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子》2018,(12)
对西藏山南隆子县黑青稞根际促生菌分别进行筛选溶磷、固氮能力的菌株,测定其溶磷、固氮能力,并评价其对黑青稞种子萌发的促生作用,以期为青稞微生物肥料的研制提供优良的菌株资源。结果表明,通过透明圈法初筛及定量测定复筛出固氮细菌、解无机磷细菌、解有机磷细菌各4株。分别用筛选出的菌株的菌液对小麦种子进行浸种处理,HQ 3-3、HQ 7-4和SR 15-2菌株对青稞种子发芽促进作用显著,与ck相比,发芽率分别增长了36.05%、29.07%和29.07%;菌株SR 19-1和LQ 3-3对青稞种子芽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分别较对照增加30.02%和41.55%。HQ 3-5和HQ 7-4菌株对青稞幼苗地下部分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89.31%和86.30%。综上,不同菌株对青稞种子及幼苗的促生作用不同,但同时也筛选出了青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都有促进作用的菌株固氮菌HQ 7-4、解有机磷HQ 36-2、解无机磷细菌SR 6-2、SR 19-1,为青稞微生物菌肥的研制提供了功能菌株。  相似文献   

2.
旨在从玉米种子中分离鉴定具有促生功能的内生细菌,为菌肥研发提供菌种资源和技术支持。以玉米种子为试材,用平板涂布和三区划线法分离、纯化获得玉米种子内生菌,滴灌试验筛选促生菌株,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通过盆栽滴灌试验验证菌株的促生效应。试验分离获得一株促生效果相对较强的菌株,编号为SYL4,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YL4最佳培养条件:蛋白胨1.5%,玉米粉0.5%,CaCO30.25%,接种量5%,转速200 r/min,温度34℃,培养时间48 h。滴灌优化发酵液使得玉米幼苗根长、叶长分别增加12.86%、9.4%,根重、叶重分别增加6.52%、6%。本研究分离获得一株具促生潜力的内生菌SYL4,优化后的发酵条件提高玉米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有效促进玉米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挖掘耐盐碱内生菌资源,为后期开发内生菌菌肥及生防菌剂提供新的菌种资源。以‘金棚8号’番茄为植物材料,通过模拟5种不同类型盐碱环境,分离筛选内生菌,并进行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平板法研究其促生和生防功能。研究共获得耐盐碱内生菌14株,其中5株具有解无机磷能力,2株具有解钾能力,2株具有固氮能力,4株具有产生长素的能力;6株具有产铁载体能力,直径比值(D/d)最高为2.95;10株具有产蛋白酶能力,直径比值(D/d)最高为2.97。拮抗试验结果显示,8株耐盐碱内生菌对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抑菌率为13.70%~68.56%;芽孢杆菌BFG 3-3、BFG 5-1和浅紫链霉菌BFY 2-2可分别对6~7种常见果蔬病原菌产生拮抗,具有广谱抑菌性。本研究获得了具有促生和生防潜力的功能性耐盐碱内生菌菌株,可为应用植物内生菌改良盐碱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对大蒜生长时期的促生和抗病作用,以盆栽种植的大蒜种子为试材,用计数法计算其发芽率和常规测量法测定其株高;再用土壤温湿度检测仪测定种植所用土壤养分含量。与CK组相比,实验组B(施用4 g菌肥)铵态氮提高117.60%,有效钾提高593.15%,实验组C(施用6 g菌肥)速效磷提高238.77%;而实验组C的大蒜的发芽率提高15.17%,幼苗株高提高20%,叶绿素含量提高11.04% (P<0.05),这说明了PGPR对大蒜生长有促进作用。大蒜根腐病菌与植物根际促生菌的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在30℃暗培养下,菌肥浓度为10-2时有害微生物指数下降25%,表明其抑菌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PGPR对大蒜促生作用显著,同时具有一定抗病效果,在农业发展中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目的]为获得一株有效的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生防细菌,[方法]本研究采用生防细菌包衣处理玉米种子的方法,将前期田间初筛得到的4株生防促生细菌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效评估,获得一株防效最好的菌株。进一步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验证该菌株对玉米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并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结果表明,4株生防细菌中,菌株Sneb2249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效最好,盆栽防效为55.04%,田间防效为39.36%。室内促生和田间测产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neb2249能够显著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其株高、地上部干重和千粒重分别比对照提高24.89%、49.15%和 7.9%。经鉴定菌株Sneb2249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结论]恶臭假单胞菌Sneb2249是一株优良的植物根际促生菌,既可抗弯孢叶斑病菌,又对玉米具有促生增产作用。