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源DNA浓度是影响玉米开苞导入技术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采用玉米开苞导入技术将玉米自交系13A的总DNA以不同浓度分别导入受体玉米自交系沈109和系599中,得到了广泛的变异。结果表明,供体DNA的浓度对导入后代的结实率和转化率都有影响,供体DNA的浓度在500~800 μg/mL为宜。  相似文献   

2.
石永顺  王艳秋 《杂粮作物》2003,23(5):304-304
自从周光宇提出染色体水平以下的DNA片段杂交的假设,并设计了外源DNA导入植物的技术以来,国内外将外源DNA导入到水稻、棉花、小麦等植物中,获得了性状变异的子代。这种分子杂交育种法,提供了克服远缘杂交障碍、缩短育种时间、快速引起变异的新途径。近年来,我们通过花粉管途径,将外源DNA导入到高粱中,并获得了性状变异材料。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受体材料:ICSB12从印度ICRISAT(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引进ICSA12和ICSB12一对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IC SA12在籽粒产量上具有相当高的一般配合力,而且由其组配的杂交…  相似文献   

3.
4.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雷勃钧  赵凯 《大豆科学》1995,14(3):203-208
本文报道了利用大豆自花受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野生大豆总DNA直接导入受体栽培大品种中,其中一组合(D8701)获得的导入后代D89-982,蛋白南含量比受体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球蛋白总量提高近10个百分点,并使其与大豆加工品质密切相关的11S球蛋白组分所占比例超过了70%该品系经品比和异地鉴定,产量比标准品种提高11%,于1995年进入省区域试验;另一组合(D8705)的导入后代D90-1  相似文献   

5.
导入外源DNA改良玉米自交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岩  徐娥 《杂粮作物》2006,26(3):159-161
该项目研究是将优良玉米自交系丹340、巴西抗病玉米杂交种以及大豆的总DNA,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分别导入玉米自交系7922、E28和黄428,对花粉管导入技术进行研究。改良7922自交系的株高和穗位比对照平均降低44 cm和22 cm;改良E28自交系S6的抗病性显著提高;改良黄428自交系A33和A35的干物质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外源DNA导入大豆获得一不育材料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获得不育系的途径有许多,如远缘杂交,自然变异,无性系变异等。本试验以吉林20号大豆为受体,采用花偻管通道导入技术,导入远缘材料鹰咀豆总体DNA,于D2代获得一不育变异株D8804-7,通过对该材料雌雄育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初步认为,D8804-7材料为雌雄育性均不正常,自交可结少量种子,不育性可自交保持的不育材料。  相似文献   

7.
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创新甜高粱种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将不能进行常规有性杂交的生育期长,茎秆多汁,含糖量高的热带高粱总DNA导入到黑龙江省当地高粱品种中,7.9%的导入后代的茎秆含糖量有所提高,通过对部分导入后代的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外源DNA片段已整合到受体基因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对外源DNA导入技术中花粉管通道技术在玉米自交系中的导入、转化及性状变异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取大豆DNA,在玉米自交系自交授粉后22小时、24小时、26小时导入,变异率在1.9×10-3~6.05×10-2,变异顺序为24小时>22小时>26小时,从变异性状上看,24小时的变异性状多表现为供体的早熟性状,且变异范围广。  相似文献   

9.
外源总DNA导入培育大豆新品系D89—9822及其育种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广阳  雷勃钧 《大豆科学》1996,15(4):353-356
以栽培大豆品系6296-3为受体、半野生大豆龙79-3433-1为供体,采用外源DNA导入的方法培育成功D89-9822。该品系具有高产、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等特点,产量比受体增产44.9%,比标准品种增产10.5%。蛋白质含量7年(1989-1995)平均较受体增长近2个百分点,球蛋白总量较受体提高近10个百分点,并使其与大豆加工品质密切相关的11S球蛋白组分所占比例超过70%。1996年参加生产  相似文献   

