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膜上灌水技术节水、增产的原因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膜上灌水技术小区试验、大田推广的实践和经验,论述了膜上灌水技术节水和增产的原因,并以大田棉花膜上灌水推广为实例,进行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膜上灌水技术与其它节水措施相比,费省效宏,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2.
正水稻"为机育秧"技术的推广应用是突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瓶颈的一把关键性"钥匙"。目前,"为机育秧"技术主要有四种:水稻机械化流水线播种;旱土育秧;大田硬盘淤泥育秧;双膜淤泥育秧。对丘陵山区来说,大田硬盘淤泥育秧技术应大力推广。一是大田硬盘淤泥育秧技术简单,适合千家万户应用;二是秧田选择灵活,便于搬运;三是秧苗与大田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大田秸秆颗粒反应堆建造机械化作业,设计一种螺旋式大田秸秆颗粒反应堆建造复式作业机。阐述该机具的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详细介绍各主要部件的设计方案。该机具可一次完成多项工序,作业效率高、效果好,是大田秸秆颗粒反应堆技术理想的配套机具。  相似文献   

4.
水稻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关乎国家粮食的安全供应。水稻种植方式会对水稻的产量、质量等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介绍了二晚水稻直播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安排播种期、大田平整、播种、病虫草害防治等。试验结果表明,直播水稻综合效益好,且简便、省工、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5.
1 试验目的 为探索水稻旱育秧移栽大田群体质量栽培技术应用中的适宜株行距配置(密度),最适氮肥总用量及施用方法,特进行本试验研究,以求得适宜的最佳值。表1  相似文献   

6.
<正>为使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更上一层楼,近日,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在市农业机械局举办2010年晚造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讲授水稻机插配套大田淤泥育插秧、大田管理技术和插秧机使用技术。参加培训的有扶  相似文献   

7.
刘坚  吴为胜 《农机化研究》2017,(10):233-235
目前,国内农业生产中存在盲目施肥、施肥结构不合理及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造成了肥料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为此,基于精准农业技术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利用GIS软件Are View、数据库软件Foxpro,建立了大田自动施肥作业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以自动传感网络获取大田土壤肥力数据和空间位置信息,自动导入自动施肥数字化管理系统,生成大田土壤肥力地图,通过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对相应区域进行自动精准施肥。本数字化管理系统还具有信息查询、土壤肥力图表输出等功能,可进行可视化管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大田自动施肥系统界面友好,施肥高效,能满足大田土壤环境的数字化施肥,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4月19日上午,一台全自动流水线机械育秧机正在为邻村80户农民的中稻大田育秧,近60min,680盘秧盘有序的摆放在农户禾场上,能够为1650亩(1hm^2=15亩)水稻大田提供秧苗。  相似文献   

9.
由膜孔灌水流推进和消退资料推求点源入渗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膜孔灌大田灌水试验实测资料,研究了膜孔灌膜上水流推进和消退规律,提出了利用膜孔灌大田水流推进和消退资料推求充分供水条件下单点源入渗参数的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这一方法能简单而有效地求得大田膜孔平均入渗参数。研究成果为膜孔灌技术要素设计和灌水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大田粮食作物生产效益,基于视频监控、物联网传感器和网络通信等技术,本文初步设计并实现了粮食作物远程监测与智能诊断管理平台。该平台通过远程监控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粮食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境因子、作物长势以及视频图像等参数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进而保证大田粮食作物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该平台在大田粮食作物生产中进行试用,能同时实现生产现场远程视频监视和咨询诊断功能,有利于提高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韦斯特波特进行了三年的全自动化大田喷灌试验。目的是了解田间土壤含水量监测和喷灌系统的制控。喷灌系统的支管间距为6米,喷头间距为3米。大田土壤为壤土,610毫米土层内,含水深度为88~  相似文献   

12.
车载式大田土壤电导率在线检测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大田土壤电导率检测装置主要以手持式为主,存在检测效率低、实时性差等问题。基于电流-电压四端法原理设计了一种车载式大田土壤电导率在线检测系统,系统主要由恒流信号源电路、信号处理电路、Arduino控制器、GPS定位模块及车载传感器等组成,可在线检测大田土壤电导率。通过实验室和大田试验对系统性能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稳定性,动态响应时间约为540 ms,开机预热引起的温漂最大偏差为3.70%,不考虑温差影响下系统检测精度R2为0.734 2,消除温差影响后检测精度R2为0.864 5~0.915 6,均高于商用手持式电导率检测仪,其R2为0.609 5;探究了拖拉机振动、传感器插入深度、作业速度和土壤坚实度对系统检测精度的影响,振动状态相对静止状态,检测数据最大误差为10.37%,且误差主要集中在0~10μS/cm范围内;当作业速度不大于5.0 km/h和传感器插入深度大于等于10 cm时,该系统可稳定进行大田土壤电导率在线检测,且检测地块土壤坚实度不应过小,以确保传感器电极与土壤充分接触。该系统可为开展...  相似文献   

