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近两年全国水库大银鱼移植推广质量检验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大量鲜活标本的观测,总结了以活体观察判断大银鱼受精卵与未受精卵的主要形态特征,以及计算受精率的取样时间,取样数量与计算方法等,供检测大银鱼鱼卵受精率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大银鱼个体生殖力及其雌亲体的形态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银鱼的绝对生殖力F随体长、体重增加而增大,体长每增加1mm,卵粒增加636粒;体重每增加1g,卵粒增加1068粒。大银鱼存在两群发育程度不同的大型卵母细胞,首批产卵数占生殖力总数的48.3%,第2批为51.7%。 相似文献
3.
4.
初孵的大银鱼仔鱼全长为4.90~5.10mm。孵化后第3天口裂形成,消化道与外界相通,肠管开始蠕动。第10天开食,在池塘中,仔鱼卵黄存留时间为26~31天,前期以轮虫为食,后期兼食枝角炎和桡足类。幼鱼期主食枝角类和桡足类,兼食摇蚊幼虫。成鱼期直至性成熟,部分以小型鱼虾为食,多数仍大量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池塘养殖大银鱼子代的一年生长实测和统计,得到结果如下:(1)子代大银鱼在 养殖也能迅速生长,经10个月饲养,平均长达117.92mm,平均体重8.50g;(2)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1.304×10^-6L^3.293;(3)大银鱼生长与池中适口饵料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RAPD技术对太湖中的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寡齿新银鱼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共在太湖中的6个采样片采到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样品,在两个采样片得到了寡齿新银鱼的样品。结果表明,太湖中不同水域的三种银鱼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三种银鱼中,大银鱼的遗传相似性指数显示最大,太湖新银鱼的次之,寡齿新银鱼的最小,说明大银鱼的遗传变异性最小,寡齿新银鱼的最大,太湖新银鱼的遗传变异性界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7.
8.
9.
10.
对天津市东丽湖大银鱼进行了生物学和栖息生态环境调查,揭示了天津陆封型大银鱼的生长发育,繁殖,食性及与水体理化生物因子的关系,为东丽湖大银鱼开发移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哈拉快力水库位于新疆洛浦县城西南2.5km处。毗邻315国道。距和田市24km。交通十分方便。该库始建于1956年。现最大库容达2200万m^3。最大面积800hm^2。死库容74万m^3。面积73hm^2。该库为灌区内部调节水库。水源来自玉龙喀什河引水灌区的冬季空闲水,水质肥。无工业污染。 相似文献
12.
13.
14.
1 银鱼移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995年农业部与水利部联合向全国推广银鱼移植以来 ,大银鱼移植业发展极为迅速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北方水域移植大银鱼也取得了成功 ,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该成果现已转化为北方大水面渔业中的一项新兴产业。但在大银鱼移植的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如移植成功率不高、移植成功后产量不高、高产后产量不稳等 ,根据苏州大学十几年来连续研究结果 ,初步认为 ,除渔政秩序因素外 ,生物学因素应是主要的。大银鱼是一种繁殖力较高的小型优质鱼 ,冬季繁殖 ,鱼卵的孵化期 1~ 2个月 ,仔鱼期 1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凉城县岱海自1985年移植大银鱼后,产量几起几落。2000年岱海大银鱼产量又创历史新高,产量高达540t,冬季人工采集大银鱼受精卵14亿粒全部投入湖中。根据这几年的研究经验,大银鱼过度高产将破坏湖中的基础饵料,造成产量大幅下降。2001年岱海大银鱼没有形成产量,浮游生物监测结果表明,2001年岱海的浮游生物量与其它年份同期相比明显偏低。开口饵料的匮乏可能是造成大银鱼早期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于2002年3月在岱海渔场实验室内进行了不同条件下大银鱼开口饵料食性分析。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1 1 1 试验用鱼 岱海网箱… 相似文献
16.
大银鱼大面积增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面积6.6万亩的8个水库进行了大银鱼增殖试验。主要技术措施:移植前对水库调查,选择适宜投卵点,人工营造投卵场,清除水库内鲢鳙成鱼和凶猛鱼类,制订资源保护措施,规定禁渔区,禁渔期,捕捞网具和强度,留足供采集受精卵的亲鱼,采卵复投。结果:8个水库共捕大银鱼132.8t,完成计划指标177%,纯收入917.2万元。完成计划指标229%,亩纯利138.9元,投入产出比为1:8.5,鉴定认为:大银鱼的大 相似文献
17.
18.
19.
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18±0.5)℃、盐度27.0±0.5条件下,测定了褐菖鲉不同饥饿时间(0、3、7、14、21 d)的比肝质量、比胃质量、比幽门质量、比肠长及各消化组织消化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在饥饿过程中,褐菖鲉消化道组织萎缩,比肝质量、比胃质量、比幽门质量和比肠长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其中比肝质量下降速率最大,饥饿21 d的比肝质量比对照组下降85.033%。饥饿期间,蛋白酶活力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亦为先升后降,饥饿1 d,前、中、后肠、幽门的淀粉酶活力呈不同程度上升,之后,除胃和幽门外,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皆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脂肪酶活力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