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阐述分析了泰安市气候要素季节变化特点、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影响,以及小麦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和玉米生育期间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2.
分析肥城市气候要素季节变化特点、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影响,同时对小麦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和玉米生育期间气象条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秦何  王硕  崔红艳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8):177-179
吉林西部位于农牧交错带边界,在东北地区具有特殊的地位,其气候要素具有显著特征.选取吉林西部6个观测站点1951—2019年共69年的气候要素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各站点气候要素的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70年来,吉林西部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风速以及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季节变化方面存在局部差异性,白城地区和松原地区夏秋季节降水量的下降速率相差较大,前者为后者的4倍.吉林西部地区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受全球范围内南方涛动的影响,1988年后各气候要素变化速率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气候要素和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利用1980—2014年河南省30个冬小麦站点和18个夏玉米站点的物候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通过一阶差分结合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生长季温度、降水和辐射3个气候要素变化以及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冬小麦返青期推迟,拔节、抽穗和成熟期提前;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分别缩短了4.8±1.9和3.3±0.9 d/10年,抽穗-成熟期延长了2.3±0.8 d/10年,全生育期长度无显著变化趋势。夏玉米大部分站点物候期变化趋势不显著;44%的站点全生育期延长,主要表现在抽雄-成熟期延长2.5±1.4 d/10年。2)冬小麦生长季温度升高,33%的站点降水减少,总辐射无显著变化趋势;气候要素变化主要发生在返青-拔节期。夏玉米生长季温度升高的站点占39%,降水量无显著变化趋势,39%的站点日均总辐射减少;温度升高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日均总辐射减少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和抽雄-成熟期。3)冬小麦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降水和辐射变化均较敏感,夏玉米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和辐射变化敏感。温度、降水和日均总辐射变化使河南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6.3±4.2 d/10年,使夏玉米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0.8±0.9 d/10年;而品种等其他因素使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分别延长了5.2±5.4和2.6±2.6 d/10年。气候要素变化缩短了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期,品种及管理措施等因素改变减缓了气候的负作用。但是各要素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马德栗  刘敏  鞠英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72-1375,1512
根据2010年12月~2012年5月三峡气候梯度塔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和气压的观测数据,分析其月、季、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气候梯度塔10~100m各层平均风速逐月变化基本一致,呈“W”型,且各层年平均风速相差不大;各层年平均最大风速与极大风速变化趋势相一致,7月最大,11月最小;各层全年及各个季节ESE为主导风向,全年及各个季节无正南风;各层年平均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各层气温逐月变化呈单峰值,1月气温最低,7月最高,就季节而言,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层年平均相对湿度8.5~50.0m随高度升高而降低,50~100m则随高度升高而上升;8.5m高度气压曲线逐月变化呈“u”型变化,1月最高、7月最低,冬季最高、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6.
开封市2015年冬季气候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开封地区不同季节特点,探索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规律,找出气候条件与其他行业的利弊关系,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开发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对开封市2015年冬季天气气候特点、气候要素、天气气候事件以及对农业、交通、植保等各行业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7.
基于1959—2008年我国东北三省34个气象站点的每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气候生长季各指标(生长季起始日期、生长季结束日期、生长季长度和积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三省1959—2008年春季、秋季和3—11月平均温度显著上升,三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大体相同,呈现在1987年前围绕多年平均值波动,1987年开始快速上升的特点。整个观测期,东北三省生长季起始日期提前了5.6 d,西部提前的幅度明显高于东部;生长季结束日期延后了5.4 d,中部延后的幅度较南部和北部明显;生长季长度增加了11.0 d,生长季长度倾向率的空间分布特点与生长季起始日期相类似;积温增加了268.7℃.d。1959—2008年间,生长季开始日期提前,生长季结束日期延后,生长季长度变长,积温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变缓。积温、生长季长度与3—11月平均温度均显著正相关,且积温与其平均温度的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总是高于生长季长度;生长季起始日期的变化对于生长季长度的影响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8.
<正>气候条件对家畜身体机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家畜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导致疾病产生,由此可见外界的气候条件对牛的疾病发生率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外界气候对牛病的直接影响环境气候在一年四季内都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对牛会的身体机能会产生冷热应激。特别是处于季节的交替时期,天气剧烈变化,而牛机体的调节相对缓慢而导致各种诱发疾病。(一)日光照射夏季的气候很热,如果牛在阳光下面接受直接照射,就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自春季始,雨带由华南向北推进,初夏雨带在江淮流域,盛夏到达我国北方。8月下旬以后雨带南撤。对于这种降水北进南退的气候特征,运用5种全球气候模式对我国及邻近地区的月降水进行模拟,分析了降水带随季节的移动以及区域降水气候的变化;同时与观测实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分辨的全球气候模式对区域降水气候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固原市基本气候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从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光、热、水、辐射等条件分析评述了作物生长的适宜性,并分析了如何利用本市的气候条件进行趋利避害发展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11.