利用有益微生物处理种子防控病害将是一种新型的植保措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哥斯达黎加链霉菌菌株A-m1对植物的潜在促生作用及机制,首先利用番茄苗生长分析菌株A-m1具有的促生作用,然后对菌株A-m1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解析促生作用相关的遗传基础,最后使用沙尔科夫斯基反应法(Salkowski)测定菌株A-m1产吲哚乙酸(IAA)能力,铬天青(CAS)法验证产铁载体活性。结果表明,菌株A-m1对番茄幼苗表现出显著促生作用,促生作用与菌体添加量呈正相关,菌株固体发酵产物在基质中添加量为40 g/kg时,番茄植株的叶长、株高、整株鲜质量、整株干质量、根干质量和茎秆直径分别增加了107.1%,70.7%,439.9%,427.4%,473.4%和78.7%。菌株A-m1基因组包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相关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铁载体、ACC脱氨酶、植酸酶、磷酸酶、固氮酶基因;后续的生化分析进一步证明,菌株A-m1具有合成IAA和铁载体的能力。番茄幼苗的生长证实了菌株A-m1的促生作用,基因组分析和生化验证解析了促生的机制,为该菌株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为了解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作用机理及定殖动态,综述了植物促生菌的种类和研究进展、影响微生物在植物根部定殖的主要因素、定殖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植物促生菌的促生机制包括产生铁载体、固氮、解磷、产生植物生长素等。得出结论应加强PGPR菌株的筛选及适应能力的研究,并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PGPR的研究中,充分利用传统培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跟踪植物根际菌群的变化、演替规律,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以太子参品种‘三泓1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CK(自来水)、T1(2.00g氮磷钾复合肥水溶液)、T2(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T3(0.25g氮磷钾复合肥+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T4(0.50g氮磷钾复合肥+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和T5(1.00g氮磷钾复合肥+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6个处理,探究不同比例的氮磷钾复合肥与促生菌KTS-1-1配施对太子参生理特性、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CK处理,T2、T3、T4处理均能显著改善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和防御酶活性,提高植株生物量,增加块根多糖、氨基酸、钙和钴元素含量,尤以T4处理最为明显,与CK处理相比,叶片氮、磷、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82.14%、54.55%和94.16%;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基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50.20%、19.72%和40.24%;株高、平均叶面积、块根鲜重及块根干重分别显著提高了10.20%、28.05%、70.62%和54.95%;块根多糖、氨基酸及钙、钴元素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5.38%、68.14%、29.17%和21.56%。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在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叶片防御酶活性及块根生物量方面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上说明,T4处理为太子参生产中肥料使用的推荐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太子参根际促生菌组合对间作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25析因试验设计,通过恒温萌发试验,研究了5个根际促生菌株不同组合对太子参间作玉米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组合A1B1C2D2E2、A2B1C1D2E1(或A2B2C1D1E1)、A1B1C1D1E1、A1B2C2D2E2、A1B1C2D2E2、A1B2C2D2E1、A2B2C2D1E1、A1B1C2D1E2、A1B2C2D2E2分别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脱氢酶活性、幼苗长、胚根长、下胚轴长、须根数、幼苗干重和根干重的影响作用最明显。根际促生菌对玉米幼苗长、胚根长、下胚轴长、须根数、幼苗干重、根干重的作用存在交互作用,其中菌株组合A1B1C1D2E1明显增加玉米幼苗干重、根干重及促进幼苗生长,有望用于太子参微生物肥料的研制中。  相似文献   

10.