10.
康庆华 《中国麻作》2012,(4):165-168,189
为了尽快选育亚麻新品种,我所从20世纪90年代对亚麻外源DNA导入技术研究,从DNA提取、子房内部结构、外源DNA导入时间、方法、后代的变异、品种选育的应用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选育出等黑亚14、16、17等3个亚麻品种及一批优良品系。利用该技术进行亚麻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1.
外源DNA导入花生引发变异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思衡  庄伟建 《花生学报》2002,31(2):27-29,40
概述了外源DNA导入花生引发变异的主要方法、性状遗传及选择效果,并对这种育种方法的改进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远缘物种DNA导入水稻保持系的种质创新及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高粱的DNA分别导入水稻保持系V20B和IR58025B,在第1代(D1)获得变异,从前者变异株的后代中选育出了新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株系野威A和野威B,而高粱DNA导入IR58025B获得的变异系从D2开始在形态上已不出现分离.SSR分析表明,变异系野威B、香粱5均与受体存在遗传多态性,并含有供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带型.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明,通过导入外源DNA获得的变异株确实存在无分离的现象.说明导入远缘物种DNA是创造水稻新种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2003~2006年用药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共获得254粒孤雌生殖一代(Pa1)种子。选取部分Pa1种子对根尖细胞和花粉母细胞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Pa1植株的根尖细胞主要为二倍体,非整倍体也占很大比例,为24.0%。在花粉母细胞中正常二倍体频率比根尖体细胞明显提高,并且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不能延续到花粉母细胞。细胞学分析结合田间鉴定、方差分析获得孤雌生殖纯系13个,经测配获得杂交组合5个,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4.
玉米自交系外源DNA导入后性状变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大刍草的DNA导入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中,连续3年对其后代的部分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性状的变异和转化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导入大刍草DNA后,会降低黄早四的出苗率,使出苗时间延长,同时会使植株的株高、穗位高降低,并对果穗性状产生影响。处理后株系性状的变异范围均大于对照,证明导入大刍草的DNA会使自交系性状的变化范围增大,类型增多,扩大了育种的选择范围,增加了筛选机会。  相似文献   

15.
10份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分析及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红兴隆科研所选育的10份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采用NCII交配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9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被测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红系316等3个自交系的综合性状较优,可在育种中直接利用;而红系320和红系324综合性状较差,需改良后方可利用;其余自交系部分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优,可用来改良其它自交系或作为选育二环系的基础材料。被测系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的遗传力大于50%,可以早期进行选择;而秃尖、百粒重、出籽率则受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和整理2001~2019年先锋公司在我国审定的玉米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及其系谱,绘制SS和NSS不同类群种质系谱图。结果表明,美国先锋公司共审定53个玉米杂交种,主要集中在以山东、河南为主的黄淮海夏玉米区和以吉林为主的东北春玉米区。SS群种质主要是B73与PHG39背景,其中,骨干自交系PH09B及其衍生系PH890基础形成了8个衍生系,包括PH6WC、PH6JM、PHJEV、PHTEF、PH11V8、PH18Y6、PH1JP8和PH12P3,这8个衍生系组配了14个玉米杂交种;NSS群的种质主要是OH07、Iodent与Lancaster为背景,以OH07种质为主,其中,骨干自交系PHA9B、PHN46和PH4CN形成了9个衍生系,包括PH4CV、PH2N1、PH5AD,PHPM0、PH1N2D、PH11YB、PH11VR、PH12RP和PH12TB,共组配了18个审定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韩国15个糯玉米杂交种、6个自交系的农艺性状和穗部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韩国糯玉米杂交种的一般公顷产量为4 600~5 800 kg,主要依靠群体增产;糯玉米自交系的一般公顷产量为2 400~2 900 kg,支链淀粉含量多数介于95%~99%之间.其中Jewon、danyany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具有优良的特征特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韩国糯玉米种质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8.
5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用NCⅡ分析方法,对引入的5个法国玉米自交系的9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引3和引4一般配合力高,其综合性状较好;在育种工作中对玉米的生育期等性状宜早代选择,而对单株粒重等性状应进行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19.
矮生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和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钟  郑祖平  张国清  何川 《玉米科学》2006,14(1):076-078
有两套遗传体系决定矮生玉米的节间长度,即多基因矮生体系和单基因矮生体系。矮生玉米自交系的选育方法主要有系谱法、回交法和聚合选择法。矮生玉米自交系的利用主要有“矮秆×矮秆”“和矮秆×高秆”两种模式,其中“矮秆×高秆”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矮生玉米自交系利用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