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三个东北春大豆与三个山东省夏大豆品种的杂交组合及上述三个杂交组合的F_1代与各自春大豆亲本相杂交的回交组合(或三系杂交组合)为材料,以比较单交(二系杂交)后代与回交后代的表现,确定在东北春大豆育种中利用夏大豆的适宜杂交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回交二代群体的平均生育期均较单交二代群体早熟一级,但变异幅度较大。株高与倒伏性亦有同样趋势,说明回交没有减少群体内性状的变异性。F_4代品系的成熟期;结荚习性,株高等性状的调查表明,回交群体稳定品系较单交群体多,而不稳定的品系数大大减少。F_2—F_4代籽粒产量测定表明,以早熟春大豆黑农23为轮回亲本的回交劣于相应的杂交群体,F_2代单株产量减少25%,F_3与F_4代群体产量减少7%。但以东北中熟春大豆吉林13为轮回亲本的回交优于相应的单交群体,F_2代单株产量高10—25%,F_3及F_4群体产量高4.8—21.9%。说明在东北春大豆育种中利用夏大豆品种会因春大豆亲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与早熟春大豆进行杂交时,可直接对单交后代进行选择。而当利用中熟春大豆品种与山东省夏大豆杂交时,可再用东北春大豆品种回交一次,比只进行一次杂交可获得好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2.
1 材料与方法于1979、1980和1981年在两试验中对现代的和过时的品种及种质系包括优质对照品种 AcalaST—5、脱壳品种、Paymaster303和没有三重杂种祖先的纤维质量对照品种 PD4461进行了比较,每年试验之一实施于佛罗伦萨县的 PD 试验站旧农场 Norfolk  相似文献   

3.
一、来源鲁棉6号(原37系)系山东省农科院试验农场选育而成。它是1979年从72系中选的变异株。72系选自(邢台6871×114)F_2。114是1195(岱字棉系统)和乌干达棉杂交的后代。该品种是1984年6月省农作物品种审  相似文献   

4.
棉花高强力纤维品质育种研究简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用爱字棉系统、PD系统和 L2 352亲缘关系的后代作亲本 ,为高强力纤维主要种质源 ,我省自育抗黄萎病材料作亲本 ,通过大量选配杂交新组合 ,进行复交和回交 ,创造有利新变异类型 ,强化低代材料个体病虫抗性筛选鉴定 ,获得品质和抗性不断巩固提高 ,进行南繁北育加速世代 ,稳定新的遗传有用性状 ,HVI90 0检测纤维品质和多点比较试验 ,选出了一批高强力纤维品质的新品系。1 高强力常规棉品种 (系 )根据品质、产量、抗病和抗虫 4项主要性状指标综合评论新品种 ,由 671份材料中 ,决选出 36个材料 ,占供试数的 5.4%,其中有 1 3个材料表现优异 …  相似文献   

5.
硬粒小麦的原始材料的种非常有限.因此,在硬粒小麦育种中公认的育种方法主要有种内杂交和利用单交、复交进行的种间杂交.我们分别选用了单交和复交两种方法,单交在田间进行,而复交(主要是F_1的复交)是在温室中进行的.温室中供育种的面积为100平方米.室内的架格上放置1050个培养器皿,每一个器皿中栽培6-7个植株.在杂交中选用当地品种及引进的东南农业科研所等苏联八个单位选育的良种,硬粒冬小麦主要来自于全苏育种与遗传研究所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农科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豆品种间杂交后代在田间发病条件下的连续选择和鉴定,创新了可以抗10个灰斑病生理小种,兼抗花叶病1号株系的抗病种质东农9674。多年多点鉴定和多年接种鉴定表明,东在967必高抗灰斑病,抗性稳定,根系发达,固氮能力强、耐重迎茬。是大豆抗灰斑育种和多抗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和亲本材料。省内外育种单位作为亲本引用,已作了20个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7.
Mere.  WR 陈祥龙 《江西棉花》1991,(3):46-48,F003
陆地棉杂种优势利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是生产F_1种子较为困难。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F_2与亲本和F_1的产量、纤维品质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比较,探讨F_2的利用潜力。遗传设计是一个包含7个亲本、21个F_1和21个F_2的半双列杂交设计。1987和1988年在密西西比州Stoneville附近的3个地方种植上述49个基因型,各点设4月和5月两个播期,由此共得12个试验环境。测定了4个重复的产量、产量组份及纤维长度、强度和麦克隆值,并测定了1987年2个试验的纱线强度和3个试验的短纤维含量。亲本、F_1和F_2平均第一次收花量分别为594、688和643公斤/公顷,最终产量分别为953、1065和1025公斤/公顷,平均纱线强度分别为130、134和132千牛顿·米/公斤,F_1和F_2的短纤维含量显著少于亲本的。亲本产量最高的是DES119,平均产量为1031公斤/公顷,而美国大规模种植的品种岱字50的平均产量为959公斤/公顷,最高产量的F_1杂种DES119×Delcot344和DES119×珂字81—613的平均产量分别是1145和1143公斤/公顷,比DES119和岱字50两亲本的平均值高15%左右,其F_2代平均高8%,且F_1和F_2的适应力没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F_2代具有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的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8.
大豆同工酶与杂种优势及产量性状变异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大豆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同类型内及类型间共15个杂交组合,研究大豆同工酶与主要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及遗传变异的相互关系的结果表明,大豆F_1代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有关,具有互补带的组合,杂种优势最高。试验还显示,类型内杂交组合,F_1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均没有出现互补酶带;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组合,F_1代具有互补带比率最高。本试验结果证实:F_2代单株同工酶酶谱表型丰富的组合,其主要产量性状变异潜力大。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种间杂交后代,与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比较,F_2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达类型丰富。从酶学以及分子标记的角度,明确了秣食豆种质向栽培大豆的渗进。  相似文献   