探讨植物根际促生菌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根际促生菌对于蔬菜种植来说是一种有益的菌类。其通过依附于植物的根茎或根表促进蔬菜的生长以及对矿物质的吸收,以此来帮助蔬菜的快速生长。同时,植物根际促生菌还可以抑制其他有害细菌的繁殖,从而有效预防了病虫害的发生。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植物根际促生菌,有哪些种类;其次阐述了植物根际促生菌在蔬菜种植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通过具体的蔬菜种类来详细地描述其作用;最后,通过国家的政策及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优势,阐述了植物根际促生菌在未来蔬菜种植中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溶磷微生物可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但目前筛选的溶磷菌株在盐渍化土壤中应用的潜力有限。以滨海盐生植物根际土壤为材料,分离筛选可用于盐碱土改良的高效耐盐解磷菌株,为盐碱土生物菌肥的研制提供优质菌种资源。结果表明,北戴河湿地及曹妃甸湿地的3种原生盐地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筛选无机磷降解菌株5株和有机磷降解菌株3株,命名为C1-C7和G1,均能耐受10%的盐浓度。菌株间解磷能力差异显著,D/d为1.05~1.81,无机磷降解菌解磷量为26.61~4415.00mg/L,与对照相比有效磷增量为0.80~4371.10mg/L;有机磷降解菌解磷量为1.96~5.79mg/L,有效磷增量-3.40~0.20mg/L,有效磷含量与D/d之间相关性不强。其中菌株C1降解无机磷能力最强,溶磷量达4397.70mg/L,吲哚乙酸(IAA)分泌量为33.07mg/L,经分子鉴定该菌株为草酸青霉,是一株高效耐盐解磷菌,兼具促生作用,可以考虑作为盐碱地改良菌肥的重点菌种,与植物协同改良修复中重度盐碱土,可有效提高盐碱地土壤肥力,有更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探讨植物根际促生菌DM11的促生长特性及所产挥发性物质(VOCs)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采用形态、生理生化指标、BIOLOG系统和16S rDNA序列对DM11进行鉴定;通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所产VOCs;利用二分格培养皿法研究VOCs对黄瓜和番茄生长的影响及拮抗作用;并测定菌株促生长特性及对苗的促生长作用。DM11鉴定为塞维瓦尔假单胞菌,具产生长素、嗜铁素、解磷、固氮、耐盐等促生长特性;所产VOCs对黄瓜、番茄生长和诱导系统抗性(ISR)相关指标有促进作用;VOCs种类4种,主要成分1-十一烯对2种农作物具促生长作用,并抑制3种供试病原真菌的生长;黄瓜、番茄幼苗接种DM11后,叶片数、苗高分别增长15.94%、11.63%、7.50%、6.55%。DM11菌株及其所产VOCs具有开发为生物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张峻源 《种子世界》2022,(5):0111-0113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为进一步提高蔬菜作物产量与品质,需要探寻更加高效的技术工艺,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而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在降低蔬菜病害发生率方面有着突出作用,且能够保证蔬菜作物在成长期间充分汲取土壤营养,实现优质高产种植目标,为此本文将主要探究植物根际促生菌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从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根部分离出可分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的内生细菌,通过探讨蝴蝶兰根部表面消毒的最佳条件,采用分离培养法、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分析,对蝴蝶兰根部出内生细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A培养基分离出的6株细菌分别属于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Dyella和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R2A培养基分离出的20株细菌分别属于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和Dyella;分离获得的26株内生细菌中,具有分泌IAA的功能有23株,占分离总菌数的88.5%。综合来看,蝴蝶兰根中存在可分泌IAA不同种属的内生细菌,为进一步研究内生细菌与蝴蝶兰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5.
