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疆黄花苜蓿花部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个黄花苜蓿居群为材料,通过对小花数、花柱、旗瓣、翼瓣、龙骨瓣等指标的测量,探讨黄花苜蓿花部形态变异特点.结果表明:黄花苜蓿花部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各性状总的平均变异系数在6.18%(旗瓣长)~28.69%(花萼长)之间,居群间总的平均变异系数在9.26%(塔城)~30.89%(哈巴河),表明黄花苜蓿花的表型性状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相关分析显示,部分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型差异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10个居群分为三大类,其中,布尔津居群和特克斯居群为一类,吉木乃居群和福海居群为一类,其余6个居群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2.
王玉祥  张博 《草业科学》2012,29(9):1396-1400
以新疆13个地区的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为材料,通过测量其荚果长度、荚果宽度、每荚种子数、粒长、粒宽以及千粒重等,研究新疆不同地区黄花苜蓿果实形态差异。结果表明,13个地区的黄花苜蓿群体间性状均有显著差异(P<0.05),荚果长、荚果宽、每荚种子数、粒长、粒宽都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13个群体分为三类:阿勒泰群体单独聚为一类,主要为圆籽粒型;北屯、塔城和富蕴群体聚为一类,主要为多边籽粒型;其余9个群体聚为一类,主要为肾形籽粒型。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黄花苜蓿的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于万里  张博 《草业学报》2012,21(2):249-255
为探明不同群体黄花苜蓿的遗传变异规律及亲缘关系,以伊犁昭苏地区8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荚果和种子的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群体间和群体内单株的差异,探明荚果和种子性状以及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黄花苜蓿群体间除荚果长宽比外,其他各性状均有显著差异;群体内单株间荚果宽度、种子颜色和种子宽度等性状有显著差异;2)除种子颜色外,其他各性状群体间的差异大于群体内差异。群体间,百粒重和荚果形状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0.540和0.535,群体内种子颜色变异系数最大(0.554);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种子大小、荚果种子数和荚果形状;4)荚果的长度和海拔之间呈正相关关系;5)依据果实形态利用欧氏距离UPGMA聚类分析,将8个群体分为4类:大荚果型、大粒型、小粒型和中间型。  相似文献   

4.
选择俄罗斯三个育成品种雅酷、秋柳、达菲(音译)和我国野生锡盟、呼盟黄花苜蓿为主要研究对象,草原三号杂花苜蓿作为对照,在温室内盆栽,对幼苗形态特征、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积累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根、茎、叶的形态特征及幼苗生长速度、生物量积累等方面杂花苜蓿表现出了杂交优势,秋柳、雅酷和锡盟三份黄花苜蓿材料也显示出了优于其他黄花苜蓿品种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黄花苜蓿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解野生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的种质特征与特性,对来自我国新疆、内蒙古和俄罗斯的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黄花苜蓿的19项形态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倍体和四倍体的形态特征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其中营养器官的差异比生殖器官显著;二倍体植株的花为桔黄色,茎主要为紫-绿色,叶片明显较四倍体窄小,叶形以倒披针形和线形为主,叶片毛被多为上下密集型;四倍体植株的花主要为黄色,茎多为绿色和紫-绿色,叶片明显较二倍体宽大,叶形以倒披针形和倒卵形居多,叶片毛被多为上面光滑下面稀疏型;四倍体黄花苜蓿与二倍体相比,具有植株高大,生长繁茂,叶片增大等特征;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明显分为二倍体和四倍体2类,四倍体材料间表现出相似生境的聚类趋势,不同染色体数目间的形态学差异远比相同染色体数目而生境不同材料间的形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杨静  张博  陈爱萍  王玉祥 《草地学报》2014,22(5):1063-1068
以新疆野生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为材料,观察其小孢子发育各时期的细胞学特征及花蕾和花药形态特征,并研究黄花苜蓿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相关性,以期为单倍体培养(DH系)的育种方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黄花苜蓿小孢子发育分为4个时期,分别为四分体时期、单核早中期、单核靠边期、双核期,且各时期有明显的细胞学特征;试验材料的花蕾纵径和花瓣长在小孢子发育4个时期之间均表现极显著差异,其它花器形态指标只是部分时期之间差异显著,因此花蕾纵径和花瓣长适宜作为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判断依据;小孢子发育不同时期花药大小差异不显著,花药颜色变化明显,由淡黄色逐渐变为深黄色;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时,花蕾纵径和花瓣长度分别在3.61~4.32 mm和2.68~3.61 mm之间,此时可见花瓣微露出萼片。  相似文献   

7.
对呼伦贝尔黄花苜蓿进行区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在各试验点种植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鲜草和千草产量与对照品种肇东苜蓿接近,3个试验点3年平均鲜草产量为33865.6kg/hm^2,干草产量为9146.2kg/hm^2,分别比对照的肇东苜蓿低0.6%和3.2%。方差分析表明二者无显著差异,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持久性,对呼伦贝尔高寒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适宜在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野生黄花苜蓿栽培驯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野生黄花苜蓿进行了多年的栽培驯化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苜蓿栽培品系与野生群体相比返青早,生长速度快;株型直立或半直立,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叶量等性状均优于野生群体;平均鲜、干草产量分别比野生原始群体提高2.5倍和1.3倍,比敖汉苜蓿增产15%和4%,在内蒙古东部高寒地区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综合性状明显优于野生群体和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9.
黄花苜蓿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黄花苜蓿野生种群的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贮藏蛋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苜蓿野生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种子千粒重在1.098-2.012g之间,其中二倍体黄花苜蓿种子千粒重最低,仅为1.098g,是四倍体黄花苜蓿种子平均千粒重的62.01%;种子发芽率也十分不整齐,种皮不经磨擦的自然发芽率十分低,从0-40%不等,平均发芽率仅为16.9%,二倍体种子的自然发芽率为0;种子贮藏蛋白SDS凝胶电泳亦显示出其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为37.9%,基因多样性为0.3066,种群分化系数为0.2257。  相似文献   