13.
现有大田土壤电导率检测装置主要以手持式为主,存在检测效率低、实时性差等问题。基于电流-电压四端法原理设计了一种车载式大田土壤电导率在线检测系统,系统主要由恒流信号源电路、信号处理电路、Arduino控制器、GPS定位模块及车载传感器等组成,可在线检测大田土壤电导率。通过实验室和大田试验对系统性能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稳定性,动态响应时间约为540ms,开机预热引起的温漂最大偏差为3.70%,不考虑温差影响下系统检测精度R2为0.7342,消除温差影响后检测精度R2为0.8645~0.9156,均高于商用手持式电导率检测仪,其R2为0.6095;探究了拖拉机振动、传感器插入深度、作业速度和土壤坚实度对系统检测精度的影响,振动状态相对静止状态,检测数据最大误差为10.37%,且误差主要集中在0~10μS/cm范围内;当作业速度不大于5.0km/h和传感器插入深度大于等于10cm时,该系统可稳定进行大田土壤电导率在线检测,且检测地块土壤坚实度不应过小,以确保传感器电极与土壤充分接触。该系统可为开展基于土壤电导率在线检测的实时变量施肥技术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由膜孔灌水流推进和消退资料推求点源入渗参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膜孔灌大田灌水试验实测资料,研究了膜孔灌膜上水流推进和消退规律,提出了利用膜孔灌大田水流推进和消退资料推求充分供水条件下单点源入涌参数的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这一方法能简单而有效地求得大田膜孔平均入渗参数,研究成果为膜孔灌技术要素设计和灌水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实现水稻载插机机械化,引进广大农民科学运用的水稻插秧机,可有效解决农村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的矛盾。现对育秧技术、机械插秧、大田整理、大田管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水稻机插秧具有稳产高产优势.在把好育秧环节后,重点就是搞好大田的整理和栽插后的生长培管.据观察,机插秧大田生长特点一般表现为:机插后秧苗返青期较长,分蘖表现为前慢后快,一般始见于5叶1心期.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田蔬菜对靶施药过程中靶标难以精准识别定位的问题,以甘蓝为研究对象,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靶标在线识别方法与模型研究。对比3种当前性能较优的目标检测模型Faster R-CNN、SSD和YOLO v5s,选择YOLO v5s作为田间甘蓝识别迁移学习模型,提出一种MobileNet v3s主干特征提取网络与深度可分离卷积融合的YOLO-mdw大田甘蓝目标识别方法,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大田甘蓝实时识别;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和匈牙利算法的甘蓝目标定位方法,并将模型部署于NVIDIA Xavier NX开发板上。试验结果表明,YOLO-mdw识别模型在晴天、多云、阴雨天气条件下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3.14%、94.75%和94.23%,图像处理时间为54.09 ms,相对于YOLO v5s模型用时缩短26.98%;速度不大于0.6 m/s时,识别准确率达94%,平均定位误差为4.13 cm,平均甘蓝直径识别误差为1.42 cm。该靶标识别系统能在大田复杂环境下对甘蓝进行实时识别定位,为对靶施药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花生最佳灌溉方式和生物炭用量,于2018-2019年连续2年在辽西北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实验站开展大田试验.以小白沙1016花生为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沟灌(F)、滴灌(D)和膜下滴灌(M)3种灌溉方式,副区设置0 t/hm2(B0)、10 t/hm2 (B10)、20 t/hm2(B20)、40 t/h...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田秸秆反应堆建造作业无专门机械的情况,设计一款作业效率高、实用性强的大田秸秆颗粒反应堆建造复式作业机。介绍机具的结构组成、特点和工作原理,论述关键部件的功能和设计思路。机具对动力需求较低,秸秆颗粒覆盖均匀,是建造大田秸秆颗粒反应堆的理想机具。  相似文献   

20.
正为进一步提高机插水稻盘育秧个体素质,为大田水稻优质生长积累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水稻产量和经济的提高,进而增加籽粒产量,我们从秧盘不同播量入手,通过秧苗苗体素质、大田生长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对比试验,从而优选出具有应用前景的播量范围。试验情况如下:一、试验设计及测定项目(一)试验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