水稻内生菌K12G2菌株的鉴定及其促生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开发新的可替代化肥、农药的促植物生长微生物肥料,对从水稻种子中分离得到的1株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内生细菌K12G2进行分类鉴定,检测其促生特性,并通过平板培养和水培试验测定其对水稻幼苗的促生长作用。结合菌株K12G2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检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K12G2为柠檬色短小杆菌(Curtobacterium citreum);该菌株表现为产IAA、溶磷、固氮及淀粉酶活性的促生特性;在限菌平板培养条件下,菌株K12G2培养液浸种1 h处理比4 h处理后对水稻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效果明显,培养液处理的水稻幼苗根长和芽长显著增加;在水培条件下,接种K12G2的水稻幼苗根长显著提高47.08%,生长至三叶期的幼苗比例是对照组的4.5倍。结果表明,菌株K12G2促生作用明显,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根际促生菌的生防机理及用作生防制剂的潜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根际促生菌是一类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生活力或植物抗病害能力的天然土壤细菌,除可经由多种途径促进植物的营养吸收与物质积累、提高植物的各项生长参数与生理生化指标外,其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对植物病害加以防治。根际促生菌的生物防治活性依赖于其在植物根际的定殖,并经由特定生防活性物质的分泌、对植物系统抗性的诱导来加以实现。利用根际促生菌在植物根际的定殖,可对植物病害病原菌的生长造成抑制,这对于一些难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的植物病害十分关键。本文论述了根际促生菌的生物防治机理,并探讨了将根际促生菌用作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剂的可能性,可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鉴定从滨海盐土中分离的2株自生固氮菌,并探讨其环境适应性及小麦盆栽接种效应。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株菌的分类地位,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其固氮酶活性,用IAA分泌量表征环境适应性,利用小麦盆栽试验评价其对小麦幼苗的促生作用。初步鉴定菌株1为争论贪噬菌,菌株2为玉米固氮螺菌,固氮酶活性分别为4. 71,2. 84μmol/(h·m L)。菌株1、2对酸碱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渗透压结果显示,菌1、2在5%Na Cl及以下浓度,IAA分泌能力较强。菌株1对甘露醇利用效果较好,菌株2对葡萄糖利用效果最好。外源低浓度NH_4~+提高菌株1分泌IAA能力,当NH_4~+浓度 0. 5 mmol/L,其分泌IAA能力受到不同程度抑制。菌株2对NH_4~+利用呈M型曲线。盆栽试验表明,菌株1、2显著提高小麦株高、地上部干质量,促进小麦氮、磷、钾吸收,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了16. 00%,48. 15%,其中菌株2效果最佳。菌株1、2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小麦盆栽接种效果良好,属于高效固氮耐盐菌株,可为新垦低产盐碱农田的培肥使用,并可为中高产盐碱农田优化施肥结构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旨在探讨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NKG-1对番茄白粉病防病和促生的双重作用。试验采用灌根法研究了不同菌体密度的NKG-1对番茄的促生效果,采用喷雾法研究了NKG-1对番茄白粉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NKG-1菌体密度在1×10~7cfu/mL~1×10~9cfu/mL间对植株促生效果最明显,根长最大较对照提高55.01%,鲜重最大较对照提高35.62%。保护地番茄促生试验表明,植株坐果数较对照提高28.57%,冠幅周径提高16.72%。保护地番茄白粉病防治试验表明,在白粉病发生前预防性喷施NKG-1对番茄白粉病防效达87.55%,白粉病发生后喷施NKG-1治疗效果为47.74%。综上所述,NKG-1对番茄有良好的防病促生作用,且对白粉病的预防效果显著优于治疗效果,该研究为菌株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油菜内生细菌yc8促生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西太谷采集的油菜中分离到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yc8,经鉴定该菌株属于环状芽孢杆菌(B.circulans).并测定了该菌株发酵液对不同油菜种子萌发、胚根及胚轴生长的影响,及油菜萌发中α-淀粉酶活性和(α β)-淀粉酶总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油菜内生细菌yc8发酵液稀释100倍浸种处理,对不同油菜种子萌发率、胚根及胚轴生长影响最大,与其他浓度的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对不同油菜品种之间的促生作用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发酵液稀释100倍浸种处理时,不用油菜品种α-淀粉酶的酶活力最高,分别是各自对照的0.93和0.59倍.而β-淀粉酶的酶活力变化却不明显.(α β)-淀粉酶的酶活力与α-淀粉酶的酶活力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韩丽珍  林佳静  郑欢  邓兆辉 《种子》2019,(10):34-40
对一株经分子鉴定的溶磷菌进行溶磷能力的动态测定,分析其对酸碱、热及盐的抗性,在盐胁迫下的溶磷性,以及分泌ACC脱氨酶的能力,并评价该菌株对辣椒和花生种子萌发及幼苗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HGD12菌株是一株有较强溶磷能力的芽孢杆菌属细菌菌株,可溶磷含量达248.04μg·mL^-1;该菌株在20~45℃、pH值为5.0~11.0及1%~10%盐浓度下均可生长,且在7%盐浓度下的溶磷量仍为60.65μg·mL^-1;分泌ACC脱氨酶活性为0.27μmol·(mg·h)^-1。浸种结果显示,HGD12菌株可以显著提高辣椒和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及促进幼苗的生长,尤其对根长的增长影响显著,辣椒和花生的根长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18.40%和56.73%,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拌种剂的研制及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提供了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