9.
大麦黄矮病(BYD)是世界小谷粒作物为害最严重、发病最普遍的病毒病。已知北美普通小麦品种Anza及CIMMYT的几个小麦材料耐BYD。为了了解BYD耐性遗传基础.对Anza和9个其它耐性小麦材料进行了研究。将耐病材料进行杂交.并与敏感亲本Bobwhite或Bagula杂交。1990年在墨西哥Toluca附近的田间.用BYDV血清型MAV—Mex对亲本、F_1及F_2代进行了检测。1991年.在田间用相同的血清型对亲本、F_1及从每个杂交组合获得的72个F_2单株所产生的P_3品系作了分级鉴定。耐病亲本间杂交后无分离.耐病和敏感亲本杂交所得F_3品系的分布符合单基因分离比例。作者断定Anza及其它9个小麦试材的耐病性是由一普遍存在的、部分有效、部分显性Bdv 1基因所致。Bdv 1可能来源于巴西的栽培品种Frontana.由于它广泛地存在于许多ClMMYT小麦中,所以可能是一持久抗源。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于田间以种植感病品种病粒为感染行,并以田间采集的菌孢子进行接种的方法,对1984年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和1988年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与5个回交组合的F_1、F_2、F_3和B_1代抗感病性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表明:大豆霜霉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F_1代抗病性为完全显性,F_2代抗病单株与感病单株按3:1分离F_3代出现抗病系和抗病分离系,两类系的比例为1:2。F_1代与感病亲本回交,回交一代抗病与感病单株分离比例为1:1。F_1代与抗病亲本回交,回交一代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11.
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关于大豆杂种后代产量因素的遗传变异及选择效果有过一些报道。为提高育种工作的效率,有必要了解不同产量因素杂交组合后代的遗传变异规律。为此,本文就产量因素差异较大的三个大豆杂交组合的后代产量及产量因素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探讨杂交组合产量因素差异对杂种F_1产量因素优势及其F_2变异和衰退的影响,比较不同组合在F_2中产量因素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效果;利用相关及通径分析剖析主要产量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与间接作用。为亲本选配,培育高产品种提供初步依据,从而提高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陆地棉与海岛棉进行杂交,在杂交后代较易分离筛选出大铃类型,但对F4以后继续分离筛选基本无效。利用不同大铃姊妹系杂交、或回(复)交后有一定改进效应,从姊妹系间杂交F1代可以获得大铃优势,且对其后代有一定影响。大铃类型的纤维较长、子指较大,但铃容重、衣分和衣指却偏低。  相似文献   

13.
长绒393等新品种(系),是从岱字棉中选出的天然长绒为母本与上海农科院从“长绒8号”中选出的605为父本的杂交后代中选出来的单株,再经多品种自然杂交,定向选育而成。在选育过程中,出现纤维强力分离、绒  相似文献   

