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稻和茭白是二化螟的两种主要寄主植物。经过长期的适应进化,二化螟已分化出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在形态特征、交配行为、寄主选择性、寄主适应性、田间种群动态、越冬生物学、生理生化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的发生期差异、交配节律差异和交配后配子不亲合等可能造成了寄主种群的部分生殖隔离。目前认为,二化螟两寄主种群间仍存在基因交流,处于物种形成的早期阶段,但尚需从寄主种群鉴定、表型差异区分和种群间生殖隔离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来进一步明确,为理解昆虫同域物种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二化螟在杭嘉湖平原地区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尤以一、二代发生量大、为害猖獗。据已往资料,二化螟越冬场所主要是稻根、稻草和白茭白;也有认为少量在杂草及春花植株中,但对后者并未引起重视,测  相似文献   

3.
张力  冯光春 《广西植保》2009,22(3):20-21
近年来,二化螟已成为为害钟山县水稻主要的钻蛀性螟虫.该县用于防治二化螟的主要农药有三唑磷、毒死蜱和杀虫单等,已使用多年,防效已明显下降.据何月平等人报道:在桂林地区,二化螟对三唑磷已经达到了高水平抗性,对杀虫单和毒死蜱已经达到了中等水平抗性[1].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在茭白上的钻蛀行为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二化螟在茭白植株上的转移、钻蛀和产卵行为以及取食选择性,并根据其行为特性,制订合理的药剂喷施方法.结果表明,二化螟90%以上的卵产在茭白的叶片上,其余部分产在叶鞘上.产卵的主要叶位是心叶、倒一叶和倒二叶.超过50%的卵块集中在叶片距叶枕0~60cm的部位.幼虫孵化后,蚁螟蛀入的部位一般在叶枕以下的叶鞘内侧,多集中于倒四、倒五叶鞘.2龄后开始钻蛀内侧叶鞘,并蛀入茭白茎的内芯,二化螟幼虫在茭白植株上通常从叶片转移到叶鞘进行钻蛀危害.幼虫嗜食茭白茎部,其次为茭白果肉和叶鞘,对叶片几乎不取食.使用叶鞘喷施杀虫可达到对茭白进行全株喷雾同样的防治效果,并可节省40%~50%的用药量,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本是邵阳县偶发性、为害较轻的害虫,90年代以来,由于双季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甘蔗、茭白等二化螟的越冬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以及二化螟对杀虫双、杀虫单、甲胺磷等常用药剂抗药性的产生,二化螟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邵阳县水稻上发生面广、为害严重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茭白二化螟的感病死亡率以及携带的优势微生物种类,本文在野生茭白和栽培茭白中共采集二化螟越冬幼虫6000余头,发现二化螟的感病死亡率分别为19.98%和17.00%,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栽培措施没有影响昆虫病原菌的流行。采用18S rRNA和16S rRNA测序方法对死虫标本中的真菌和细菌组成和丰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5%以上个体的优势真菌为白僵菌,相对丰度在90%以上,没有检出绿僵菌;优势细菌科为肠杆菌科、肠球菌科、根瘤菌科和丛毛单胞菌科,丰度分别为19.37%、17.37%、7.04%和5.04%,含昆虫病原细菌的芽胞杆菌科和梭菌科细菌的丰度只有1.44%和0.41%,表明细菌不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证明白僵菌是越冬期茭白二化螟的优势病原菌。因此,在茭白田中开展以菌治虫首选使用白僵菌。  相似文献   

7.
缙云县大洋区海拔860m,是单季茭白的主栽区。由于气温适宜,茭白结茭早,产量高,茭质鲜嫩。近年来,随着茭白多年连作,茭白锈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已成为茭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为了寻求茭白锈病防治方法,2000年8月以来我们对该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和药效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水稻及茭白二化螟种群之间在低温环境下的生理生化差异,将室内饲养获得的1~6龄二化螟幼虫分别置在28、0、-3、-6、-9、-12、-15、-18、-21℃条件下处理24 h,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存活幼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二化螟幼虫的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下降,水稻及茭白二化螟各龄幼虫的存活率均呈下降趋势;相同低温下,高龄幼虫的存活率高于低龄幼虫;水稻二化螟各龄幼虫的存活率普遍高于相同低温下的同龄茭白二化螟幼虫。随着温度的下降,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高龄幼虫的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低龄幼虫,水稻二化螟各龄幼虫的抗氧化酶活性普遍高于相同低温下的同龄茭白二化螟幼虫。根据水稻及茭白各龄二化螟幼虫抗氧化酶活性的平均隶属度,验证了水稻二化螟幼虫对低温的耐受力高于茭白二化螟幼虫。  相似文献   

9.
赤壁市水稻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壁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洞庭湖以北与湖南接壤,是湖北省产粮大县和优质稻板块基地,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3万hm2.水稻种植模式单、双季并存,一季稻桥梁田多,且插花种植,稻田生态环境适宜水稻二化螟为害.近几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等因素的变化,导致了水稻二化螟连续大发生,且发生量大、发生期早、发蛾峰次多、盛蛾期拉长和发育极不整齐等特点,已成为水稻重大生物灾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安全.为有效控制二化螟的为害,笔者根据近几年对水稻二化螟跟踪调查和综合防治实践情况,分析其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境中水稻二化螟的自然寄生情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并比较了浙江省自然环境条件与水稻栽培制度明显不同的三个地区即安吉、嘉兴和兰溪单季稻、双季晚稻与茭白田中二化螟的自然寄生情况。结果表明,寄生蜂种类以安吉地区相对较多,二化螟绒茧蜂是三地共有的主要寄生蜂。嘉兴与安吉稻田中二、三代二化螟的卵寄生率均很低。幼虫寄生率,各地均以茭白上的为相对较高。三个地区中,单季稻田与双季晚稻田内幼虫寄生率均以兰溪地区相对较高,茭白田内寄生率则以安吉地区相对较高。在嘉兴与安吉,二化螟绒茧蜂与稻螟小腹茧蜂两者发生的时间格局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