10.
在论述黄花苜蓿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综述了黄花苜蓿在再生性、耐牧性、抗寒性、抗旱性和耐盐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黄花苜蓿的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花苜蓿不同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以单株取样的方法对黄花苜蓿4个品系和5份其他种质共9份供试材料的种子贮藏蛋白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9份供试材料可溶性蛋白总条带数为69条,总多态带为56条,多态带百分率为81.16%;9份供试黄花苜蓿种质材料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其遗传多样性顺序为8>6>1>5>4>3>2>9>7。5个相关种质含有比4个品系更加丰富的遗传多样性。9份供试材料的总基因多样性为0.2214,遗传分化系数为0.4929。4个品系的基因分化系数大于5个其他相关种质。基于Nei’s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9份供试材料可以分为4类,但聚类反映出的亲缘关系与群体取样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耐牧性的形态学成因机制,探索其耐牧型品种选育的新途径。以从耐牧性鉴定中获得的耐牧性强和弱的2组黄花苜蓿个体植株为材料,对其放牧前后的相关形态指标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形态指标与耐牧性强弱的显著性相关程度依次为根颈宽度>根颈入土深度> 茎数> 株高,对黄花苜蓿耐牧性的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根颈入土深度> 根颈宽度> 茎数> 株高> 株丛茎>植株投影盖度。根颈入土深度可单独增强黄花苜蓿的耐牧性,其他性状则通过相互协同作用促进其耐牧性。具有根颈粗大且入土深、单株茎数多且株丛大的黄花苜蓿植株耐牧性强,可作为耐牧育种材料早期选育的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L.)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富含蛋白质,是一种优良的饲用植物。自2014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对多年引种驯化选育出的生态型黄花苜蓿进行了引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态型黄花苜蓿在呼和浩特市生长、发育良好,越冬率在98%以上,播种后第2年开始测产,3年平均干草产量为9957kg/hm2,平均种子产量为137kg/hm2。  相似文献   

14.
对四川地区有代表性的52份野生狗牙根材料的11项数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狗牙根表现出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变异系数在4%~30.92%之间,平均变异系数达17.28%;外部性状间有一部分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768;通过聚类分析,四川狗牙根被分为高丛型和矮丛型两类,其中,矮丛型又分为长茎宽叶型、长叶型和短叶型,高丛型分为长茎短叶型、长茎宽叶型和长叶型三类。  相似文献   

15.
刘芳  王玉祥  陈爱萍  张博 《草地学报》2012,20(4):741-746
以新疆野生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为材料,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途径获得再生植株;从种子硬实、外植体、激素(2,4-D和KT)、培养基方面探讨野生黄花苜蓿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低温处理与浓硫酸浸种结合是破除黄花苜蓿硬实的较优方法,发芽率达90%;下胚轴为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MS培养基比改良的SH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更有效,MS诱导培养基为MS+2,4-D 0.5 mg·L-1+KT 0.8 mg·L-1+蔗糖30 g·L-1+琼脂粉7 g·L-1,出愈率达到80%;浅绿色和浅黄色的愈伤组织在MS+2,4-D 0.2 mg·L-1+KT 0.4 mg·L-1+CH 1 g·L-1+蔗糖20 g·L-1+琼脂粉7 g·L-1的培养基上分化较好,分化率为30%。研究结果将为黄花苜蓿生物技术育种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呼伦贝尔草原野生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对其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为其下一步转基因试验提供良好的受体。结果表明: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1.5 mg·L-1 2,4-D+0.4 mg·L-1 6-BA+3%蔗糖+0.7%琼脂,下胚轴和子叶的最佳愈伤诱导率均可达到100%。最佳胚性愈伤形成培养基为MS+0.5 mg·L-1 KT+0.1 mg·L-1 NAA+2%蔗糖+0.7%琼脂,胚性愈伤形成率为81.5%;最佳分化芽形成培养基为MS+0.25 mg·L-1 KT+0.05 mg·L-1 NAA+2%蔗糖+0.7%琼脂,分化芽形成率为36.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5 mg·L-1 NAA+1.5%蔗糖+0.7%琼脂,生根率为93.3%。愈伤诱导结果显示,供试黄花苜蓿材料个体间组织培养再生性存在较大差异,在同一激素水平上有大约1/3植株的愈伤状态优于其他植株。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地毯草野生种质资源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变异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毯草野生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学特性在长期的自然驯化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差异,变异系数较大;其中叶面积、叶长、叶宽、节间距离、株丛株高、直立茎生长速度、匍匐茎生长速度以及分蘖速度等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达到20.63%、19.08%、8.64%、20.28%、28.31%、28.4%、13.08%和21.29%。通过对我国野生地毯草有关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学特性各指标测定值的聚类分析,将我国地毯草野生种质资源材料初步划分为5大类群,这些不同类群的地毯草资源所具有的不同性状特点和较大的形态变异为不同功用优良草坪草的筛选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