14.
以通辽市科左后旗查金台牧场野生大豆和栽培品种大白眉种间杂交后代为材料,通过SRAP分子标记鉴定其真实性并构建杂交后代指纹图谱,首先从234对引物中筛选出15对扩增条带较多、信号强、背景清晰的引物组合,再利用2个亲本对引物进行筛选,筛选出10对能扩增出父本特异性条带的引物。对50个杂交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鉴定结果为50个杂交后代中有2个后代未扩增出父本特征带,被鉴定为假杂种。用筛选出的15对引物组合对大豆各株系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347个位点,其中有265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为76.37%。结果表明,SRAP分子标记可以用于鉴定大豆杂交后代的真实性,所筛选出的15对引物组合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杂交大豆种质资源的SRAP分析。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国外引种的探讨和建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自1934年以来,我国共引进国外马铃薯普通栽培品种(系)1 315份,90余个杂交组合的实生种子100余万粒,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共13个种的无性系110份,这些种质资源中许多已被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或育种。其中,通过多年多点鉴定直接用于生产的品种32个,从引进的杂交实生种子经系统选育推广的品种10余个,直接用于马铃薯有性杂交的国外资源占亲本总数的90%以上,诸多国外品种已成为我国高产、优质和多抗育种的骨干亲本。因此,加强国外马铃薯资源的引进、评价和利用,对于丰富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基础意义重大,也是应对生物资源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战略决策。本文在总结我国马铃薯国外引种成就基础上,根据马铃薯国外引种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今后强化引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卫星搭载棉种的生长发育、农艺性状、纤维品质和特异单株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对F1棉种的生长发育、农艺性状、纤维品质有显著影响;对改良棉花品种的熟性、衣分、纤维强力作用最大;对品种改良和新种质材料的创造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南部的水稻育种十分重视籼、粳杂交,利用粳稻的抗病性、耐高氮和高产的优良性状,以改良美国水稻。虽然籼、粳交在低世代存在育性低的问题,然而,一批经济价值很高的品种(系)已经培育成功。Ce-ntury Patna 231(CP23l是惯用名称一-译者注),是含有某些粳稻种质的美国品种。它的系谱是:Texas Patne×(Rex-oro × Supreme Blue Rose) ,SupnmeBlue Rose是从B1ue Ro s e选育的,而B1ue Rose是在路易斯亚那的日本粳稻大田中选得。CP231是籼稻,作者曾用CP231与14个日本和台湾粳稻杂交,杂种F_1育性全部正常可育。这一事实说明,美国近来培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创制小麦抗病、优质育种的重要中间材料,加速丰产、优质、综合抗逆性好的小麦新品种选育进程,以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苏麦3号和优质面包小麦安农94212、扬麦158等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利用覆盖苏麦3号抗赤霉病主效QTL (Qfhs. ndsu-3BS)的4个SSR标记和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5 10特异分子标记在杂交F<,3代进行标记辅助选择,F<,4代选育到纯合的含有Qfhs. ndsu-3BS和5 10亚基的聚合体2个(J3316-8和J3316-10).经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J3316-8自交后代的8个株系赤霉病抗性表现优于苏麦3号,J3316-10自交后代的2个株系赤霉病抗性与苏麦3号相当.两个聚合体农艺性状比苏麦3号有明显的改良,加之它们含有优质面包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因此可以作为小麦抗病和优质育种的中间材料.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将现代分子标记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9.
自1959年以来,我们以品种间有性杂交作为花生育种主要手段共组配杂交组合320个,观察与探讨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初步了解和掌握花生杂交后代的几个主要性状遗传变异,并依此来指导我们的育种实践,先后选育出“徐州68—4”、“徐系1号”等品种,现将我们初步掌握的花生杂交后代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简述如下,供作参考; (一)株丛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1、株 型 蔓生与直立这一对性状杂交,F_2分离出直立、蔓生、半蔓3种类型,以不完全显性的中间型“半蔓”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为快速获得携带麦谷蛋白优质亚基基因的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的品质育种技术水平,利用引进的矮败材料与和尚头、甘春20号、临麦34号等10个不同品种(系)杂交,并对杂交后代进行了花药培养,获得了115份花培株系;利用PCR对花培后代株系及杂交亲本进行了优质贮藏蛋白亚基分子标记检测,3个HMW-GS为 Bx7、 Bx14、 Dx5,3个LMW-GS为 Glu-A3ac、 Glu-A3d、 Glu-B3b。结果表明,在115份花培材料中, Bx7的出现频率最高,为94.78%,其余依次为 Glu-A3ac、 Dx5、 Bx14、 Glu-A3d和 Glu-B3b;获得了44份聚合4个亚基以上的材料;结合农艺性状鉴定,筛选出了3份综合性状优异的小麦新品系AB158、AB167和AB332。本研究将花培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及矮败小麦育种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其结果可为提升小麦品质育种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