赵小宁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1):137-140
利用商洛气候观测站1961-2013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定义适用商洛的四季划分方法,分析了近53a来商洛四季开始时间、季节长度、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并给出了四季气温与入季时间、季节长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近53a商洛入春时间提早,入夏时间略推迟;春季长度明显增加,其他3个季节略微减少;春季、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增高,夏季下降;秋季和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增高;春季平均最低气温下降;春季入季时间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成正相关,夏季入季时间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成负相关,秋季入季时间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成负相关;冬季长度与平均气温成正相关,夏季长度与最高气温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市近40年相对湿度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  柳芳  冉桂平  杨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21-15122,15133
利用乌鲁木齐市1961~2000年逐日平均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市近40年相对湿度的基本气候特征、变化趋势等。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7.5%。一年四季中冬季的相对湿度最大,为77.5%,夏季最小,为41.2%。春、夏、秋、冬季以及年相对湿度均呈增加趋势。逐年平均相对湿度存在以2年、3~4年和准7年为主的周期,其中准7年周期振荡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本溪市近60年气候变化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巍  赵雷  孙雪  吉奇  黄莉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406-6408,6422
利用本溪和丹东市1951~201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分析方法,对近60年本溪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气候突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本溪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变化,其线性倾向率为0.17℃/10a;各季气温均呈变暖趋势,温度增幅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年降水量和各季(除春季外)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变化。综合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本溪气候呈暖干化变化趋势;本溪市气温与降水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季节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常军  潘攀  王纪军  吴元超  张云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10-13613
利用10和22℃2个界限温度,采用5 d滑动平均温度的方法来计算春、夏、秋、冬四季开始时间和持续长短。结果表明,河南冬季最长,其次是夏季,秋季和春季长度很相近,秋季略短;各季节的开始时间发生了变化,春、秋季开始时间提前,夏、冬季开始时间推后,春、夏、秋、冬季开始时间变化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804、0.843、-0.947、0.834 d/10a;各季节长短也发生了变化,春、秋季变长,夏、冬季缩短,春、夏、秋、冬季长短变化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667、-1.767、1.723、-2.820 d/10a。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分析共和地区近50年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台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对共和地区霜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地区终霜日呈显著提前趋势,以每10年4.5d的速度提前,50年来终霜日提前了23d;初霜日呈显著推后趋势,以每10年7.1d的速度推后,50年来初霜日推后了35d;无霜期呈显著延长趋势,以每10年11.9d的速度延长,50年来延长了60d。共和地区初(终)霜提前(推迟)的概率为42%(52%),说明共和地区终霜的危害大于初霜。温度对初、终霜日的出现及无霜期的长短有较大影响。随着温度的显著增加,导致初(终)霜日逐渐推迟(提前)以及无霜期的延长;最低气温对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影响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共和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终霜日则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年际尺度上呈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动态及其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监测沙区区域植被物候,并确定植被物候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对理解沙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利用1982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高阶曲线拟合的方法提取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包括生长季开始日期、结束日期和长度,分析其时间变化和空间特征,并利用偏相关性分析法确定其与气象因子(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集中在第96~144天,生长季结束日期集中于第280~300天,生长季长度介于135~195d。从东到西生长季开始日期逐渐推迟,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生长季结束日期没有明显变化。在过去34年中,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和长度分别呈现显著提前和延长的趋势,分别为0.54和0.94d/a,生长季结束日期呈现推迟趋势,但该趋势并不显著。毛乌素沙地植被的生长季开始日期主要受2—4月的平均气温影响,结束日期主要受8—10月的累计降水量的影响。结论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生长季的提前和延长,这对该区域植被恢复与荒漠化的逆转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祝县近60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天祝县乌鞘岭气象站1951 ~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天祝县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并对其进行异常性分析.研究表明,近60年天祝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达0.17℃/10a;四季气温、年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对天祝县气候变暖起了关键作用;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1.4%/10a;四季中春、夏、冬3季降水呈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进入90年代后,秋、冬季降水均明显持续增加,而夏季降水的持续减少对年降水量减少贡献最大.综合各要素的突变特征和对气温与降水的异常分析,天祝气候向暖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厦门城市“干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厦门市2个气象观测台站的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和通过温度及水汽压观测资料计算绝对湿度,对厦门市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进行城市"干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厦门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市区城区和郊区城区的空气湿度有着不一样的变化规律,20世纪市区城区并没有明显的"干岛效应";②20世纪90年代以前年平均空气湿度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从90年代初起,厦门的郊区城区空气湿度开始明显减小,两站分别在1993年和2004年出现变干的突变,21世纪初开始,厦门市区城区和郊区城区都明显变干;③从季节变化来看,季平均相对湿度,同安站各季节都呈减小趋势,厦门站没有明显变化;而季平均绝对湿度,同安站主要是春夏季呈明显减小趋势,秋冬季变化不明显,厦门站主要是夏季呈明显减小趋势,其余季节变化不明显;④从各时次的空气湿度气候变化来看,同安站在4个时次都呈明显变小趋势,相对湿度以20:00和08:00变小趋势最明显,绝对湿度以14:00变小趋势最明显;厦门站只在14:00相对湿度明显变小,绝对湿度在02:00和20:00变小明显。  相似文献   

19.
沈阳地区气候跃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军  董晓明  刘凤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49-6352
采用常规数理统计线性回归、标准偏差对沈阳地区气候变化做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趋势减少155mm,以夏秋季贡献最大;气候跃变之后平均减少43mm;春季降水变率增加,春旱几率提高;第一场透雨限制春季播种的时间。气温趋势升高1.3℃,主要体现在春冬季;无霜期延长约13d;作物生长季积温趋势增加290℃,气候跃变之后平均增加178℃。气候变暖这种趋势使终霜日提前结束,作物播种期适时早播成为可能,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降水量的减少、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后延和不稳定,对作物生长和播种不利,成为农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稳定提高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