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选育第四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和免疫性能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晚熟群体选育第四代(G4)的扣蟹为对象,并以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组,采用养殖实验、免疫指标测定和攻毒实验等方法,从生长性能和免疫抗病性能的角度分析并评价不同群体的蟹种质量。结果显示:①养殖实验中两选育群体的最终体质量和特定增长率(SGR)均优于对照组,且2龄早熟群体在8—11月的平均体质量始终低于晚熟群体,但差异不显著;②养殖效果方面,三群体成活率和最终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早熟G4、晚熟G4和对照组,三群体1龄早熟率的大小次序与之相反,其中雌体产量和1龄早熟率差异显著;③免疫指标方面,两选育组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雄体肝胰腺中AKP活性以及雌体血淋巴中T-AOC水平差异显著;④两选育群体在攻毒实验中最终死亡率均较低,分别比对照组低29.50%和22.94%。研究表明,选育G4扣蟹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抗病相关生理指标都表现出了比未选育群体优良的特性,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江水系天然群体、人工选育F4A级群体、F4B级群体以及江苏射阳群体共95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F4A、F4B选育起始群体均来源于固城湖国家级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射阳群体为江苏省河蟹养殖普遍采用的苗种,其亲本为当地养殖河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4个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 o)分别为0.8053、0.8197、0.8105、0.8100,平均期望杂合度(H e)分别为0.7149、0.7161、0.7262、0.7286。其中,人工选育F4A级以及B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群体,但是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而言,本研究中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在较高水平,其中射阳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最高,天然群体最低,各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天然群体、F4A级和F4B级选育群体聚为一支,而射阳群体单独聚为一支,表明人工选育中华绒螯蟹群体与长江水系天然群体间没有发生显著性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和研究定点选育蟹种在养成规格、回捕(成活)率及效益情况等方面优势,我们在实施“长江系中华绒螯蟹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项目的过程中,进行了专题对比试验,取得良好的试验效果,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沿海六水系绒螯蟹(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群体亲缘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分布于我国大陆沿海6个主要水系的两种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1)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国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0.0006~0.0053,属种内群体间差异。(2)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也不显著,两个群体间遗传距离D=0.0007,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3)辽河、黄河 相似文献
5.
通过4对引物组合对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俄罗斯的日本绒螯蟹群体及其杂交F1代(辽河蟹♀×俄罗斯蟹♂)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AFLP分析。结果表明,4对引物共扩增出233条带(100bp~1000 bp),其中辽河群体多态条带184条,多态位点比例78.97%;俄罗斯群体177条多态带,多态位点比例75.97%;杂交群体182条多态带,多态位点比例78.11%。3个群体的群体内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7074±0.0469,0.7171±0.0475,0.7406±0.0449,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85±0.128,0.194±0.119,0.176±0.138。变异来源有79.13%来自群体内,20.87%来自群体间。 相似文献
6.
