方面利用色彩的组合构成,改变着过去的传统构图方式,使现代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和更具有时代气息,对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前城市湿地公园的色彩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天津桥园为例,对色彩景观进行调查研究。从色彩分析方法入手,用Color Impact软件对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进行分析,总结出自然色彩和人工色彩的色彩应用范围。选择景区内的5个主要景点为研究对象,运用HSB模式分析景观色谱,总结色彩应用,进而提出适合城市湿地公园的色彩设计要点,期望能够对今后的城市湿地公园色彩景观设计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植物色彩景观的营建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植物色彩对提升景观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多尺度的植物色彩景观营造中,如何以一种更高效和科学的方法量化植物色彩是目前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对植物色彩研究的相关成果和进展,总结出不同的植物色彩量化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方法的适用特点,总结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以期更好地对植物色彩量化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网络课程中的色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对于网络课程中色彩的研究主要着重于色彩的物理特性。主要从网络视觉认知特性论述色彩在网络学习中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对笔者发现的一个Lx9801变异株进行考查。结果表明:Lx9801变异株与Lx9801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叶鞘、花丝、花药的颜色方面,这些性状可能由同一基因控制;它们在株高、穗位高及单株产量等重要性状上没有明显差别,相互间也没有明显杂种优势;SSR标记分析显示,两个材料的差异与生产上自交系郑58内部差异率相似。表明花青素显色这类性状对产量影响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0.
四川山地乌骨鸡的肤色遗传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选用胫色、肤色均为深乌的四川山地乌骨鸡和黄肤、黄胫的岭南黄鸡作为参试品种,通过品种的纯繁和正反杂交,进行四川山地乌骨鸡肤色、胫色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岭南黄鸡的肤色、胫色基因为纯合基因,四川山地乌骨鸡虽经四代纯繁选育,肤色、胫色基因仍未完全纯合,尚需进一步加强选育。在含有四川山地乌骨鸡血缘的组合(WW、WH和HW),初生雏鸡肤色、胫色尚未完全稳定,有随日龄发生转变的现象,说明控制肤色、胫色黑色素沉积的基因具有表达的时效性;用四川山地乌骨鸡(♂)与岭南黄鸡(♀)杂交,F1代10周龄时深乌个体几乎全为母鸡,而1日龄雏鸡依肤色或胫色尚不能进行雌雄鉴别;本实验结果也提示雏鸡体内的真皮黑色素含量似乎与雏鸡的死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