2003年,我们在校实习基地利用0.28hm^2的稻田,进行了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试验。经过142d的精心管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共产蟹种39043只,216.3kg,产值20826.9元;产稻谷1751.5kg,产值2452.2元。总产值23279.1元。总盈利13892.1元。平均每667m^2纯收入3307.6元,比对照田增收2587元。投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沿海六水系绒螯蟹(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群体亲缘关系:R …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48个具有丰富多态性的10碱基随机引物对辽河、黄河、长江、瓯江、珠江和南流江的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6个群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发现:(1)两个引物具有群体特异性带,其中Z2扩增的880bp片段为珠江蟹和南流江蟹群体中所特有,而700bp片段为长江蟹、辽河蟹、黄河蟹和瓯江蟹所特有,可作为区别日本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的分子遗传标记;(2)Opp17扩增的947bp片段的出现频率,在长江、黄河和辽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出产的几种河蟹蟹种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鉴别对比研究,旨在找出区分我国各水系蟹种切实可行的鉴别方法,以利于蟹种购销及成蟹养殖、放流生产中借鉴,促进河蟹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增养殖对象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由细菌、病毒和类立克次体等引起的各种疾病日趋严重,给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1-3].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1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3个不同水系人工选育群体(“长江1号”、“光合1号”和七里海河蟹)和1个海河流域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结果显示,10个位点在4个群体中的等位基因数(N)为3~17,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5~9.7,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20~0.745,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66~0.66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87~0.716,近交系数(Fis)范围为–0.080~0.827。在40个群体–位点组合中,有13个群体–位点组合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与海河自然群体相比,3个人工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略有降低,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范围为0.015~0.075,遗传相似度为0.7702~0.9401,遗传距离为0.0617~0.2611。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了群体UPGMA系统进化树,自然群体和“光合1号”聚为一支,而七里海河蟹群体单独聚为一支。综上所述,4个中华绒螯蟹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本研究将为中华绒螯蟹选育繁育和种质资源利用与管理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扣蟹阶段的池塘养殖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东台进行了3个品系(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大眼幼体的池塘养殖试验,比较了各品系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变化情况、最终养殖性能、规格分布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虽然3个品系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品系扣蟹平均体质量与亲本规格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为“长荡湖1号”B系>“长荡湖1号”A系>2龄早熟品系;(2)正常扣蟹单位面积产量和扣蟹总产量与亲本规格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此外,“长荡湖1号”B系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长荡湖1号”A系(P<0.05);(3)3个品系扣蟹的体质量主要分布于6.0~7.9 g和8.0~9.9 g的规格区间内,其中2龄早熟品系在小规格区间(<4.0 g和4.0~5.9 g)所占的比例较高,而“长荡湖1号”B系扣蟹在大规格区间(10.0~11.9 g和>12.0 g)所占比例较高,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4)各品系扣蟹的最终收益及投资回报率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明显提高。综合来看,相对于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在扣蟹养殖阶段具有产量高、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本规格对其子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在相同的养殖环境下将4种规格河蟹亲本(规格I:雌90~110 g、雄140~160 g;规格Ⅱ:雌115~135 g、雄160~180 g;规格Ⅲ:雌140~160 g、雄220~240 g;规格Ⅳ:雌190~210 g、雄290~310 g)所产的大眼幼体养殖至扣蟹,并比较各组扣蟹的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最终产量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规格的河蟹亲本,其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豆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成活率以及增重倍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2)在豆蟹至扣蟹养殖阶段,各组幼蟹的生长速度差异大体上与其亲本规格的差异相一致,其中Ⅰ组幼蟹在8—10月期间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低于Ⅳ组(P<0.05);(3)养殖效果方面,各组扣蟹平均规格和最终产量均随着亲本规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Ⅳ组扣蟹的最终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Ⅰ组扣蟹(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Ⅳ组扣蟹2.00~3.99 g规格的比例显著低于另外3组,而≥6.00 g规格的比例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5)。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亲本规格对其后代的养殖性能存在影响,大规格河蟹亲本子一代在扣蟹生产阶段生长速度快、养殖效果好,因此建议在生产上选择大规格亲本的后代用于扣蟹养殖。 相似文献
13.
对中华绒螯蟹进行颤抖病病毒悬液和PBS(对照)注射感染,研究其血清免疫因子抗菌活性(Ua)、溶菌活性(UL)、凝集活性(HA)、酚氧化酶(PO)、过氧化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0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变化,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人工感染颤抖病病毒后,蟹体内的免疫因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血清中Ua、UL活性先是降低,然后上升至高于正常值水平。P0活性先上升然后下降至低于正常值水平,POD、HA、SOD活性逐渐升高至显著水平;ACP及AKP活性则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左旋咪唑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测定在饲料中添加左旋咪唑(LMS)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免疫调节作用,以0(对照)、100、200和300 mg·kg~(-1)干饲料的剂量将LMS添加于基础饲料中制成颗粒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7 d,然后投喂不含LMS的对照组饲料。在投喂含LMS的饲料之前(0周)和投喂后2、4、6、8周,采样测定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总量(THC)、不同血细胞数量(DHC)、吞噬活性、呼吸爆发(超氧阴离子的释放)、酚氧化酶(PO)活性和溶菌酶(LSZ)活性;并在投喂含LMS的饲料后的第4周,按1.2×10~7cfu·kg~(-1)体重的剂量,体腔注射接种中华绒螯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rophila)CL99920菌株,记录接种10d后中华绒螯蟹的累积死亡率。结果显示,各LMS处理组的血细胞总量(THC)、透明细胞(HC)数量、吞噬百分率、呼吸爆发、PO活性和LSZ活性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颗粒细胞(GC)数量、血细胞吞噬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LMS处理组的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明显增强。研究表明,饲喂适量的LMS可增强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在本试验条件下,200 mg·kg~(-1)干饲料的剂量为最适添加剂量。 相似文献
15.
改进常规血液细胞电镜制样技术 ,直接取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血淋巴液固定、脱水、包埋、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具有 3类细胞 ,即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其中 ,无颗粒细胞的核质比最大 ,异染色质高度浓缩、边缘化 ,几乎没有常染色质 ,胞质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多 ,与高等动物的中幼红细胞结构很相似 ,该细胞数目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最多 ,可能担负着血液的能量转换功能 ;小颗粒细胞核内常染色质较多 ,内质网、高尔基体发达 ,胞质中存在 0 .2~ 0 .4 μm的电子致密颗粒 ,而且胞质中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空泡 ,细胞表面有许多突起似伪足 ,类似高等动物的单核细胞 ,可能具有吞噬和消化异物的功能 ;大颗粒细胞胞质中的颗粒较大 ,直径 1.4~ 2 .0 μm ,胞质中具空泡 ,细胞表面也常见伪足突起 ,类似高等动物的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2×6因子设计方法,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分别配制了含1%和2%磷脂,6个氯化胆碱水平(0、250、500、1 000、2 000、4 000 mg/kg饲料)的12组等氮、等脂精制饲料,在室内水族箱条件下对体质量为(0.22±0.01)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进行为期6周的饲养试验,每处理组各设4个平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胆碱的添加水平分别为1 000 mg/kg(1%的磷脂水平)和500 mg/kg(2%的磷脂水平)时,幼蟹的存活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89%和88%;幼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着胆碱添加量的提高而显著升高(P<0.05);磷脂水平为1%时,1 000、2 000和4 000 mg/kg胆碱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0、250和500 mg/kg的处理组(P<0.05);磷脂水平为2%时,500 mg/kg和1 000 mg/kg胆碱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0 mg/kg处理组(P<0.05),但与250、2 000和4 000mg/kg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的全蟹粗脂肪含量、肝胰腺的甘油三酯含量、总胆固醇含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随着饲料中胆碱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磷脂和胆碱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饲料中适量添加胆碱和磷脂,可以显著提高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以及蟹体脂肪含量。以增重率为判据,采用折线回归法进行分析,得出饲料中不同磷脂水平下幼蟹的胆碱适宜需要量分别为1 429.65 mg/kg饲料(磷脂水平1%时)和529.65 mg/kg饲料(磷脂水平2%)。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经一次受精便可多次产卵.与其他的虾类一样,在卵巢发育过程中,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脏需从外界汲取许多能量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淋巴转移到卵巢以供胚胎发育和幼体孵化.亲蟹的营养需求可以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加以研究.第一次抱卵之后亲蟹消耗了大量的营养和能量物质,需要在二次抱卵前的短时间内得到及时补充.通常来说,二次抱卵蟹的产卵力低下,幼体质量差.因此研究饵料对二次抱卵期间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和幼体质量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本实验分4组,分别以3种天然饵料缢蛏(TC)、沙蚕(TS)、杂鱼(TT)和一种人工饵料(TA)投喂中华绒螯蟹亲蟹,投喂周期为2个月(从初始一次抱卵至二次抱卵结束).天然饵料和人工饵料的日投喂量分别为亲蟹体重的10%和1%~3%,每日下午4点投喂.用PVC板将8m2的玻璃纤维槽隔成4个单元作为试验槽.每个单元底面积为2m2,水深40 Cm.同一槽中的3个单元用做一个试验组的3个重复,每个重复为10只蟹.海水盐度为20 g·L,pH 8.20~8.30,溶解氧为8.40~8.90 mg·L-1,依据水中氨氮和亚硝酸氮的浓度(分别小于1 mg·L-1和0.2 mg·L-1),每2至3天换一次水,水温为15~17℃.实验结束后,对二次抱卵亲蟹的生殖性能(相对饱卵量、卵径和亲蟹成活率)、孵化出的幼体质量(蚤Ⅰ幼体在饥饿状态下的成活率)以及卵、卵巢和肝胰脏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卵、卵巢和肝胰脏的高级不饱和脂肪酸(HUFA)组成与试验饵料的组成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卵的DHA与EPA水平、肝胰脏DHA水平与饵料中相应的HUFA水平成正相关(R2>0.90),说明外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移对卵巢的二次发育相当重要.统计学分析表明,投喂杂鱼的亲蟹(TT)孵出的蚤Ⅰ幼体对饥饿的耐受力以及投喂缢蛏的亲蟹(TC)的卵径显著高于其他组,各组之间其他指标(相对抱卵量和成活率等)均无显著差异.二次抱卵的中华绒螯蟹的卵、卵巢和肝胰脏中HUFA的水平与试验饵料中HUFA水平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无论在第一次卵巢发育过程中积聚了多少营养物质,第一次抱卵后消耗殆尽的亲蟹需要从外界食物中汲取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通过肝胰脏转运到卵巢供二次发育之用.本研究结论与其他作者对其他甲壳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此外组织器官的HUFA水平不只局限于饵料HUFA水平,还受器官本身对这些脂肪酸特定需求的影响.肝胰脏作为甲壳类动物的脂肪存储器,在饵料中的脂类物质被吸收和利用之前首先将其存储起来.甲壳类动物具有合成更长链的脂肪酸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很有限,但仍能重新合成一定数量的脂肪酸.由于卵巢和卵中的n-3 HUFA,尤其是EPA和DHA含量高于肝胰脏,因此有理由相信它们在中华绒螯蟹繁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人工饵料投喂对中国对虾的研究表明,n-3 HUFA的水平与亲本的生殖性能有很大关系,其中EPA与产卵量有很大的关系,而DHA在胚胎发育早期和幼体孵化起着很大的作用.本实验结果可以推论,EPA和DHA对中华绒螯蟹的卵巢的发育和生殖性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EPA的作用更加明显.遗憾的是本实验没有得出非常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应该指出的是本实验所用的不同饵料,不但HUFA含量不同,而且在蛋白质、总脂和微量营养素(维他命、矿物质、胆固醇、磷脂、钙盐等)的组成上差异很大,因此不宜下确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仔蟹标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均重(0.12±0.01)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在6个盐度(0、4、8、12、16、20)梯度下的标准代谢进行研究。各梯度的水温为(24±0.5)℃、溶解氧为(8.12±0.23)g/m L、p H为7.5±0.18。在不同时间段测量各盐度梯度代谢瓶内溶氧量、CO_2含量及NH_3-N含量,将时间与耗氧率、CO_2排出率及NH_3-N排泄率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仔蟹行为及代谢瓶内氧气含量与时间(h)的回归分析将仔蟹行为可分3个阶段:自由运动阶段[DO2.33 mg/L]、生存阶段[0.33 mg/LDO2.33 mg/L]及窒息阶段[DO0.33 mg/L]。在自由运动阶段和生存阶段,盐度对仔蟹耗氧率、CO_2排出率及NH_3-N排泄率影响显著(P0.05);在窒息阶段,盐度对仔蟹的耗氧率、CO_2排出率及NH_3-N排泄率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华绒螯蟹仔蟹在高溶氧环境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低溶氧环境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在能量供给中的比例随溶氧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